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摘 要】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具體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托問題鏈、主題討論和思維圖表工具,開展層層遞進的整本書閱讀活動,以提升閱讀素養(yǎng)。教師可以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三個層面入手,利用問題鏈和人物關系圖建立信息間的關聯(lián);借助故事山和SWBST表格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通過主題討論和閱讀反饋單實現(xiàn)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
【關鍵詞】學習活動觀;整本書閱讀;問題鏈;故事山
一、引言
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不僅對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閱讀教學提出了具體要求,而且對課外閱讀量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必修課程階段的課外閱讀量平均每周不少于1500詞(必修課程階段不少于4.5萬詞),選擇性必修課程階段的課外閱讀量平均每周不少于2500詞(選擇性必修課程階段不少于10萬詞)[1]36-37。整本書閱讀的概念源于語文學科,并逐漸被引入英語學科。整本書閱讀基于一個“整”字,關注的是整體而非局部,其內涵是整體建構和整體認識[2]。因此,整本書閱讀并不是簡單的單篇閱讀的累積,而是強調整進整出,建立信息間的關聯(lián),以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當前英語整本書閱讀教學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很多教師只是布置學生閱讀某一本書,并沒有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分層次、有針對性的指導,導致學生的閱讀比較隨意,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不夠深刻,實踐不夠充分,遷移不夠順利,最終整體閱讀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保障,缺乏行之有效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诖耍P者提出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體現(xiàn)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1]13。英語學習活動觀使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現(xiàn)靈動且充滿思維活力的英語課堂成為可能[3]。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依托以問題為主線的問題鏈和主題討論,通過繪制人物關系圖和故事山等圖形,借助SWBST表格和閱讀反饋單等,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三個層面展開整本書閱讀活動。此處的整本書閱讀專指故事類文本閱讀。筆者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黑布林英語閱讀高一年級第1輯中的The Green Room(《綠房間》)為例,對英語學習活動觀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加以說明。
二、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整本書閱讀教學
(一)學習理解層面:梳理整合,感知文本
學習理解類活動主要包括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1]62。教師應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鼓勵學生通過概括、梳理、整合,建立信息間的聯(lián)系。
1.以問題鏈引發(fā)思考,促進文本理解
教師將知識轉化為具有層次性、系統(tǒng)性的問題鏈,以此引導學生逐步思考。問題鏈具有指向性、關聯(lián)性、層次性和適切性四個特征,對引發(fā)興趣、獲取知識、探究意義、激活思維、遷移應用等具有重要作用[4]。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既可以對每一章節(jié)的內容提出幾個相關問題,也可以根據整本書來統(tǒng)一設計問題鏈。以精心設計的問題鏈來引導學生思考,能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整個故事的邏輯與細節(jié)。
The Green Room的作者Robert Campbell年輕時曾參加青少年夏季戲劇學校,因此決定寫一個與經歷類似的故事,希望能激發(fā)青少年對戲劇的興趣,并傳達積極正確的價值觀。故事以第三人稱敘事,通過人物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四個青少年Laura、Nathan、Marc和Lucy參加The Green Room夏季戲劇學校的面試,相遇相識的經歷。
整個故事以“戲劇”為主線,按照戲劇實際排演的順序,將故事分為auditions(試演)、rehearsals(排練)和the performance(演出)三個部分,每個章節(jié)以一個或幾個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圍繞特定的主人公開展敘述。為幫助學生梳理故事大意,教師可為每章設計幾個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如第一章的標題是“Laura”,主要講述Laura對父母撒謊,獨自坐火車前往倫敦參加戲劇學校的面試,在面試排隊時遇到了Marc。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1.Why did Laura feel nervous and guilty as she waited to go inside the theatre?
2.What did Laura actually do on Saturday morning?
3.What did Laura do after she got on the train for London?
4.Who did Laura meet when she was waiting in the queue outside the theatre?
問題1引出Laura因說謊而內疚,問題2引出她撒謊實際上是為了乘火車去倫敦參加面試,問題3緊接著提問她在火車上的種種行為,問題4引出Laura在排隊面試時遇到了Marc,由此引出故事的另一個人物。這四個問題的設置和答案環(huán)環(huán)相扣,組成一個完整的問題鏈,勾勒出故事的邏輯線。
2.以關系圖梳理人物關系,把握故事來龍去脈
思維導圖是隱性思維的顯性工具[5]。人物關系圖是思維導圖的一種。整本書閱讀不同于篇章閱讀或章節(jié)閱讀,通常篇幅較長,且包含較多的人物。繪制人物關系圖能夠更好地厘清人物關系,把握故事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建立人物間、信息間的關聯(lián),更好地體現(xiàn)學習理解類活動。教師可以對如何繪制人物關系圖給出一些具體的指導,如主要人物放在整個關系圖的中間,其他人物依據與主要人物的親疏關系呈放射狀分布在主要人物的周圍,并以字體大小來區(qū)別故事中人物的主次。同時,兩個人物之間用單向箭頭或雙向箭頭連接,以此來標注兩人的關系或雙方的活動。
繪制人物關系圖活動可以放在整本書閱讀的前半部分,因為故事通常會在前幾章交代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也可以邊閱讀邊補充人物關系圖里的信息。The Green Room主要圍繞四個青少年展開,人物關系相對簡單(如圖1)。四個人物以圓圈表示,單向、雙向箭頭體現(xiàn)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如Laura和Lucy是朋友,Nathan和Marc是朋友,Laura和Nathan互相愛慕。Lucy誤解了Marc圖畫本上一張圖畫的意思,也開始對Nathan產生愛慕之情。
(二)應用實踐層面:闡釋內化,深入文本
應用實踐類活動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1]63,是對文本更進一步的解讀與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交流活動,逐步內化語言。
1.繪制故事山,描述故事情節(jié)
故事山呈山形,是一種快速獲取故事脈絡結構的視覺輔助工具,通常包括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解決和結尾等部分。故事山從記敘文的結構出發(fā),剔除故事的細節(jié),選取故事中的重要信息重構故事,把握整體脈絡。
在閱讀完The Green Room整本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故事山,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掌握故事類文本的結構(如圖2)。在完成故事山的活動中,學生找出了故事的開端,即四個青少年前往倫敦,參加The Green Room夏季戲劇學校的面試。在發(fā)展階段,Laura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謊稱媽媽是一名著名的演員,同時Nathan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獨立,隱瞞了父親是一名明星的事實。他們四人后來都收到了錄取通知書。故事的高潮是Laura的父母來到了The Green Room夏季戲劇學校,她的謊言被揭穿。Marc也告訴了Lucy關于Nathan的秘密。最終,大家都意識到,舞臺上的人物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并不相同,生活中應該坦誠相待,好的演技應該用在舞臺上。
2.設計SWBST表格,分析人物活動
SWBST表格從人物活動的角度,以另一個框架重建故事,幫助學生較快了解故事的概要。其中,字母S代表Somebody,即故事中的人物,但不局限于主要人物;字母W代表Wanted,即想要做什么;字母B代表But,事情出現(xiàn)了轉折;字母S代表So,主人公怎樣解決問題;字母T代表Then,最終結果是怎樣的。
為幫助學生較快抓住整本書中人物的活動,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根據SWBST表格完成The Green Room一書的構架(見表1)。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物并不是每一個步驟都有,沒有的部分可以不填寫。最后將各項串聯(lián)起來,補充部分細節(jié),厘清人物在故事中的活動。
(三)遷移創(chuàng)新層面:評價創(chuàng)造,超越文本
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chuàng)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1]63,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語篇背后的東西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1.組織主題討論,增強閱讀體驗
文本主題貫穿語篇始終,蘊含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評判[6]。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學生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fā)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1]14。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故事的主題或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分析討論,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在情緒感知和思想認識上有更大的收獲。
The Green Room主題涉及誠實、友誼與實現(xiàn)夢想等。為更好地理解主題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整本書閱讀完成后,組織學生對故事的主題進行討論:
1.Have you ever lied?When and where?What benefits/consequences did you get from your lies?
2.Why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called The Green Room?Do you like the title?Why or why not?
3.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問題1結合學生自己的實際生活經歷討論說謊及其深層原因和危害;問題2探究作者給這個故事取名為“The Green Room”的原因以及詢問學生自己對這個標題的態(tài)度;問題3從整體上探尋自己在閱讀中的感受和收獲。通過討論,學生從各個不同維度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題,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填寫閱讀反饋單,加深主題理解
閱讀的過程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有效的閱讀體驗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提升他們對閱讀文本的有意注意。為此,教師應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參與、體驗、合作中深度解構閱讀文本[7]。教師可以利用閱讀反饋單(見表2),引導學生達成文本與文本、文本與讀者、文本與世界的連接,并以反饋單為范式或模板,完成整本書閱讀后的寫作,如書評、讀后感等,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
讀后感可以從“戲劇”角度切入,結合故事主人公Laura的經歷,從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到與讀者的連接再到與世界的連接層層遞進,加深自己對人生和生活的理解,增強故事與讀者、世界的連接。
三、結語
活動觀的三類活動分別服務于文本信息的輸入階段、基于文本的初階輸出階段和關聯(lián)生活的高階輸出階段[8]。然而,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三類活動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關聯(lián),循環(huán)遞進。教師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可以根據閱讀材料的不同和訓練層次的需要,設計問題鏈、主題討論和借助一些體現(xiàn)思維的圖表工具,推動閱讀進程,增強閱讀效果,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利用問題鏈和人物關系圖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間的關聯(lián);借助故事山和SWBST表格開展描述、闡釋、分析、判斷等交流活動,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通過主題討論和閱讀反饋單對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進行推理和論證,探討它與主題意義的關聯(lián),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實現(xiàn)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馬天明.小學英語“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0(1):2-5,12.
[3]王蘭英.對六要素整合的高中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認識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2):7-12.
[4]張京龍,張智義.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詞匯附帶習得探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2(3):8-13.
[5]劉建軍,曾凡莉.一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高中英語寫作課[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4):57-63.
[6]林艷,郭強.英語閱讀教學中指向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問題設計探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10):42-48.
[7]張強.英語讀后續(xù)寫教學的五個著力點[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8(1/2):90-93.
[8]蔣京麗.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的教學實踐:價值、問題與建議[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2(8):1-6.
(責任編輯: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