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期的司法實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裁判思維存在偏差,形成了機械推理型、概念取向型和不恰當衡量型三種裁判思維模式。近年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的成功實踐,有助于修正前述偏差??偨Y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三批典型案例,得出啟示:一是規(guī)則與價值存在辯證關系;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裁判思維時存在兩種模式,即簡單案件注重“規(guī)則考量”和疑難案件注重“后果考量”,表現(xiàn)為基于“規(guī)則考量”下的“事實-規(guī)則-結論”路徑與基于“后果考量”下的“后果(預結論)-規(guī)則-結論”路徑。其理論基礎在于法律形式主義與法律現(xiàn)實主義的界分,司法過程的確定性與“法感情”的緊張關系。實務中,應把握兩種不同路徑下各自的審查重點,即前者更注重事實重構的準確性及規(guī)則適用的正確性,后者的關鍵則在于預測結論及后果論證。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裁判思維;后果考量;規(guī)則考量
中圖分類號:D92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0539(2023)02-0065-09
一、引言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有著不同的層面、境界、場域和方法。從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到2020年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即從規(guī)范層面將其融入法治。最高人民法院從2016年以來先后公布了三批共30件典型案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進行了豐富的實踐。何以解決其早期融入司法的偏差?何以更好地使之落地生根?簡單案件和疑難案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是否遵循同一種裁判思維模式?探索前述問題的答案是應用法學研究面臨的新課題。
二、檢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裁判思維的偏誤
早期的司法實踐中,由于受法律概念理解的差異、嚴格機械的法律推理及價值衡量方法失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思維存在“沖突和偏差”[1],表現(xiàn)為機械推理型、概念取向型、不恰當衡量型三種裁判思維模式。
(一)機械推理型裁判思維模式:僵化機械的形式推理
[案例1]原告郭某訴被告建行紅棉支行儲蓄存款合同案。原告系梁某的外甥,梁某在被告處存入1.5萬元,后梁某因病死亡,梁某父母及其胞姐胞弟均先于梁某死亡,原告對梁某扶養(yǎng)喪葬。原告持存折要求被告支付梁某的該存款遺產(chǎn)被拒,遂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被告向其支付1.5萬元存款本金及利息。一審法院認為,原告既非存款合同當事人,又非梁某的繼承人,不享有繼承權,遂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原告雖不是梁某的法定繼承人,但其對梁某進行了扶養(yǎng)喪葬,屬于《繼承法》第14條規(guī)定的繼承人以外對被繼承人扶養(yǎng)較多的可適當分得遺產(chǎn)的人,故撤銷一審判決,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1)。
“法官運用三段論進行司法判決并不順利,常常受到機械司法的指責”[2],總有那么些案例困擾著法院,通過事實認定、涵攝判斷、規(guī)則適用運用司法三段論推理,得出了不甚合理的裁判結果。案例1的一審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一審法官適用《繼承法》第10條并進行法律推理后得出因原告不是梁某的繼承人而不能繼承其遺產(chǎn)的不妥當結論。
一審判決法官裁判思維的核心在于,郭某不是合同當事人,因此不享有取回存款的權利,同時,郭某也不是梁某的法定繼承人,因此郭某不享有存款的繼承權。由此,得出郭某不能取得該筆存款的不合理結論。該案反映出法官在案件裁判過程中,過分拘泥于法律條文的具體文義,割裂了法律適用與實質正義、常情常理、道德規(guī)范等的內在關聯(lián),僵化機械地進行形式邏輯推理而得出一種缺乏妥當性的裁判結果,即本文所稱的機械推理型裁判思維模式。
(二)概念取向型裁判思維模式:陷入法律概念的漩渦
[案例2]原告沈某、邵某與被告劉某、胡某監(jiān)管權和處置權案。2012年,江蘇宜興一對雙獨年輕夫妻在南京鼓樓醫(yī)院施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手術以繁育后代。2013年3月,年輕夫妻不幸車禍雙雙身亡,留下4枚冷凍胚胎。雙方老人因冷凍胚胎的處置與醫(yī)院產(chǎn)生分歧,為爭奪胚胎,原告訴至法院,并追加拒絕交出胚胎的鼓樓醫(yī)院為第三人,要求法院將冷凍胚胎的繼承權和處置權判給自己。一審法院認為已去世的年輕夫妻對生前手術過程中留下的胚胎享有受限制的權利不能被繼承,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從倫理、情感和特殊利益保護方面考慮,改判4枚冷凍胚胎由原被告共同監(jiān)管和處置(2)。
“沒有任何一個領域像法律領域那樣摳字眼?!盵3]無論是在法律理論界還是在司法實踐中,無論是在民事領域還是刑事領域,許多爭議都是圍繞對法律概念的理解而發(fā)生的。例如,在“謗韓案”中,爭論的焦點在于韓愈的第39代孫是否算直系血親[4];在全國首例網(wǎng)絡虛擬財產(chǎn)糾紛案(3)中,爭議圍繞網(wǎng)絡游戲的虛擬財產(chǎn)是否屬于“物”[5];而在“許霆案”中,爭議則圍繞ATM機是否屬于金融機構等問題(4)。案例2一二審同樣面臨類似問題,法院首先對“冷凍胚胎”是否屬于“遺產(chǎn)”這一法律概念進行判斷。受精胚胎能否成為繼承的標的是爭議的焦點,一審法院認為其不屬于一般之物,不能成為繼承的標的,其性質不屬于遺產(chǎn)。可見,一審判決中,遇到對“遺產(chǎn)”這一司法概念涵攝難題時,將“冷凍胚胎”排除在法定繼承規(guī)則所采用的“遺產(chǎn)”概念的外延之外,這種形式上過分拘泥于法條中法律概念字義,背離生活的法律適用與法律發(fā)現(xiàn)的思維,即本文所稱的概念取向型裁判思維模式。
(三)不恰當衡量型裁判思維模式:運行失范的利益衡量
[案例3]原告徐某與被告彭某人身損害賠償案。2007年,原告在公交車站等候 83路車,后有兩輛公交車同時進站。原告準備乘坐后面的公交車,在行至前一輛公交車后門時,被告第一個從該公交車后門下車,原告摔倒致傷,被告將其扶至旁邊,而后與原告家屬等人將其送往醫(yī)院。后因雙方就賠償問題未達成協(xié)議,原告訴至法院。一審法院認為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原則,判決被告承擔原告40%的損失。二審中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xié)議,時隔多年,原告承認確實與被告發(fā)生相撞(5) 。
注重保護個案實質正義的同時,應注重個案裁判的社會后果、價值導向及價值引領,這是法官在利益衡量并進行裁判文書說理時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在進行后果論證時,符合社會公眾普遍價值觀念的正確方向顯得尤為重要。以案例3為例,一審判決中利益衡量的步驟和推理為:①若彭某見義勇為則應當做到符合社會情理的兩件事:一是應抓住撞倒原告的肇事者;二是原告家人到達后應說明事實經(jīng)過并自行離開。②彭某未完成上述兩個步驟而是先扶起原告并與其家人將之送往醫(yī)院。③彭某未選擇①的兩個步驟,而選擇了不符合常理的②,因此,彭某應是撞到原告的肇事者。上述推理反映了法官在為衡量結論尋找合法依據(jù),即在進行裁判結果論證時,錯誤理解和運用生活經(jīng)驗,否定了一般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嚴重背離,導致其在進行合法性論證時發(fā)生了方向性錯誤。這種論述推理的失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對衡量結論的不信任和否定,進而對判決結果不認同,即本文所稱的不恰當衡量型裁判思維模式。
三、啟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裁判思維兩種路徑的發(fā)現(xiàn)
自2016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先后發(fā)布了三批共30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6)。盡管有研究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說理方式簡單化呈現(xiàn)”[6]“過于表面化”[7]“仍顯稚嫩,良莠不齊,尚有改進空間”[8],但本文以其中的全部22件民事案例(見表1)為樣本,探究其對解決前述裁判思維偏差問題的獨特指導價值。
(一)規(guī)則與價值的辯證關系
表1中的22件典型案例無不反映出規(guī)則與價值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在簡單的案件中通過規(guī)則彰顯價值?!耙詷嫵梢c法律效果為中心的法律規(guī)則,才是法律的基本構成?!盵9]因此,法官通常并不能直接援引價值本身進行裁判,即使價值蘊含著各種標準來指引人們的行為,而是通過個案裁判中對具體規(guī)則的適用來彰顯和弘揚核心價值。例如,第二批典型案例中的案例2,法院直接適用《勞動合同法》第82條、《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三》第8條等的明確規(guī)定,判決被告支付原告雙倍工資,以弘揚用人單位誠實守規(guī)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在疑難案件中通過價值解釋規(guī)則。“法官被認為是基于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立場進行裁判的。”[10]當法律規(guī)則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明確時,需通過價值判斷來解釋法律概念的正確含義以明確法律推理的大前提;當多個規(guī)則相互沖突或適用某個規(guī)則會導致不能接受的裁判結果時,需通過價值衡量來選擇規(guī)則適用,并加以合理論證。如第三批典型案例中的案例3,法官以游客在景區(qū)應當愛護公物、文明出行的社會公德及公序良俗為價值追求,以解釋《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guī)定的安保義務,將安保義務內容的確定限于管理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范圍內,從而未認定村委會未盡安全保障義務,進而判定不文明出行人自擔責任。
(二)基于“規(guī)則考量”的裁判思維路徑
簡單案件中,通過直接解釋法律和適用法律規(guī)則將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思維,以規(guī)則彰顯價值,表現(xiàn)為基于“規(guī)則考量”的裁判思維路徑?!耙?guī)則考量”的核心在于規(guī)則優(yōu)于價值。在適用法律時應當優(yōu)先適用法律具體規(guī)定,而不能隨意用原則代替規(guī)則,以避免優(yōu)先適用原則而導致“向一般條款逃逸”。例如,誠實守信、公序良俗為補充具體司法規(guī)則而存在于民法中的一般條款,在這些典型案例(第一批典型案例中的案例2-6,第二批典型案例中的案例2-5,第三批典型案例中的案例1、2、5、9、10)中基本沒有出現(xiàn)因優(yōu)先適用核心價值觀而導致“規(guī)則逃逸”的情況。具體而言,法治實質上是規(guī)則之治,而規(guī)則是通過立法機關制定,其本身體現(xiàn)社會主流價值取向,因此,在有明確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法官正確運用三段論演繹推理所得結論一般都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第一批案件中的案例2為例,法官直接適用《繼承法》第5條及第25條第2款的明確規(guī)定,判令楊某父親遺留的房產(chǎn)歸長期照顧楊某父親的鄰居張某夫婦所有,以倡導、培育和維護良好的鄰里關系,弘揚“遠親不如近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社會風俗。
(三)基于“后果考量”的裁判思維路徑
疑難案件中,法官運用法律原則引導及利益衡量等方式預測后果、評價后果并以此來決定解釋結論的方式,將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思維,以價值解釋規(guī)則,表現(xiàn)為“后果考量”的裁判思維路徑。后果考量包括后果預測和后果評價兩個層面,后果預測強調推理結構,后果評價則強調評價標準[11]。例如,第一批案件中的案例1,當適用《物權法》第99條會得出劉某意圖將父母占有的房屋份額轉讓于己有而損害父母利益的結果,這與幾千年的中國孝道文化及家庭美德價值觀相違背,如此的物權行使方式不利于權利保護與弘揚社會公德價值的平衡。如果判決劉某分割父母的唯一住房將導致父母老無所居的后果,孝敬父母、老有所養(yǎng)的中華孝道傳統(tǒng)美德在本案中將蕩然無存,因此,法官以劉某的主張不符合《物權法》第7條規(guī)定的物權行使應遵守社會公德之原則,未支持其訴訟請求。再如,第三批典型案例中的案例4,一段時期以來,“對老人摔倒扶不扶”成為公眾選擇的難題,本案中法官考量了判決的社會導向,通過后果衡量來認定好心人孫某對侵害兒童行為加以阻止且未超過合理限度,判決孫某不承擔責任,打消“攙扶被訛”的顧慮,弘揚了互助友愛的核心價值觀。
四、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裁判思維兩種路徑的理論證成
前文通過典型案例的啟示得出,應基于簡單案件和疑難案件進行二元界分,進而發(fā)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裁判思維的兩種路徑這一核心命題。但是否有其存在的理論根基?以下將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論證成。
(一)法律形式主義和法律現(xiàn)實主義的界分
法律形式主義和法律現(xiàn)實主義,由于有著不同的看待法律的獨特角度和獨特研究方法,在裁判思維模式上,前者更側重于嚴格按照法律條文和三段論邏輯推理,注重基于“規(guī)則考量”;而后者則更多地考量法外因素和實質推理,注重基于“后果考量”。
1.法律形式主義與基于“規(guī)則考量”的裁判思維
法律形式主義起源于羅馬法,強調法律是一個自治的封閉體系,包含抽象概念、原則、由此衍生出的規(guī)則及精密的邏輯推理程序等要素。其特點為,在法律這個封閉體系內,有著完整嚴密的推理程序,所有的法律問題僅需通過該體系內的概念秩序并經(jīng)過嚴格推理即能夠得到正確答案,它對法官造法進行否定,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法律概念形式主義和法律規(guī)則形式主義。蘭德爾指出,“法律形式主義的最基本的兩個要素就是機械的演繹推理和一個封閉的規(guī)則體系”[12]。
關于法官的角色,馬克思·韋伯曾經(jīng)形象地描述為“現(xiàn)代的法官是自動售貨機”[13],也有學者將此表述為,“司法則完全成為在封閉體系內進行的計算過程”[14]。由此,法律形式主義下產(chǎn)生的“規(guī)則考量”裁判思維的核心在于,對于某個案件,法官所做的是從法律規(guī)則里尋求解決方案,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某個具體的法律規(guī)則以及在封閉的規(guī)則體系下進行的演繹推理,即嚴格依照“法律條文”和“司法三段論”推理,其裁判思維表現(xiàn)為“事實-規(guī)則-結論”。
2.法律現(xiàn)實主義與基于“后果考量”的裁判思維
法律現(xiàn)實主義是對傳統(tǒng)法律形式主義,特別是對其“機器般”的演繹推理的批判而出現(xiàn)的,它認為法律的目的才是法律的靈魂,其目的不僅是實現(xiàn)法律的司法效果還在于實現(xiàn)法律的社會效果,其基本要素在于法律是實現(xiàn)社會目標的工具。無論是霍姆斯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jīng)驗”,還是盧埃林認為的“法律官員如何處理糾紛,就我的想法而言,本身就是法律”[15],都把法律作為實現(xiàn)社會目的的工具。法律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法律”,還是 “行走中的法律”。
“司法判決如同其他判斷一樣,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從事先設計好的結論出發(fā)進行逆向推理的”[16],這反映出與法律形式主義下不同的裁判思維模式。在法律現(xiàn)實主義下產(chǎn)生的“后果考量”裁判思維的核心在于考量“法外因素”和“經(jīng)驗性裁判”,即法官不局限于“法律條文”的具體規(guī)定,而是在衡量法外因素(原則、道德、政策、公共理性等)的基礎上,假定法律結論,并在法的目的及法的精神指引下進行“法律續(xù)造”和結論論證,即從“預測的結論”到前提,再從前提到結論的“結論發(fā)現(xiàn)”到“結論論證”思維過程,其裁判思維表現(xiàn)為“(預結論)后果-規(guī)則-結論”。
(二)司法過程的確定性與“法感情”的緊張關系
盡管法的確定性在我國幾乎已成定論,司法過程的確定性是法的確定性之表征之一,但“司法裁判的作出最終依賴于正義感與法律理性論證之間的良性互動”[17]??梢?,司法過程中,“法感情”潛在影響著法官的裁判思維。
1.司法過程的確定性與基于“規(guī)則考量”的裁判思維
“法律恰正是完全沒有感情的,人類的本性(靈魂)便誰都難免有感情”[18],而法的確定性正好約束裁判者非理性地任意適用法律。基于法的確定性,法官裁判過程即具確定性。司法過程即從“既定的法律事實”出發(fā),尋找與該事實相一致的法律規(guī)范,進而推出裁判結果的過程,即包括發(fā)現(xiàn)事實、尋找規(guī)則、推演結論的過程。司法過程的確定性要求司法裁判者在解讀案件事實的過程中“一千個司法裁判者眼中只有一個案件事實和一個裁判結論,以求得唯一正解”[19]。因此,司法過程的確定性包括確定法律事實、確定評價規(guī)則以及確定裁判結論(將事實和規(guī)則有機聯(lián)系起來的確定的法律推理),即對案件事實進行司法剪裁,對法律規(guī)定進行選擇,以及目光在事實和規(guī)范之間“循環(huán)往復”。在司法過程確定性的論斷下,從認定案件事實到適用法律進行裁判,其核心問題是對法律規(guī)則的考量,法官的裁判思維表現(xiàn)為“事實-規(guī)則-結論”。
2.“法感情”與基于“后果考量”的裁判思維
純粹的法律形式主義強調純粹的法條主義和絕對的概念法學,“法感情”理論的提出,最初正是為了給純粹的法律形式主義的反對者找一個正當化根據(jù)。耶林認為“法感情”是一種對權利侵害起著反作用的,是在法和各種法律制度保護之下,對自身生存的重要性程度的一種衡量尺度[20]?!胺ǜ星椤币环矫媾薪┗姆筛拍?、秩序和制度,另一方面也是一種主觀的正義感受,通過將原有的不合時宜的法律原則發(fā)展為更合理的更富有正義的新原則,以消除當事人對不公正結果的不愉快感受。米夏埃爾·比勒的“法感情”理論認為,“法感情的產(chǎn)生是基于案件對裁判者產(chǎn)生的一種呼吁特征”[21],基于內外因素的作用,“法感情”將對“正義的表達”隱藏于判決之中而事先對裁判結果形成后果(預結論)式的判斷。“法感情”中對內外因素的考量,對案件事實的明確、法律規(guī)則的適用及形成三個效果統(tǒng)一的裁判結果具有重要作用。從“法感情”的角度,法官在裁判過程中的思維分為兩個步驟:一是依賴于正義感的決定;二是對該決定的理性論證。即從“結論發(fā)現(xiàn)”到“結論論證”的思維過程,也是“說明性理由和證立性理由的運用”[22]過程,其裁判思維表現(xiàn)為基于“后果考量”的“(預結論)后果-規(guī)則-結論”。
五、路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裁判思維兩種路徑的關注要點
如前文所述,基于“規(guī)則考量”的裁判思維和基于“后果考量”的裁判思維適用的情形存在差異,二者分別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有必要結合該兩種思維模式的特性探索其各自更需要關注的個性問題,以形成體系化、規(guī)范化裁判思維模式,指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的過程。由于兩種路徑下各要素之間存在的內在邏輯,只需對核心要素進行關注即可有力指導司法實踐。
(一)“規(guī)則考量”下的融入路徑:“事實-規(guī)則-結論”
一般而言,在簡單案件的處理中,法律均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法官可以通過直接將法律規(guī)定適用于司法案件,遵循司法三段論的演繹推理得出裁判結果,以發(fā)揮案件示范效力,倡導和鼓勵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此時,應遵循“規(guī)則考量”下的“事實-規(guī)則-結論”裁判思維,關鍵是以解釋為基礎的決策型模式。此種模式下,法律推理得出結論系水到渠成的過程,因此,在該種路徑下應關注的核心要點是事實重構和規(guī)則選取。
1.注重事實重構的準確性
對于法官而言,作為司法裁判前提的“法律事實”,是其并未參與且已過去的“他者”。司法裁判的過程即事實查明、尋找法律規(guī)范及法律推理的各個模塊進行“分解”和“集中”的程序。法官通過對法庭調查過程中當事人舉證、質證 “輸入”的案件事實進行證據(jù)認證,對多余的事實進行符合規(guī)定的“裁剪”和“整合”,以還原“過去他者”的真實面貌,并通過“輸出”的方式將還原的真實面貌清晰地呈現(xiàn),以通過事實和法律的相互作用形成裁判結論的小前提??梢?,從“案件事實”到“裁判事實”就是事實重構的過程。案件事實重構包括案件事實的“司法還原”“司法剪裁”及“司法判斷”三個方面。在“司法還原”方面,法官只能以各種證據(jù)作為獲得案件事實認知的唯一來源;在“司法剪裁”及“司法判斷”方面,法官在對證據(jù)材料進行識別的基礎之上形成“前見”,然后通過理性認識形成內心確信。因此,事實重構過程要特別注意庭審的對抗性和證據(jù)的甄別。
2.注重規(guī)則適用的正確性
法律規(guī)則的邏輯結構一般包括“假定+處理+法律后果”??梢姡魏我?guī)則均有其適用的條件,即只有法律概念放在法律條文及文本體系中才能得到清楚和準確的解釋。同時,法律是一個有序的規(guī)則體系,由眾多規(guī)則構成。因此,法律規(guī)則的適用,首先是用“法律大地圖”(法律觀念)將法律分類,觀察其屬于哪類法律的范疇,然后再找“法律小地圖”(部門法),最后找到“法律界標”(具體法律規(guī)定)。正確地適用規(guī)則要避免以下兩個偏差:
(1)避免概念涵攝錯誤,即要避免對法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解釋不當,卻試圖通過某種概念性的操作來適用法律,從而導致裁判結論不當?shù)腻e誤。例如,第三批典型案例3的一二審判決中,擴大了“安全保障義務人”概念的外延,導致案件適用法律錯誤。
(2)避免規(guī)則涵攝錯誤,即避免只看到與正在辦理案件直接相關的某個規(guī)則,而忽略其他可選擇的規(guī)則,從而得出不可接受裁判結論的錯誤。如案例1的一審判決,可能僅僅看到《繼承法》第10條而忽略了第14條的存在,導致直接適用第10條而得出錯誤的判決。
(二)“后果考量”下的融入路徑:“(預結論)后果-規(guī)則-結論”
不像簡單案件的處理,法官直接適用“書本之中的法”及“紙面規(guī)則”即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思維那般清晰,疑難案件中,法官需要通過“行動之中的法”及踐行“實在規(guī)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思維。此時,遵循基于“后果考量”下的“(預結論)后果-規(guī)則-結論”裁判思維模式,該種路徑下規(guī)則的選取和續(xù)造是結論預測和證成的自然生成,因此,其關鍵是以預測為基礎的論證型模式,其核心要點是預測結論和后果論證。
1.預測結論的要點
預測結論即結論發(fā)現(xiàn),展示了法官發(fā)現(xiàn)“答案”的過程。“法官的判決可能經(jīng)歷的是這樣一個過程:他首先憑直覺得出預結論,然后才倒過來去找一個大前提規(guī)則和一個小前提事實,以便了解該結論在邏輯上是否有缺陷……”[23]預測結論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
(1)避免不恰當?shù)暮饬糠椒ānA測結論的過程中,進行基于日常經(jīng)驗法則、道德理性、公共政策及習俗慣例等因素的“后果考量”時,要防止利益衡量不恰當,如衡量錯誤、過度衡量、衡量瑕疵等,同時,做好直接后果與潛在后果、個案性后果與系統(tǒng)性后果、決定性后果與適應性后果的平衡,以對法律進行“續(xù)造”并實現(xiàn)社會目的。
(2)合理劃定“后果考量”的正當界止。一方面,從法內因素進行規(guī)制,預測后果立足于法教義學的立場,從忠于法的精神、培養(yǎng)可靠的法感情、填補法律漏洞等方面設定預測結論的邊界;另一方面,從法外因素進行規(guī)制,要避免過度適用道德規(guī)范,注重考慮民意及輿論的同時防止逾越法律的界限,從合理解決風俗習慣與法律規(guī)定的沖突等方面設定預測結論的邊界。
2.后果論證的要點
后果論證實質是司法裁判者采用“依據(jù)后果”來證明預結論成立的過程。后果論證即結論證立,展示了法官驗算“答案”的過程。后果論證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
(1)避免以后果論證取代其他論證方法。由于后果論證并非法律論證的唯一標準,也并非檢驗裁判結果是否妥當?shù)奈ㄒ宦窂健R虼?,必須限定后果論證的適用條件,將“后果考量”作為法律論證的方法之一并受到法教義學體系的限定,需與演繹推理、目的論證、體系論證等其他論證方法配合使用,補強和矯正機械運用解釋推理,以便達成正確的裁判結論。
(2)避免“驗算答案”的方向性錯誤。后果論證要求法官將其驗算“答案”的論證過程以書面形式展示出來,直接體現(xiàn)于裁判文書說理。要避免像案例3的一審那樣,錯誤理解和運用生活經(jīng)驗,導致裁判結果論證出現(xiàn)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嚴重背離的方向性錯誤。因此,從立法目的、法律原則及法的精神進行論證時,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說理的指引,著重體現(xiàn)裁判結果的規(guī)范、評價、教育和引領功能。應從爭議的焦點來確定說理的起點和基準,從價值判斷的角度進行綜合衡量,從法律論證的角度來拓展理由依據(jù),以全面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裁判的全過程,加強裁判結論的可接受性。
六、結語
司法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尤為重要的場域。如前文所述,其融入民事裁判思維在模式上存在兩種路徑,即在簡單案件中,側重于“規(guī)則考量”,在裁判結果中以規(guī)則彰顯價值;在疑難案件中,更注重“后果考量”,以后果預測及后果論證來弘揚價值。但本文并非主張將二者機械地割裂開來,也并非強調哪種方式更優(yōu),而應結合案件類型來選擇適用不同模式,實戰(zhàn)演驗其不同的融入路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花必將落地生根,芬芳滿華夏。
注釋:
(1)參見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人民法院(2011)佛禪法民一初字第2297號民事判決書;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佛中法民二終字第544號民事判決書。另因本文涉及我國法條較多,為方便敘述,均采用法律文件簡稱和阿拉伯數(shù)字用法。
(2)參見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2013)宜民初字第2729號民事判決書;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錫民終字第1235號民事判決書。
(3)全國首例網(wǎng)絡虛擬財產(chǎn)糾紛案是指2003年李宏晨訴北京北極冰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娛樂服務合同糾紛案。
(4)參見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2008) 穗中法刑二重字第2號刑事判決書。
(5)參見南京市鼓樓區(qū)人民法院(2007)鼓民一初字第212號民事判決書。
(6)該30件案例內容廣泛,涵蓋民事、行政、刑事審判及執(zhí)行各個領域,其中民事案例為22件,行政案例為3件,刑事案例為3件,執(zhí)行案件為2件。
參考文獻:
[1]安建須.民商事法律適用研究——以法官對民商事案件的裁判思維模式、方法與路徑為視角[D].武漢:武漢大學,2015:4.
[2]聶長建.法律語用推理的三元維度研究[J].政法論叢,2019,(5):43.
[3]陳坤.法律推理中的獨特思維傾向及其可能的誤區(qū)[J].現(xiàn)代法,2020,(1):90.
[4]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9.
[5]陳旭琴,戈壁泉.論網(wǎng)絡虛擬財產(chǎn)的法律屬性[J].浙江學刊,2004,(5):147.
[6]于洋.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司法適用[J].法學,2019,(5):64.
[7]韓振文,魏丹丹.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xiāng)村司法的方法與載體[J].法治社會,2019,(5):73.
[8]廖永安,王聰明.路徑與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融入司法——基于352份裁判文書的實證分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9,(1):47.
[9]考夫曼.法律哲學[M].劉幸義,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3.
[10]杰弗瑞·A.西格爾,哈羅德·J.斯皮斯.正義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最高法院與態(tài)度模型[M].劉哲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85-296.
[11]雷磊.司法裁判中的價值判斷與后果考量[J].浙江社會科學,2021,(2):44-50.
[12]柯嵐.法律方法中的形式主義與反形式主義[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2):33.
[13]劉易斯·A. 科塞.社會學思想名家[M].石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53.
[14]劉翀.現(xiàn)實主義法學的批判與建構[J].法律科學,2009,(5):14-18.
[15]卡爾·盧埃林.荊棘叢[M].明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6.
[16] Jerome Frank. Law and the Modern Mind 1930 [M]. New York:Tudor Publishing Company,1936:101.
[17]張超.正義感、移情與司法裁判[J].北方法學,2017,(11):21.
[18]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63.
[19]布賴恩·畢克斯.法律、語言與法律的確定性[M].邱昭繼,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
[20]魯?shù)婪颉ゑT·耶林.為權利而斗爭[M].胡寶海,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18-19.
[21]趙希.德國司法裁判中的“法感情”理論——以米夏埃爾·比勒的法感情理論為核心[J].比較法研究,2017,(3):107.
[22]Neil MacCormick. Practical Reason in Law and Morality[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6-8.
[23]杰羅姆·弗蘭克.初審法院——美國司法中的神話與現(xiàn)實[M].趙承壽,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99.
Abstract:In the early judicial practice, there was a devi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civil adjudication thinking, forming three types of adjudication thinking modes:mechanical reasoning, concept-oriented and inappropriate measur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justice has helped to correct the aforementioned deviation. I summarize three typical cases published by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re is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ules and values. There are two paths w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thinking of civil adjudication. The simple cases focus on “rule consideration” and the difficult cases focus on “consequence consideration”,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the “fact rule conclusion” path based on “rule consider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 (pre conclusion) rule conclusion” path based on “consequence consideration”. Its theoretical basis lies in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legal formalism and realism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certainty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and “l(fā)egal emotion”. We should grasp the respective review under two different paths. The former focuses on the accuracy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the correctness of rule application, while the latter lies in the prediction of results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consequence.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 Judgment Thinking; Consequence Considerations; Rule Considerations
編輯:唐玲娜
作者簡介:唐楠棟(1981-),女,四川營山人,碩士,四級高級法官,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