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明
【關鍵詞】初中物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之下體驗物理實驗過程、發(fā)現物理具體規(guī)律,聯(lián)系個人的生活素材,深入獲得物理學習內涵.在傳統(tǒng)的初中物理教學方式中,教師傾向于直接將書本上的物理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過于被動地接受物理知識,學生在此單一、枯燥的初中物理教學模式下,難以調動個人的物理學習興趣,也無法針對教師提出的物理問題有效思考,導致個人的物理學習效果不顯著.而融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之下激發(fā)物理學習的興趣,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強在初中物理教學課堂活動中的學習體驗,有效培養(yǎng)個人的物理學習思維,提高物理學習水平.
1 融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課堂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根據初中物理新課標(2022年版)的要求,教師需要著重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學質量,利用融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信息技術幫助下積累豐富的經驗,從而提高個人物理應用分析能力.
在傳統(tǒng)的初中物理教學模式下,教師傾向于直接講解的教學方式,雖然有效把握了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進程,但此時學生的初中物理主觀能動性難以得到發(fā)揮.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融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借助信息技術的融入激發(fā)學生在物理學習活動中的實踐興趣,學生能夠不斷完善所學物理知識體驗,并與教師充分互動交流,從而提高個人的物理學習水平.然而,部分教師受到了傳統(tǒng)物理教學觀念的阻礙,難以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初中物理課堂,導致融入信息技術的初中物理教學成效并不理想.同時,學生難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自主探究,也不利于個人結合生活實際經驗進行交流分享,消化所學物理知識和應用所學物理知識.
在初中物理教學課堂中,部分教師雖然注意到了融入信息技術對于物理教學的重要性,但只是一味地鼓勵學生進行物理知識探究活動,卻忽視了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初中物理教學課堂,導致學生之間交流與討論的效率不高,學生也難以在融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物理學習效率,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學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物理實踐活動是一種普遍、靈活的學生教育基本活動形式,契合了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但是,部分教師在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中過于關注形式化的教學目標,沒有結合學生的物理認知發(fā)展能力和信息技術輔助落實物理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淺顯的物理知識記憶過程中機械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物理思維發(fā)展和實踐能力提升.此外,教師在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活動時只注意到如何使教學活動更為豐富有趣,但忽略了引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的輔助真正落實個人物理探究活動,學生難以進行深入探究和應用,個人的物理思維也難以得到深化.
可見,初中物理教師,應當及時借助信息技術指導學生,并且給予學生一定的物理思考空間,幫助學生在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下獲得物理知識,并且提高物理學習能力,培養(yǎng)初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
2 融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課堂中的教學策略
2.1 創(chuàng)設真實物理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在舊知復習鞏固的基礎上逐步吸收新知,從而豐富個人的物理學習體驗.由于物理學習活動具有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的特點,那么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引導學生利用實際生活體驗啟發(fā)物理學習思維,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引入真實的物理學習情境.此時,學生不僅能夠借由信息技術呈現的物理學習情境進行思考,也能夠有效激發(fā)個人參與物理活動的學習興趣,感受物理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從而培養(yǎng)個人良好的物理探究能力.
例如 在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三節(jié)“研究物體的沉浮條件”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親身體驗和感知物體的沉浮條件,通過實驗得出物體沉浮的影響因素.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浮力,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一段視頻:將青椒浸入水中,放手后它會上浮,最終漂浮在水面上.將土豆浸入水中,放手后它會下沉,最終沉底.學生需要用術語描述水中物體可能會出現的運動情況和最終狀態(tài).此時,學生的物理學習情境能夠被充分激發(fā),有效投入到這一節(jié)課的物理學習之中.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聯(lián)系個人的生活,實際想象一下,還有沒有諸如此類的情況,推動學生結合視頻啟發(fā)個人良好的物理學習思維,當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可以再為學生播放懸浮在鹽水中的雞蛋,幫助學生認識懸浮這一概念.
2.2 豐富物理探究活動,提高學生實踐參與意識
在初中物理教學課堂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物理學習知識的吸收,也需要重視學生個人的物理學習過程,有效獲得物理學習的良好體驗.此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進度,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物理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在豐富的物理探究活動中學習物理知識,培養(yǎng)一定物理分析能力.同時,教師也需要分析物理教材內容和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適當讓學生參與物理自主探究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積極動手操作,獲得更為豐富的物理學習體驗.
例如 在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jié)“研究液體的壓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感知液體壓強的大小,通過實驗得出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首先,學生需要了解液體壓強的定義,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大壩的照片和潛水的照片,引導學生借由“大壩為什么建成下寬上窄型? 潛水時為什么需要穿潛水服? ”用這兩個問題鋪墊對于液體壓強的認知.接著教師可以以“液體內部是否存在壓強”為問題,帶領學生進入探究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教師此時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了兩幅圖片,從不同角度認識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因為液體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并且具有一定流動性,所以液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U型管,為學生利用U型管液面的高度差感受液體壓強,并且進入到研究液體壓強大小的活動去中.由于學生對于這一實驗存在一定困惑,教師可以借由圖片為學生認識橡皮管、橡皮膜U 型管、有顏色的液體,從而幫助學生能夠利用控制變量法開展液體壓強大小的研究活動.
2.3 設置物理探究問題,發(fā)展學生探索分析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發(fā)展初中物理分析能力,教師需要充分關注物理探究問題對于學生探索分析思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在初中物理問題的推動下啟發(fā)個人的物理思維,從而真正在物理學習活動中提高物理思維品質、鍛煉物理實踐應用能力.此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新呈現物理探究問題的形式,幫助學生能夠基于物理探究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學生此時不僅可以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答問題,也可以有效提高物理學習的興趣,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之下更好地理解物理探究問題,發(fā)展解決物理問題的綜合能力.
例如 在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四節(jié)“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有關滑動摩擦力的現象研究需要依托于物理問題的思考才能實現,教師可為學生設置一定的思考探究問題.教師可開門見山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物理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從而進入滑動摩擦力的學習.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們能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滑動摩擦力的生活事例?此時學生須結合個人的實際經驗回答.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出示生活中多種滑動摩擦力的圖片,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了手拉二胡、洗臉、刷牙等具有滑動摩擦力的生活實例.接下來,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呈現小車在地面上運行的視頻,幫助學生思考滑動摩擦力的產生還需要哪些條件.
2.4 加強拓展延伸活動,內化學生活動經驗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以物理課程標準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綜合物理學習素養(yǎng)為目標,重點突出學生物理應用能力.當學生經過初中物理新知識的學習之后,其獲得了一定的初中物理學習經驗,但也需要加強個人不斷延伸和拓展的物理學習能力.此時,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不斷延伸和拓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通過觀察思考和辨析概括,有效啟發(fā)個人的初中物理學習思維,內化個人的物理學習經驗,實現個人物理綜合能力的飛躍.
例如 在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四節(jié)“認識動能和勢能”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利用物理知識分析動能和勢能的具體實踐運用.比如在動能、勢能概念講解部分,教師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多種與勢能和動能有關的圖片,比如舉高的杠鈴、彎曲的彈簧、拉長的皮筋等等,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動能和勢能的相關概念.此時,教師可以引入中國古代科學家管仲比較分類的探究方法,啟發(fā)學生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相關因素,幫助學生投入速度和質量等影響因素的研究之中.學生在教師信息技術的輔助之下,能夠進行拓展延伸和應用遷移,運用所學動能和勢能的知識,從而有效提高物理學習的效率.
3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初中物理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初中物理教學模式,利用融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初中物理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活動增強個人的物理學習體驗,在不斷思考、不斷分析的過程中提升物理思維,激發(fā)對于物理學習的積極性,深入探究初中物理的具體知識.此時,學生能夠有效結合個人的生活實際,提高初中物理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升個人的物理學習水平,為今后的發(fā)展做好一定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