黃小玲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漢字承傳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彰顯著華夏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與精神追求。小學語文教學應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作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師,如何通過這個突破口,滲透漢字文化,提升學生的漢字素養(yǎng)呢?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識字之趣
孩子的識字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能力也不能在一朝一夕形成。對待與傳統(tǒng)文化元素相關的識字單元課文,若教師選擇逐字逐句去析生字、拆分結構,就會導致文本解讀缺乏“文化味”。怎樣才能把“中國風”吹進孩子的心里呢?新課標指出: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識字教學效率。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教師可發(fā)掘其生活經驗,以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圖片、童謠等形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進行有效的文化滲透。
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既能調動孩子們的感官,又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焦點上。在聲影的烘托下,小朋友從“看一看、聽一聽、想一想”,入情入境,如坐上快樂列車,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娓娓道來。老師不用把課文教“腫”,學生也能順利地打開識字的大門。像《對韻歌》,部編版“識字”單元有部分課文都來自古代蒙學教材和傳統(tǒng)識字教材的改編,如《姓氏歌》《古對今》《人之初》等。作為孩子識字的引路人,我們更應以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為己任,在識字教學中增添文化含量,使語文教學更有厚度。
二、揭秘解碼,體悟構造之妙
基于“以意賦形、以形寫意”的造字規(guī)律,每一個漢字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信息。低年級學生處在識字的啟蒙階段,認知發(fā)展主要依賴“形象思維”。因此,教師需向孩子們敞開漢字背后的“神奇世界”,引導他們象形感知、追溯字源,發(fā)展思維能力,感受先祖創(chuàng)字的巧妙。
在執(zhí)教一年級上冊第1課《天地人》時,我把識字重點放在“析形索義”上。
師:(課件出示“人”的甲骨文)小朋友們看,這個古代的“人”字像什么?
生:像一個駝背的老爺爺。
生:彎著腰,像在鞠躬。
生:他轉了身子,手抬了起來。
師:你們的觀察力真強!這個人是側立站著的,左邊短短的部分,就像——
生:手臂!
師:真棒!右邊長長的部分就像——
生:身體!
師:所以,這是一個側身而立的人,給人的感覺——非常謙恭有禮!
通過對字源素材的整合,孩子們化身“文字學家”,為漢字揭秘解碼,實現(xiàn)由感知、理解、應用的認知提升??梢?,字源教學法能讓識字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讓孩子理解漢字一筆一畫的有理與合理。美妙的漢字不再是簡單枯燥、呆板機械的符號,而是他們融入思維和智慧的文化樂園。
三、鼓勵想象,探尋漢字之源
心理學表明,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記憶表象進行分析綜合、加工改造,從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過程。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正處于想象力培養(yǎng)的“敏感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因勢利導拓展想象空間,順利打開學生識字思維的新視野。
在執(zhí)教一年級下冊第2課《姓氏歌》后,我讓孩子們當一回“小作家”,共同設計《班級的姓氏歌》。隨著老師的引導,漢字學習變得越加豐富、靈活。孩子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學著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或從長輩聽來的各種方法介紹自己的姓氏。只言片語間,即能讓孩子從漢字世界里走近姓氏文化,建立宗脈意義上的歸屬感。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隨著識字量增多,學生的遺忘率和錯別字的出現(xiàn)頻率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沒有了解漢字的本源,不熟悉漢字的構造。教師在教學中可充分發(fā)揮有利因素,讓學生主動思考,大膽想象,還原生字的畫面性,進一步鞏固文字運用能力。
四、誦讀吟唱,感受聲韻之美
針對傳統(tǒng)文化主題的韻文,教學應以漢字為基,以誦讀為法,通過多形式的“讀”進行文化滲透。例如,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識字第2課《傳統(tǒng)節(jié)日》,課文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七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相應習俗,語言生動活潑, 押韻合轍,讀起來朗朗上口。
1.自主朗讀
學習課文前,為了讓學生充分地讀,實在地讀,我與學生進行“摘福袋,讀歌謠”的互動游戲。我先把每一個句子寫在不同顏色的卡片上,然后把它們裝進紅色的福袋里。孩子取下福袋,打開“寶物”,做小老師放聲領讀。隨著氣氛的調動,孩子們躍躍欲試,紛紛舉起小手積極參與。在活動的驅動下,孩子們自主識字意識得到有效激發(fā)。
2.讀好韻腳
節(jié)奏明快、音韻和諧是韻文最大的特點。在孩子們自主朗讀后,我引導他們觀察韻文,找出蘊藏在里面的小秘密。孩子們通過前面充分的讀,馬上捕捉到韻文中每句話的最后一個字(“炮、潮、掃、飄、橋、照、高、鬧”)押“ɑo”韻,從而讀出韻律;還發(fā)現(xiàn)了韻文的語言特點,讀出節(jié)奏(如牛郎織女/會鵲橋,踏秋賞菊/去登高)。
3.多元吟誦
在孩子正確、流利地朗讀韻文后,老師可靈活采用各種方式幫助學生熟讀成誦。比如,依據(jù)韻文的結構特點,進行男女生、小組內或師生“接讀”(老師讀“春節(jié)到”,學生接“人歡笑”;老師讀“貼窗花”,學生接“放鞭炮”)、“問讀”(什么節(jié),雨紛紛?什么節(jié),賽龍舟?什么節(jié),吃月餅?)另外,還可以借助課后題,引導學生按時間順序排列傳統(tǒng)節(jié)日,串聯(lián)試背;借助插圖,轉換不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場景讓學生“代入式”吟誦;創(chuàng)設古韻氛圍,師生合作配樂帶動作吟唱,讓孩子們在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下,感受文字的魅力。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