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21世紀提倡社會、人、環(huán)境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發(fā)展,然而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地失去人文情懷。美術教育要擔負起人文教育的責任。美術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創(chuàng)設人文主題,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體系;立足美術作品中的人文情懷,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等在美術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
【關鍵詞】人文教育 美術教育 人文素養(yǎng)
在實施美術教學的時候,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一個學生忘了帶記號筆,你用了極其真誠和帶有贊美的語句,鼓勵其他學生伸出友愛之手,結果卻不怎么奏效;當你充滿激情地把世界著名的畫作在投影儀上放映出來的時候,聽到的卻是學生們不屑的笑聲;當你好不容易從校門口搬來小鐵樹,想引導學生寫生時,圍上來的學生卻說小鐵樹又不會開花,不好看;將美術作業(yè)發(fā)回給學生的時候,有些學生不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放進書包,而是直接扔進了垃圾桶……學生越來越多地失去了人文情懷,這使教育陷入了尷尬。這些學生缺乏友情、人情、親情的體驗,對藝術、大自然的感受能力下降,對事物缺乏興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對成就感、自尊心的體驗。長此以往,他們就很難適應這個以社會、人、環(huán)境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發(fā)展為特征的生活環(huán)境。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樣讓人文關懷走進美術課堂,充分體現(xiàn)新課標的相關精神?筆者就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對此問題做了一些思考。
一、化解不愿借“記號筆”的尷尬——創(chuàng)設人文主題,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體系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么無論什么時候你也培養(yǎng)不出這種感情來?!焙芏鄬W生在父母和其他長輩的寵愛下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理所當然地接受別人的幫助,卻很少能夠關心身邊的人,有時連一支記號筆都不愿意借給別人,他們的人格體系是有待完善的。李眉云老師提出的大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以美育人,育完美的人”。因此,在具體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以培養(yǎng)人為目標創(chuàng)設適合的人文主題,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如在得知班上某個學生要轉學的時候,筆者安排全班學生為其送賀卡。在這個學生將要離開學校的最后一天,筆者引導其他學生為他餞行。筆者先拿出一張自己特制的賀卡,引導全班學生觀察這張賀卡與平時見到的賀卡有什么不同之處、使用了哪些材料。在發(fā)現(xiàn)這是筆者親手制作的賀卡之后,學生都躍躍欲試,開始自主制作賀卡。制作好賀卡的學生,都細心地在卡片上寫下了自己對即將離開的同學最美好的祝愿,向全班介紹自己賀卡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一聲聲深情祝福中,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被感動了。最后,筆者小結道:“我們學會制作賀卡后,還可以在節(jié)日里親手制作小卡片送給自己辛勤工作的父母或者親朋好友,以表達對他們的尊敬與祝福?!闭?jié)課,學生始終浸潤在濃濃的友情氛圍中,不僅在情境中學知識,更體驗到了同學之間的友情,激發(fā)了他們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之情,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此后,筆者還結合教師節(jié)、三八婦女節(jié)等節(jié)日,輔導學生制作感恩賀卡,并將學生的作品(見圖1)展示出來,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
二、化解“無知笑聲”的尷尬——立足美術作品中的人文情懷,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美術課作為人文學科之一,凝聚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在小學階段,學生通過美術教材了解了許多人類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這些美術作品中常常滲透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表達著人類豐富的情感。由于小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認識水平有限,面對教材上多元化的美術作品,他們無法理解作品真正的文化內涵,對后現(xiàn)代藝術或抽象派的作品有時會無知地笑罵:“啊,這也算是大畫家畫的?”這樣不僅誤讀了作品的本意,更可怕的是會使學生積累錯誤的審美經驗,導致學生對藝術不尊重。教師要根據(jù)作品的歷史價值,引導學生透過畫面的形式,結合作者背景,真正讀懂作品內容,體會藝術家要傳達的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學“畫畫親近的人”一課時,筆者選取的作品有意大利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母與子》(見圖2),讓學生通過欣賞以長輩和孩子為主題的藝術作品,感受藝術作品中的親情,體會長輩對孩子的愛,認識藝術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親近人的愛是一個充滿人文色彩的教育課題。但由于一些家庭問題、社會問題,使一些學生缺乏愛,這就需要教師理性地、藝術地、多元化地引導學生向著光明、向著美好去生活、去努力,使他們通過藝術活動陶冶情操,多角度地理解人間的愛(見圖3)。
三、化解“小鐵樹”的尷尬——結合本土資源,激發(fā)學生的人文情懷
現(xiàn)代社會崇尚物質享受,學生熱衷于在家看電視、玩電腦等室內游戲,再加上學業(yè)繁重,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接觸大自然,造成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對外界、對大自然的感受能力明顯下降。美術教育可以發(fā)掘學校周圍學生常常會忽略的事物(見圖4),發(fā)現(xiàn)平凡中的美,保護快要失去的美。通過美術教學活動,讓學生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培養(yǎng)學生捍衛(wèi)美的責任心。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周圍生活進行感知、感悟和表現(xiàn),從而獲得審美體驗,學習審美表現(xiàn)方法,增進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在教學四年級“水資源”一課時,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了水資源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以后,鼓勵他們走出校門,對自己的家鄉(xiāng)做水資源利用、污染、分布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水網豐富,但水資源并不樂觀。究其原因,如化工廠林立使水污染嚴重,村民環(huán)保意識薄弱,很多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場……學生個個垂頭喪氣卻無計可施。此時,筆者知道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已經被激發(fā)了,于是趁熱打鐵說:“我們應該為保護家鄉(xiāng)的水資源出一分力,每人設計一份招貼畫,貼在公開欄上呼吁大家一起來保護水資源?!甭牭焦P者的建議后,平時不怎么喜愛美術的學生也開始主動向筆者討教如何制作招貼畫,好像自己就是保護水資源的小衛(wèi)士,一個個隨即進入“拯救家鄉(xiāng)水資源”的招貼畫制作中。雖然,學生設計出來的招貼畫(見圖5)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這次結合家鄉(xiāng)水資源現(xiàn)實狀況進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家鄉(xiāng)大自然的變化,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主人翁的意識,還激發(fā)了他們愛家鄉(xiāng)的人文意識,這節(jié)美術課無疑是成功的。
四、化解教材“理論化”的尷尬——營造輕松教學氛圍,滲透人文教學
課堂是人文教育的主陣地,為此,教師在美育過程中要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環(huán)境氛圍,充分尊重學生,鼓勵他們發(fā)揮想象力,彰顯個性。教師也要運用多種富有美感的教學方法,把美術課上得生動活潑。如在教學“我的胸卡”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制作胸卡(見圖6)向全班大膽介紹自己,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建立一種親切的朋友關系。筆者在教學這節(jié)美術課時用一起來唱唱、跳跳、學學、畫畫的方式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雖然學生一開始在自我介紹時有些拘謹,但很快就在筆者幽默風趣的語言下敞開了心扉,在新同學面前盡情地展示自己。這使一年級新生充分感受到美術課的樂趣,無形之中也在告訴他們美術是人際交往的一種特殊方式。
五、告別自身的尷尬——美術教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的人格,實施人文教育
要想讓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實現(xiàn)人文教養(yǎng)的潛移默化,就要求美術教師自己也要具備一定的素養(yǎng)。除了合格的教師基本功和應有的人文精神之外,若想在美術教學中完善學生的人格,教師首先要有豐沛的情感。教師沒有足夠的情感,學生也就產生不了相應的情感,使之感染人文精神也就無從談起。同時,美術教師還要具有良好的美學接受能力和敏銳的思維。唯有具備這兩點,才能從看似平平無奇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并把握藝術家的人文精神,而這些都只有通過不斷地審美實踐才能逐漸獲得。平時美術教師可多欣賞名畫及學習相關畫家的傳記,相互促進,深入分析,不斷提高自身領悟畫家人文精神的能力。
每一位美術教師都應該認識到:教師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靈魂的工程師”。所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不能只依賴語文課、道德與法治課,每個學科都是學生學做人的地方。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傳播與養(yǎng)成,這個社會將出現(xiàn)更多擁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術教學中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將會構筑起美好的精神家園,讓教育不再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