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從出現(xiàn)至今,已經進入提升內涵式發(fā)展新階段。在此背景下,師資隊伍建設是中外合作辦學中至關重要的要素之一。本文從中外合作辦學中師資隊伍建設的角度出發(fā),對于知網上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和梳理,分析評述了中外合作辦學視域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的現(xiàn)狀,旨在了解當前對于中外合作辦學視域下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師資隊伍建設;文獻梳理
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睆?0世紀90年代起,中外合作辦學在中國得以發(fā)展。高等教育三駕馬車之一的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的優(yōu)秀教育資源,對教育系統(tǒng)、學科、專業(yè)、課程等進行合理引進與有效利用。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需有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與之匹配。本文著眼于近30年來知網上學者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研究,對相關文獻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旨在了解當前對于中外合作辦學視域下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及未來可能的發(fā)展趨勢,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師資隊伍建設研究意義
中外合作辦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各時期的教育部文件中都有體現(xiàn)。1995年1月26日國家教育委員會發(fā)布 《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guī)定》,明確中外雙方可以合作舉辦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從那時起,中外合作辦學開始走進大家的視野,也引起教育界的逐漸關注。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 332個,其中本科以上1 230個。在2020年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改進高校境外辦學,改革學校外事審批政策,持續(xù)推進涉及出國留學人員、來華留學生、外國專家和外籍教師的改革,著力推進相關領域法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梢娂涌旌蛿U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仍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
和其他教育模式相比,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很鮮明。而且受疫情影響,很多學生希望不出國也能留學,中外合作辦學更是為這些學生提供了一種可能。所以,對于如何才能建設高質量的師資隊伍這一課題的研究非常有意義。
二、師資隊伍建設研究現(xiàn)狀
著眼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隊伍建設的論文在21世紀開始受到關注。在知網上以中外合作辦學為主要主題、以師資建設為次要主題的論文,共有483條搜索結果。其中期刊論文439篇,學位論文41篇,會議論文3篇,總體發(fā)表趨勢分析詳見圖1。通過分析整理,對于中外合作辦學視域下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03年到2010年是探索階段。隨著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出現(xiàn),2003年裴文英提到中外合作辦學要明確師資培養(yǎng)目標,尤其是要加強外語學習,促進外語和專業(yè)學習相結合。[1]王敏麗 (2007)則指出外教和中教可以相互溝通,彼此學習,這樣可以優(yōu)化師資隊伍建設,帶來優(yōu)秀教師的生成能力。[2]賀顯軍 (2008)探討了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提出了教師需具備良好的外語水平,最好有一定國外工作背景,雙語教學的能力等,與此同時還指出管理人員要了解國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有關理論和做法。[3]
可以看出,早期學者們關注到了中外合作辦學外語學習的重要性和中外合作辦學對國內高校師資建設帶來的好處,但與此同時,中外合作辦學的問題也開始顯現(xiàn)。馮發(fā)明 (2007)專門圍繞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問題撰寫論文,在 《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問題及對策探析》一文中探討了中外合作辦學師資建設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存在的問題,如結構不合理、流動性太大、培訓較少等,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提高認識、穩(wěn)定隊伍、加強培訓等措施。[4]
第二階段:
2010年到2018年是此話題論文的發(fā)展階段,2018年論文數(shù)量達49篇,此時隨著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數(shù)量的攀升,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尤其是外教數(shù)量和教學時長方面引起了國內的一些專家學者關注。林金輝 (2017)根據(jù)黨的十九大報告及相關政策指出,新時代給中外合作辦學帶來了新機遇,但與此同時更要啃下師資這塊硬骨頭。[5]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問題中,外方教師的數(shù)量和質量問題比較突出,存在 “缺斤短兩”“飛行教學”比例高等問題。胡波浪在 《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師質量標準建設研究》中也指出在2013—2017年師資隊伍構成中,仍然是中方選派的中國籍教師為主,外籍教師的所占比例雖有小幅上升趨勢,但是依然比較小。[6]曾健坤 (2016)也強調要在源頭上把好外籍教師的進口關。[7]另外,他對教師培訓提出了更為細致的想法,提出加強海歸的 “外引”和中方師資的 “內培”力度,培訓時長和內容應更加豐富,要使長短期培訓相結合、語言和專業(yè)培訓相結合。薛衛(wèi)洋 (2017)也提出了以上問題,同時他認為應該建成適應自我項目的師資建設規(guī)劃,重視教師考核體系,同時也應重點培育中方教師國際化教學能力。[8]
第三階段: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日益受到重視,但是最近幾年,因為疫情的影響,相關論文整體數(shù)量下滑。目前一些學校師資力量還是非??捎^的,如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外籍教師占比高達80%,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qū)聯(lián)合學院引進了包括院士在內的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外籍教師占比50%。相比于教師數(shù)量,外籍教師的穩(wěn)定性引起了學者的關注。很多學者著眼于微觀層面,提出更加具體的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
郭強談到穩(wěn)定而優(yōu)質的外教資源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尤為不足,這已成為師資建設的突出問題。[9]針對這個問題,他提出應建立薪酬激勵機制和專任外教職業(yè)保障機制,通過科研實驗室的建設滿足外籍教師科研的需求。劉夏 (2022)也指出目前中外合作辦學的國際化教師比例較為合理,但是外籍教師的穩(wěn)定性有待提高,高水平外籍教師數(shù)量偏少。[10]學校需要關注國際化教師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情況,定期組織交流與討論,在國際化管理文化、學術環(huán)境、科研硬件條件、子女入學、晉升機制、薪酬福利等方面形成獨有的競爭優(yōu)勢。張加漲除了強調提高教師能力、加強培訓外,還提出應建立中外聯(lián)合教研室,增加雙方人員互訪進修等。[11]
綜上所述,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其師資力量的建設已經受到了關注,但是還處于摸索的過程中,論文以非實證類的研究較多,實證類的論文數(shù)量較少。而師資建設的主要問題還很突出,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實踐。
三、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思考
以上有關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現(xiàn)狀表明,對于這個方向,學者已經有一些研究成果。鑒于此,結合在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的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隊伍建設中,應深入貫徹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教師管理制度
教師管理制度是教師的行為準則,好的制度既能規(guī)范教師的行為,又能保障教師的權益。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由于外籍教師較多,更應對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基本國策進行學習。要尊重中國的國情,尊重中國的民族感情。對于一些敏感的問題如祖國統(tǒng)一問題、民族信仰問題、宗教問題等,更應謹慎對待。進一步完善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對教學工作及任課教師的要求、教師教學質量評估方式等,這些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幫助教師總結經驗,進而提高改進教學工作。另外,也要關注師德師風建設。身正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在育人之前,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行為端正,成為學生的榜樣。
(二)促進多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下,中外合作辦學營造了多文化的氛圍,豐富了英語學習的文化背景知識,創(chuàng)造了原汁原味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這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極大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可以被利用起來,學校搭建交流的平臺,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當然,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討論不同的文化,開闊學生眼界,豐富課堂內容,但注意應持有客觀、平等的態(tài)度。與此同時,中外合作辦學這個平臺正是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契機,可以讓外籍教師對中國文化更加感興趣,會在教學中更加注重讓學生去分享中國文化。
(三)引進、培養(yǎng)高質量教師資源
師資是教學質量保證的前提,中外合作辦學的外籍教師數(shù)量需要保證,但更重要的是要引進優(yōu)質的外教資源,嚴把質量關。以吉大萊院為例,該院投入大量物力,建立英語教學環(huán)境。在師資建設方面,大量聘請外籍教師 (外教和在校生比例優(yōu)于1∶40)。
中外合作辦學還應培養(yǎng)高質量的本土教師。可以借助合作辦學引進的國外教育資源,為我國培養(yǎng)更多的國際化高質量的本土教師。中外教老師可以一起聯(lián)合教研,既搭建了純英文交流的平臺,又豐富了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水平。
(四)加強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培訓
教師是履行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肩負某一學科的傳道授業(yè)的任務。這就意味著專業(yè)知識是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知識。不論是外籍教師或者本土教師都應不斷加強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校應該為其提供更多培訓的機會和成長的平臺。利用各種培訓、教研、講座、會議等活動打磨教學內容,吸收教學經驗,反思教學方式。時長上,長短期培訓相結合;形式上,線上和線下培訓相結合,國內和國外學習相結合。以多元的培養(yǎng)培訓方式促進教師成長。
四、結束語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在全社會引起更加廣泛的關注,需要注重其師資力量的建設,更加注重內涵式發(fā)展。中外合作辦學有很多自身的師資優(yōu)勢,也是吸引和儲備外籍人才的重要平臺。但是目前師資建設也有一些突出問題,很多學者已經對此有所研究,但還處于探索階段,還需要更多符合中外合作辦學特點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和針對性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裴文英.引進國外教育資源:推進中外合作辦學[J].江蘇高教,2003,(5):87-89.
[2] 王敏麗.中外合作辦學中優(yōu)質教育資源之內涵[J].江蘇高教,2007,(5):128-129.
[3] 賀顯軍.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山西師大學報,2008,(35):97-99.
[4] 馮發(fā)明.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問題及對策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07,(6):33-34.
[5] 林金輝.在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的新特點、新問題、新趨勢[J].中國高教研究,2017,(12):35-37.
[6] 胡波浪.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師質量標準建設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8.
[7] 曾健坤.中外合作辦學大學本科課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8] 薛衛(wèi)洋.對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6):89-94.
[9] 郭強,張舒,鐘詠.“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路徑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3):35-44.
[10] 劉夏.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yǎng)機制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2022.
[11] 張加漲.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的影響因素與發(fā)展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22,(2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