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茹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可以有序的對課文進行分析,開展高效的閱讀活動,同時也要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進行自我展示,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自身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明確之后的學習方向,在閱讀學習中占據主動地位。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通常以形象思維為基礎,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差。對于這種小學生現象,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輔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在多媒體的引導下,主動對課文進行分析。此外,使用多媒體技術也能引起小學生的注意,使他們能夠迅速參與閱讀和學習,讓一些基礎較弱,在平時不愿意主動投入到學習中的學生也可以嘗試參與。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素質的有效提升。閱讀是導入過程,對話、表達是導出過程,讀取和表達式是需要高度重視讀取和表達式之間關系的重要基本元素。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意識,把握這段時間小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同時,教師要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和思考,獲得靈感,提高審美情趣。課堂提問能有效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深度參與到閱讀活動過程中。
例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情緒和年齡特點來設計以下兩個問題:首先朗讀課文中你認為最有趣的段落和場景,然后說出原因。其次,將你覺得最精彩的一個自然段大聲朗讀。由于每個學生喜歡的自然段不同,因此更具學生個性化,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喜歡和他人喜歡之間的不同。這種方法不僅能讓小學生感知課文內容,還能加強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把握課文的寫作特點。學生在朗讀以后,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為什么喜歡這個自然段,并嘗試從他人的角度對其他的自然段進行分析,不斷充實自己的閱讀積累。
廣泛的閱讀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在不斷的積累和思考中,帶動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時不要只局限于教科書中的文章,還要擴大和擴充。在教完一篇文章后,語文教師必須指導小學生閱讀課文材料,以便進一步加深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小學生在教學結束后閱讀課外書籍《爸媽不是我的傭人》,讓小學生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私的。并且讓學生對生活中父母為自己做過的事進行回憶,并想好回家以后怎么感恩父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通過加強課堂閱讀指導有效開展課外閱讀,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地指導學生使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以便學生可以將課堂閱讀方法應用于課外閱讀。
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閱讀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加強學生的記憶點。同時在閱讀的基礎上,開展對話教學,促進學生在交流中語言能力的提升和閱讀知識的內化。并在課文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課外內容開拓學生視野以及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促進學生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
參考文獻:
[1]井楓屏.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2017(33):62-63.
[2]馬英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延安大學,2014.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軍屯鄉(xiāng)融智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