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像分析題是初中化學教學中非常常見的一類題型,本身是以各種各樣圖像的形式來呈現問題,抽象性非常強,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等具有較高要求,強化專項解題方法的傳授與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據此以初中化學圖像分析題為研究對象,重點對其常見的解題思路與方法進行了重點討論,以期有效提高學生求解圖像分析題的能力.
關鍵詞:圖像分析題;解題方法;初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3)08-0110-03
1初中化學圖像分析題的解題思路
在求解初中化學圖像分析題過程中,除了需要按照一般問題的解題流程切實做好認真審題,熟記化學學習中的學科基礎知識之外,同樣要注意深入挖掘化學圖像分析題中包含的“隱含條件”,保證可以對整個化學分析題所能夠反映出的化學信息與解題條件進行有效挖掘,這樣才能夠形成正確的化學圖像分析題解題思路.在對給出的化學函數圖像進行分析過程中,要注意重點按照“三點一線”的原則去進行識圖,即要重點對化學圖像中給出的曲線或直線的起點、拐點與終點進行剖析,它們都是決定學生解決化學分析題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解題信息.
2初中化學圖像分析題解題指導的有效策略
2.1基于圖像的關鍵點,確定解題的突破口2.1.1基于“起點”求解問題
針對任何一個化學函數圖像,起點都是不可或缺的,本身所在位置處于x軸、y軸或者原點部位處.在判斷某一給定化學函數圖像本身的準確性期間,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起點的合理性.
例1在某溫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某一NaCl不飽和溶液發(fā)生了蒸發(fā),那么溶液當中所包含溶質質量分數(m%)同時間(t)之間的變化關系可以用圖1中哪個圖來進行反映().
解析本道圖像題考查的是溶液溶質的含量占比情況,根據常識可以很容易判斷最終的溶質質量分數最終肯定不能夠達到“0”這一狀態(tài),所以可以判定相應關系圖像起點本身無法處于原點位置,同樣不能夠處于x軸之上.基于這一“起點”的判斷依據,可以快速排出其他干擾選項,判斷最終本道題的正確選項是選項B.此外,隨著溶液中水分的持續(xù)性蒸發(fā),相應溶質本身的質量分數也是呈現為逐步增加的變化趨勢,待達到飽和溶液之后必然不會繼續(xù)發(fā)生改變,這樣可以進一步判定本道題的正確答案是選項B.
2.1.2基于“拐點”求解問題
所謂的“拐點”,主要是指圖像中發(fā)生直線或曲線方向改變的那個位置,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相關變量中某一個變量出現停止所造成的.
例2現有質量相同的三種金屬A、B、C,將它們與同質量分數的足量稀硫酸進行反應,最終均生成了+2價金屬硫酸鹽,具體化學反應圖像如圖2所示.
(1)按照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對三種金屬進行排序:;
(2)按照相對原子質量由大到小的順序,對三種金屬進行排序:.
解析由于是足量的同質量分數稀硫酸和等質量金屬發(fā)生化學反應,故可知圖2中相應圖像的三個“拐點”本身代表的是三個化學反應結束點.基于上述化學反應條件,可以得到如下一些規(guī)律:其一,金屬本身如果具有越強的活動性,那么它們同稀硫酸之間的反應也更加劇烈,所需耗費的時間也相對較短;其二,在化合價保持一致的情況下,金屬相對原子質量和氫氣生成質量之間呈現為反比關系.基于“拐點”信息的挖掘及分析,可以最終使學生快速確定本道題的正確答案:
(1)A>C>B;(2)C>B>A.
2.1.3基于“交點”求解問題
在化學圖像當中,“交點”的存在一般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表現:其一,兩條溶解度曲線本身構成的交點主要表征“交點”溫度下兩種物質本身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其二,表征溶液pH變化的函數圖像和表征pH=7(中性)的虛線,是否穿越或通過“交點”,主要表征溶液是否從堿性向酸性方向轉變,又或者是否會從酸性向堿性方向進行轉變;其三,如果某一圖像在發(fā)生一系列改變之后同x軸相交,那么就表征該點的y軸取值是零,如y軸可以用來對溶液本身沉淀質量或導電性進行表示,對應的“交點”本身沉淀恰好消失或者恰好不導電的狀態(tài).
例3現有a、b、c三種物質,已知它們溶解度曲線圖如圖3所示.試求:
(1)物質b與c的溶解度保持一致時候對應的溫度是()℃;
(2)在溫度處于t3℃的時候,按照溶解度自大到小的順序對三種物質溶解度進行排序.
解析本道題關鍵的解題突破口是使學生把握其中的“交點”,并且明確相應“交點”本身代表的含義.基于上述問題剖析可知,物質b和c這兩種物質本身在溶解度保持一致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交點”對應的溫度值,也就是圖3中的t1℃.在t3℃條件下的時候,為了判斷三種物質本身的溶解度大小,只需要根據圖像三個“交點”本身的高低情況進行直觀判斷.本道題的正確答案是:a>b>c.
2.1.4基于“終點”求解問題
在化學圖像分析題當中一般很少涉及“終點”運用來求解問題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利用“終點”同“拐點”或“起點”所構成的化學圖像變化趨勢來求解問題.但是這也是幫助學生快速確定解題突破口的關鍵所在.
例4在室溫條件下有物質a和物質b兩種飽和溶液,對它們的溫度進行升高之后發(fā)現物質a溶液本身析出了晶體,而物質b溶液可以繼續(xù)對物質b晶體進行溶解.那么可以用來對物質a和物質b溶解度的變化曲線進行表征的正確曲線是圖4中的哪個選項().
解析針對物質a與b兩種飽和溶液在室溫條件下進行升溫之后物質a出現了晶體析出變化,這意味著其溶解度會伴隨著溫度上升而呈現為降低的變化趨勢,對應的溶解度曲線則相應地表現為下降型;物質b溶液可以在升溫條件下繼續(xù)溶解晶體,那么意味著b的溶解度會伴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呈現為增大的變化趨勢,對應的溶解度曲線主要表現為上升型.基于上述“終點”的變化分析,可以對圖4中的四個選項圖形進行分析,可以最終確定正確的答案是選項C.
2.2挖掘圖像隱藏條件,有效梳理求解思路
在圖像分析題求解中,解題的關鍵是要保證解題條件的充足性.如果解題中缺乏充足的解題條件,那么就無法順利求解問題.而在當下化學圖像分析題求解過程中除了直觀呈現出來的解題信息與條件外,實際上還存在一些隱含條件與信息,如隱藏在化學反應當中的基本計算量,或者隱藏在物質化學反應不同階段的用量中,又或者隱藏在基本化學概念當中,等等.在求解相關化學圖像分析題過程中,如果可以準確挖掘出其中的這些隱含條件,那么可以對相應的求解思路進行有效梳理,保證可以更加高效地求解相應的化學圖像分析題.
例5現有一個化學實驗用來測定某一密閉容器內蠟燭燃燒到最終熄滅過程中容器內部一氧化碳和氧氣含量隨著時間的變化曲線,具體的實驗結果如圖5所示.通過對圖5進行剖析,可以相應地得到如下幾個結論().圖5例5題圖
A.曲線①表征一氧化碳含量改變
B.蠟燭在密閉容器中出現了不完全燃燒
C.蠟燭主要是由氫元素和碳元素所構成
D.蠟燭在熄滅的時候,密閉容器之中的氧氣全部耗盡
解析本道圖像分析題主要考查的是密閉容器當中蠟燭燃燒期間一氧化碳與氧氣含量發(fā)生的改變.在密閉容器中蠟燭燃燒會對其中氧氣進行消耗,隨之相應含量值會相應降低.而蠟燭在燃燒之前,密閉容器之內不存在一氧化碳,而隨著燃燒時間的持續(xù)會出現含量升高變化.由此可知,圖5中曲線①和曲線②分別表征的是氧氣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變化曲線圖,故選項A是錯誤的;蠟燭中包含有碳元素,在不完全燃燒狀態(tài)下會生成一氧化碳氣體,故選項B是正確的;基于題干信息以及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蠟燭中必然存在碳元素,但是是否包含氫元素則無法通過題干信息來獲取,故選項C是錯誤的;曲線①本身表征的是氧氣含量變化曲線,基于曲線變化可知密閉容器之中氧氣含量不會達到“0”這一狀態(tài),也就是說密閉容器之中氧氣沒有徹底消耗完,故選項D也是錯誤的.
參考文獻:
[1]符紅梅.漫談初中化學圖像題的解題指導[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42(20):86-87.
[2]黃小華.初中化學圖像情景教學方法探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1,11(8):135-136.
[3]蘇雪紅.初中化學坐標圖像題解題技巧[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23(7):114-115.
[責任編輯:季春陽]
收稿日期:2022-12-15
作者簡介:周云霞(1982.4-),女,江蘇省灌南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