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各行各業(yè)帶來諸多機遇,也為加快推進我國素質教育改革步伐提供了有效助力。2018年教育部正式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旨在繼續(xù)深化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以“智慧教學”引領學生素質發(fā)展。本文現立足“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分析多媒體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的應用意義,并圍繞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探索適合的教學策略,以期打造初中數學教學新樣態(tài),為教學改革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互聯網+”;多媒體教學
客觀而言,初中數學知識抽象龐雜,邏輯性較強,而當前初中生又多以感性思維發(fā)展為主,兩者存在一定矛盾觸點,導致學生常?!罢剶瞪儭保瑪祵W學習積極性明顯不足,這為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落實帶來一定阻礙。隨著“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衍生,多媒體教學應用愈加普及,為諸多數學教師拓展了新的教學思路,一方面有效弱化了數學知識的抽象色彩,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興趣,成為打破當前教學局面的有力抓手。但是目前很多教師在多媒體教學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需積極審視當前不足,秉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理念,探索更優(yōu)質的多媒體應用路徑。
一、基于“互聯網+”的初中數學多媒體教學優(yōu)勢
(一)喚醒課堂活力
新課改多次強調學生應是課堂的主體,如何發(fā)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成為衡量一節(jié)“好課”的關鍵。然而,初中數學知識不同于小學,其涉及概念更加龐雜、邏輯色彩更為濃郁,傳統(tǒng)說教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讓數學教學略顯理性和刻板,學生“食之乏味”。而多媒體教學,有效打破了初中數學教學的教材壁壘和課堂壁壘,教師能夠將一些豐富的生活素材、網絡素材通過圖片和視頻等載體形式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實現數學教育與生活的鏈接,利于創(chuàng)設更加契合學生認知需求的感官情境。知識呈現模式的創(chuàng)新,有效弱化了數學本質抽象特征,摘掉了數學慣有的“嚴肅、刻板”標簽,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更加積極,對于數學問題的理解更為深刻,如此而為,加強了課堂互動,喚醒了學生活力,數學教學更易迸濺智慧的火花。
(二)攻克教學重難點
在初中數學課程中,一些知識模塊普遍具有較高的學習難度,極為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函數變換問題、立體幾何問題等,學生在內化該部分數學知識內容時困難重重,甚至會產生畏懼厭學心理,學習不自信、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源于數學知識本身,但另一方面也與教師采取的平鋪直敘教學方式有關。而多媒體教學不僅具有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還具有便捷的技術優(yōu)勢,如電子白板、立體繪圖軟件皆能夠幫助教師將抽象的數學重難點知識進行具象化呈現,并且可以一邊操作演示一邊為學生講解其中要點,學生在更為直觀的動態(tài)學習中,能夠更加容易地建構自己的思維模型,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形成深度理解,學習難度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得以提升。
(三)拓展教學維度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學一般都是依托課堂和教材存在,學生與數學課程的互動略顯單一,空間的局限性制約了數學魅力的深度彰顯。而“互聯網+”教育視域下,教學不再單一地局限在課堂之中,教師教學思維得到延伸,教學維度得到拓展。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課件幫助學生夯實數學基礎、理解數學難點,也可以通過布置數學網絡作業(yè)的形式豐富數學教育內容,讓學生借助網絡渠道搜集、探索、解決更多趣味、經典數學問題,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搭建家?;悠脚_的形式拉近教師與學生、與家長的關系,讓數學教育關懷不只存在三尺講堂,如此而為,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數學探究情感、高階思維能力以及信息素養(yǎng)皆可以得到有效強化,有益于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
二、基于“互聯網+”的初中數學多媒體教學現狀分析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諸多初中數學教師都意識到多媒體教學的諸多優(yōu)勢,也在積極探索與數學課程的融合契機,但是縱觀初中數學教學實際,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完善。具體而言:
第一,多媒體教學應用略顯表象。即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方面普遍存在流程化現象,單純作為傳遞數學知識的載體,將原本的板書照搬為電子課件,多媒體教學的更多功能及優(yōu)勢未能得到充分的開發(fā)與利用。此外,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中常常是“曇花一現”,學生正沉浸在新鮮的感官刺激中便戛然而止,并未將學生的感官體驗引申為理性思考,導致學生課堂體驗不佳,學習層次停留于淺嘗輒止的層面。
第二,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不可否認,多媒體教學確實為數學教學增色不少,有效弱化了數學知識的抽象色彩,緩解了課堂呆板、嚴肅的現狀,但這也滋生了教師的依賴心理,一方面,教師漸漸習慣借助信息技術來構建數學活動,而且不論適合不適合的教學內容統(tǒng)統(tǒng)借助多媒體設備來呈現,教師教學行為成為“敲按鍵”,板書能力逐漸弱化。另一方面,學生習慣了多媒體課堂的趣味性和色彩性后,其學習“口味”會變得刁鉆,難以適應普通的板書式教學,著重體現在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對教材的研讀不深刻,對常規(guī)教學感覺厭煩、困倦,這是過度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害處”。
第三,多媒體教學存在“拿來主義”。多媒體教學設計缺乏創(chuàng)造性是又一重要問題,很多教師在看到他人多媒體執(zhí)教過程效果甚好后,便將之照抄拿來己用,并未充分考慮他人教學模式與自我課堂、與自己學生是否適用,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這也導致課堂活躍度高,但是教學效果與學習目標達成不符合預期。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的應用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其教學價值并未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需要教師結合實際需求,立足初中數學的學科特性,在教學中進行實踐、反思與修正,打造個性化、高效化的初中數學多媒體課堂。
三、基于“互聯網+”的初中數學多媒體教學優(yōu)化策略
(一)豐富課前導入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即是成功的一半”,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生動多樣的導入設計能夠增強教學代入感,激發(fā)學生對主題知識的探究興趣,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情緒投入到新知探索活動,從而實現學習效果的增強。因此,教師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資源豐富、方式多元、內容直觀的優(yōu)勢,設計趣味導入活動。以勾股定理教學為例,作為初中階段重要的數學定理,是解決三角形計算問題的重要工具,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本質內涵極為必要,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融入更多的巧思,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引發(fā)主動探究的學習動機。首先,搭建直觀情境,引出目標知識。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勾股定理的探究歷史案例。例如,畢達哥斯拉在朋友家做客時發(fā)現直角三角形的三邊形某種數量關系的故事。又如,我國漢代數學家趙爽用來證明勾股定理的“趙爽弦圖”,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借助故事情境切入認知主題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邊界,體會數學文化的獨特魅力。其次,搭建問題情境,引導主動發(fā)現知識。例如,一個長為3米,寬為2.2米的薄木板,能否從長為2.2米,寬為1米的門框內通過,為什么?并設計學生的猜想,運用多媒體呈現幾種不同的可能性。此時,教師不要急于解釋其中原理,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知識探索,將獵奇心理轉化為求知欲望。通過設計多元、有趣的課前導入,形成認知與思維的緩沖期,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促使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為新知探索奠定基礎。
(二)搭建認知支點
初中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于邏輯思維尚處于發(fā)展階段的初中生而言,學習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各種障礙,容易產生畏難心理,影響學習主動性。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搭建認知“腳手架”,促使學生能夠更為直觀、深刻地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知識規(guī)律,增強數學學習的獲得感。以全等三角形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是全章的開篇,占據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教師在多媒體的支持下,以深入淺出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抽絲剝繭,內化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首先,借助生活實例形成概念。教師展示幾組圖片,讓學生認真觀察它們在形狀、大小等方面有哪些特點,并提出合理的猜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動畫完成移動、重合驗證學生們的猜想。由此促使學生對“全等”建立感性認知,總結出全等的概念。其次,教師引入幾何畫板這一高效多媒體教學工具,設計操作體驗活動,探究其性質。例如,展示兩個三角形,△ABC和△EDF,讓學生嘗試做出平移、翻折、旋轉等操作,觀察兩個圖形的變化,推斷二者關系。同時,提出思考問題,當△ABC和△EDF重合時,與定點A重合的點是哪個?與∠A重合的角是哪個?與AB重合的邊是哪一條?讓學生借助幾何畫板展開探究,突出知識的發(fā)現與理解過程,對全等三角形的核心概念及其性質建立更為精準的認知。通過采取多媒體教學方法,賦予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具象化的載體,減緩課堂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突出核心知識
初中數學知識內容繁多,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弱化了目標知識的中心地位,學生難以精準捕捉課堂教學的要點,成為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性因素。因此,教師借助微課短小精悍的優(yōu)勢呈現核心知識,提升數學教學活動的層次性。以整式的乘法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為理解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運算,體會乘法分配律的作用與其中蘊含的轉化數學思想。教師圍繞要點知識制作微課,第一部分為設問質疑,ab-(abc+2x)和c2-(m+n-p)等于什么,說明具體的計算步驟?如何進行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運算?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討,待小組得出結論之后,將交流擴大至組間,探討的重點在于讓學生能夠清晰地說明計算原理,突出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第二,部分為實踐應用。教師展示經典例題檢測學生的認知層次。例如,計算2ab(5ab2+3a2b)、-2a2·(?ab+b2)-5a(a2b-ab2)、已知xy2=-3,求-xy(x3y7-3x2y5-y)的值,教師組織學生展開限時做題,鍛煉做題速度。在完成做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相互分享解題思路,并設置一定的反思與歸納時間,及時發(fā)現、彌補知識漏洞。借助典型例題讓學生總結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運算要點,實現由特殊認知向一般規(guī)律的拓展。在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引入微課,為學生代替感官沖擊,激活趨于倦怠的學習態(tài)度,圍繞核心知識展開集中、深入探究,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四)支持自主學習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多媒體教學的靈活運用能夠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多可能性,改變學生被動的任務式學習心態(tài),喚醒學習自覺,促進數學學習力的本質提升。以平行四邊形教學為例,平行四邊形作為空間與圖形領域最為基本的幾何圖形,在學習與生活中廣泛應用。對于初中生而言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對其本質屬性缺乏深刻的理解。針對學生的認知情況,教師改變灌輸式教學方式,在多媒體的支持下,激活學生的固有認知與生活經驗,完成自主合作探究。首先,采取任務前置,引導有效預習。教師設計預習清單,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并自主閱讀教材,提煉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性質等要點。并借助線上渠道將預習所得進行反饋,作為明確教學起點的依據。以此減少課堂教學中的無謂重復,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核心知識探索上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其次,構建翻轉課堂,落實以學定教。在課堂講解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呈現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如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性質的猜想、驗證等,讓學生整合固有知識以及預習所得形成自我理解,并輪流上臺進行講解。同學之間認真聆聽、相互補充。教師通過傾聽與觀察,提供適時的點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層次。依托多媒體教學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促進分析能力與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五)拓展精準練習
練習是初中數學學習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在大力倡導減負增效的情況下,如何提升數學練習的精準性與成長性是亟待探索的重要問題。因此,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的開放性與多樣性,實現練習的合理分層,擺脫機械的題海戰(zhàn)術,達到夯實基礎、拓展思維、提升能力的目的。以一次函數教學為例,初中生初次接觸函數知識,在理解與掌握方面很難做到一蹴而就,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認知困惑。教師針對學生的認知層次,構建線上題庫,滿足學生的練習需求。首先,教師整合課堂觀察、隨堂測驗、課后作業(yè)以及階段性測試等渠道獲得的學情信息,根據理解程度與學習需求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認知層次,以此為中立點搭建一次函數習題庫。包括不同側重點的習題包,如針對學困生的基礎型習題庫,包括一次函數基本概念、性質、定理的理解與應用等維度的練習題目;針對中間層次學生的技能型習題庫,包括一次函數圖像應用、運用一次函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等方面的變式練習;針對學優(yōu)生的拓展型題庫,包括掌握一次函數圖像作圖方法,運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等情境建模、探究類練習。其中的每一道題目需要經過教師的認真篩選,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組織精準練習與錯題總結。教師將題庫下發(fā)至學生手中,讓學生根據需求自主選擇相應的題庫展開練習,并引入做題本,將錯誤的題目記錄下來,分析出錯的原因、考察的知識點,以此真正發(fā)揮練習的作用。同時,教師開通線上答疑,學生可以針對做題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向教師提問,及時需求必要的指導,實現師生的無障礙隨時互動。在多媒體的支持下,初中數學練習由固化走向靈活,由單一走向多元,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教育”為初中數學教學帶來諸多機遇與挑戰(zhàn)。教師需要明確多媒體教學的諸多價值,但也要積極審視多媒體教學應用不當帶來的諸多弊害,并立足數學教學實際和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不斷探索多媒體教學的正確實踐之路,從優(yōu)化新知導入、突破教學難點、豐富教學趣味、延伸教學維度等方面尋找高效教學著力點,充分發(fā)揮出多媒體教學的價值優(yōu)勢,打造初中數學教學新樣態(tài),助推學生數學素養(yǎng)發(fā)展。
作者單位:丁峰山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柳林初級中學
參 ?考 ?文 ?獻
[1]鄭為慶.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22(21):76-78.
[2]林敏蓮.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14):68-70.
[3]孫偉海.初中數學多媒體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1,23(24):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