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忠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為此,教師應先明確挑戰(zhàn)性任務的內涵和價值,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具體而言,教師可運用“提取隱性信息、指向高階思維活動、基于整體思維、強調多元化、創(chuàng)設跨學科學習任務”五大策略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挑戰(zhàn)性任務;學習任務群;最近發(fā)展區(qū)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應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那么,挑戰(zhàn)性任務的內涵是什么?挑戰(zhàn)性任務有何價值?怎樣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本文試從這三個方面談一些思考。
一、挑戰(zhàn)性任務的內涵
“任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指定擔任的工作;指定擔負的責任”,具有社會生活話語屬性。20世紀80年代,印度語言學家勃雷泊從教學角度提出了“任務型教學法”,主張讓學生通過用語言完成任務的方式來學習語言。從這個層面上說,學習任務就是為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標需要做的事情。
語文學習任務涉及主體行為(要做什么)、預期達到的結果(做成什么)、人際關系(與誰一起做)、時空情境(何時何地)、語言文字活動(用什么做)、育人導向(有什么用)六個要素,是素養(yǎng)導向的語文實踐活動,其實質是真實情境下的語言文字運用。
挑戰(zhàn)性任務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是一項能激起好奇心、好勝心、成功欲的,有明確目標且需要擔負責任的工作,也是一項目標明確、情境綜合、難度適宜,能吸引學生全身心投入的主題性學習活動。那么,如何衡量學習任務是否有“挑戰(zhàn)性”呢?此時便可以借用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
根據“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學生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學生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水平,也就是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所能獲得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也稱作“挑戰(zhàn)區(qū)”。
因此,語文挑戰(zhàn)性任務也可以理解為發(fā)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能激起學生學習動機的、素養(yǎng)導向的語文實踐活動。
二、挑戰(zhàn)性任務的價值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碎講碎問式的教學會肢解教材內容,導致課堂索然無味,從而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與之相比,任務是行為主體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不為他人所迫。挑戰(zhàn)性任務往往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具有誘惑力,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所以,挑戰(zhàn)性任務契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能促成學生主動學習與積極探索。
(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尋求聯系與理解、尋找模型與證據的,包含高水平認知的學習方式,與之相對應的是機械學習和記憶孤立信息的淺層學習。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以下,學生獨立活動就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區(qū)域,被稱作“舒適區(qū)”。發(fā)生在舒適區(qū)的學習多為較低水平的淺層學習,而深度學習多發(fā)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挑戰(zhàn)區(qū)。因此,著眼于學生的挑戰(zhàn)區(qū),為學生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可以讓學生多學一點、學深一步。
(三)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課堂教學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具體而言,挑戰(zhàn)性任務彰顯學科本質,注意強化真實情境下的語言文字實踐,可以促進學生的語言運用;挑戰(zhàn)性任務注重對文本的審美與鑒賞,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發(fā)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挑戰(zhàn)性任務往往指向學生的高階思維,通過分析、綜合與評價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改變課堂的教學方式
小學語文課堂最常見的就是“問答式”教學。簡言之,就是教師提問,然后學生回答。教師不斷提問題,學生就不斷回答。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往往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則被動地應付,迷失了學習的方向,丟失了學習的興趣。教師若能根據教材內容、學情,精心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以任務來驅動學生學習,便能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三、挑戰(zhàn)性任務的設計策略
(一)提取隱性信息
從課文中提取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顯性信息較為明顯,可以從文中直接找到。例如:文中一共有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哪里?哪個詞語最能說明主人公的特點?這段話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從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也非常喜歡它?……隱性信息是內隱的、間接的,隱含在文章中,只有整體而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才能發(fā)現。例如,你覺得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的兩個人物是怎樣的關系?作者是怎樣把這件事寫具體(清楚)的?介紹這個事物,作者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相對而言,提取隱性信息的難度比提取顯性信息的難度大,對學生來說也更有挑戰(zhàn)性。所以,教師可以從提取隱性信息的角度來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例如,要準確概括三年級下冊《花鐘》第2自然段的大意,不能簡單地直接提取第2句話——“有的植物開花的時間,與溫度、濕度、光照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是要理解整段話的意思,找全影響植物開花時間的所有因素(還有昆蟲活動的時間)。因此,概括這個自然段的大意,對學生來說就是挑戰(zhàn)性任務。
(二)指向高階思維活動
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教育目標分類學,將學習的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其中,認知領域目標中的知道、領會、運用,是發(fā)生在較低思維水平的認知活動,稱作“低階思維活動”;分析、綜合、評價是發(fā)生在較高思維水平的認知活動,稱作“高階思維活動”。完成挑戰(zhàn)性任務往往需要高階思維活動。所以,教師可以圍繞“分析、綜合、評價”來設計相應的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情境任務:假如你是教材的編者,請你給大家說說將《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這三首古詩編在一課的用意。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分析、綜合與評價等高階思維活動參與,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三)基于整體思維
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是先對文章進行整體建構,再細化具體內容的。反過來,學生閱讀的時候,只有先逐句逐段讀懂文章,才能對文中的人物特點、主題思想、表達方式等有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所謂的整體思維。因此,看事情、認識事物,要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做到全面而不片面、系統(tǒng)而不雜亂、客觀而不偏見。基于整體思維設計的學習任務往往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例如,回答三年級上冊《一塊奶酪》學習提示中的問題“說說你喜不喜歡文中的螞蟻隊長,理由是什么”,就需要學生有整體思維,通讀整個故事,從全文視角抓住螞蟻隊長的言行,并關注其他人物的表現,對螞蟻隊長作出評價。當然,這里的“整體”也指整個段落,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也可以針對某個重點段落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
(四)強調多元化
教師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時,需要強調多元化,具體可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標準化的,而是不唯一的、開放的、個性化的。例如,學完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后,教師可以設計“我當解說員”的挑戰(zhàn)性任務,出示幾張黃山奇石的圖片,讓學生選擇一張圖片,給奇石起個名字,并介紹一下這塊奇石。(2)答案的數量也要力求更多,不止一個方面,而是涉及多個方面。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貓》和《母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兩篇文章作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它們之間更多的相同點。(3)豐富完成任務的方式或成果的展現形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另辟蹊徑,求異創(chuàng)新。例如,學完五年級下冊古典名著單元的課文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一個月后,在班內開展閱讀分享會。學生可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并結合原著,觀看電視劇或閱讀連環(huán)畫,加深理解。最后通過演一演、寫一寫、說一說、畫一畫、評一評等形式,匯報自己的閱讀收獲。
(五)創(chuàng)設跨學科學習任務
《課程標準》提出“跨學科學習”學習任務群的概念??鐚W科學習的基本理念是為理解而學、為生活而學、為學科而學,是一種以解決真實問題為核心的深度學習方式。語文跨學科學習,要引導學生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因此,跨學科的任務往往是綜合性的、探究式的,而不是由教師單向傳遞知識。這對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挑戰(zhàn)性。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民間故事單元,學完教材中的幾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布置以“民間故事秀”為主題的小組合作的跨學科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再讀讀其他民間故事,嘗試運用科學、藝術、信息科技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富有創(chuàng)意地設計展示內容。
綜上所述,語文挑戰(zhàn)性任務是發(fā)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能激起學生學習動機的、素養(yǎng)導向的語文實踐活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改變課堂的教學方式。教師可運用提取隱性信息、指向高階思維活動、基于整體思維、強調多元化、創(chuàng)設跨學科學習任務等策略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從而推動學生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文藝,崔允漷.語文學習任務究竟是什么?[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2):12-19.
[3]鄭桂華.義務教育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價值、結構與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8):25-32.
[4]張華.跨學科學習:真義辨析與實踐路徑[J].中小學管理,2017(11):23.
[5]王蕊.具有挑戰(zhàn)性的化學學習任務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上海市靜安區(q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