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斯汀是日常語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將語言的使用問題作為哲學研究的焦點,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前期,他將言語行為區(qū)分為二分說即言有所述和言有所為。后期,隨著對理論的深入認識,他將言語行為劃分為三分說,認為人們在說話時要完成三種行為,即以言表意行為、以言施事行為和以言取效行為。奧斯汀的三分說為其后哲學家研究語言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的哲學思想也對其他語言學家的哲學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奧斯??;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二分說;言語行為三分說
【中圖分類號】H31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2-006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19
1955年,奧斯汀在哈佛大學做出了一系列講話,第一次提出了“說即是行”的觀點。奧斯汀打破原有哲學家的傳統(tǒng)觀點,將語言與世界的關(guān)系以新的視角聯(lián)系起來,使語言的本質(zhì)重新加以審視。奧斯汀還對語言學問題加以研究,認為語言是一種具體的語言分析活動,并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
一、言語行為二分說
在前期奧斯汀主要區(qū)分了言語行為二分說,即言有所述和言有所為。奧斯汀還對言有所為作了具體的分析,他發(fā)現(xiàn)言有所為應分為恰當?shù)难杂兴鶠榕c不恰當?shù)难杂兴鶠椤?/p>
(一)言有所述
傳統(tǒng)哲學家認為描述事物的狀況、表明句子的真假是直陳述話語的主要作用。人們主要通過直陳述話語來陳述客觀事實。而客觀事實就有關(guān)于真假,他們更多關(guān)注的是句子是否可以驗證,即如何驗證這個陳述句的真假,以及怎樣滿足陳述句為真。他們將對句子的“真假”作為對直陳述話語的研究目標的唯一標準。
奧斯汀認為言有所述就是那些陳述類話語。這些話語是能夠進行陳述、直接驗證真?zhèn)蔚摹5菉W斯汀對傳統(tǒng)哲學家和語法家認為“陳述”的東西加以考察,他認為一些意義空洞的陳述不是用來報道事實,而是用某種方式來表達人們的感情的。有些似是而非的陳述并不是真正的陳述,只是看上去像陳述的表述。奧斯汀發(fā)現(xiàn)有些極為平常的句子既不真也不假,這些句子的意義本身就不在于陳述,而是在于以言行事,即“說即是做”。他認為這些句子有大量的表達,是無法用真假來判別的。例如:我沒有信守承諾,所以我說:“我向你道歉”?;蛘哒f:“我和你打賭明天會下雨”。這些句子明顯是有意義的,但這些句子是沒有真假之別的。奧斯汀為了區(qū)分這兩種類型的話語,提出了兩種概念,即言有所述和言有所為。奧斯汀將這些陳述類話語稱之為言有所述,那些無法用真假考量的句子稱之為言有所為。
(二)言有所為
奧斯汀認為對于某些語句,說話者沒有明顯表明真假,而是在說話的同時完成了某種行為,即言有所為。奧斯汀認為這類句子應當分為恰當和不恰當之分。
奧斯汀提出了“完成行為式表述”,即恰當?shù)难杂兴鶠?。奧斯汀認為當我們說出我們所說的話時,實際上已經(jīng)完成了這種行為,類似于打賭行為、命名行為或者道歉行為等。例如:按照正確慣例和在恰當?shù)沫h(huán)境之中,我們說出“我命名這條船為伊麗莎白女王號”。實際上,我在說出這句話的同時已經(jīng)完成了命名的行為,這條船也就擁有了名字。我所說出的話和命名行為是同步進行的。
奧斯汀主要從語法方面描述了恰當?shù)难杂兴鶠橐裱臉藴省?/p>
對于第一條標準,他是這樣描述的:“它們都是以第一人稱、單數(shù)、現(xiàn)在時、直陳式和主動語態(tài)的動詞為先導”。他認為句子主語必須是以“I”的形式出現(xiàn),其他形式不符合完成行為式表述的標準,而且這類句子必須以現(xiàn)在時、動詞的主動時態(tài)出現(xiàn)。例如允諾行為“我答應……” ①。但是其他人稱的“某某答應……”以及過去時態(tài)的“我答應了……”是不符合完成行為式表述的標準的。奧斯汀認為其他人稱和過去時態(tài)的話語只是對允諾行為做出了報道,并沒有完成言有所為。
對于第二條標準,奧斯汀是這樣說的:“還有另一種標準形式,其組成部分也像這種形式這樣普通,只是動詞是被動語態(tài)且采用的是第二或第三人稱” ②。他認為句子的主語是第二人稱或者第三人稱并且句中的動詞必須是被動語態(tài)。例如:告示的形式或者公文的形式。
奧斯汀認為恰當?shù)难杂兴鶠楸仨氉裱陨蟽蓷l語法標準,如果違背就不是恰當?shù)难杂兴鶠?。奧斯汀認為了不恰當?shù)难哉Z行為違反了一定的規(guī)則。
奧斯汀將這六條規(guī)則歸結(jié)如下:“一,必須存在一個具有某種約定俗成并且公認的程序,這個程序必須包括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并有一定的人說出一定的話。二,在某一場合,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情境必須適合所訴求的特定程序的要求。三,這個程序必須為所有參加者正確的實施。四,這個程序必須完全的實施。五,這個程序通常是設(shè)計給具有一定思想或情感的人去使用,或者設(shè)計給任何參加者去啟動一定相因而生的行為。那么參加并求用這個程序的人,必須事實上具有這些思想和情感。六,這些人隨后必須親自按照程序這樣做?!?③
他還將違反六條規(guī)則,具體進行了分類。主要分為三種:無用的和無效的錯誤、不誠實的錯誤和違背承諾的錯誤。
一種錯誤是無用的和無效的錯誤。奧斯汀認為如果使完成行為式表述有意義必須符合特定的慣例和條件,而無用的和無效的錯誤是沒有符合特定的慣例和條件,說話者沒有在一定的程序和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某種行為,因此這種行為是無用的。以及說話者有意圖去做某種行為但是沒有完成這種行為,這種行為式無效的。
第二種是不誠實的錯誤。奧斯汀說:“盡管行為已經(jīng)達成,但我們是在譬如說不真誠的情境下完成的,這就是對這種程序的一種濫用。” ④說話者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出完成行為式話語,那么就是對完成行為式表述的濫用。例如道歉行為,因如果我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向別人道歉,然而這種道歉行為并不是我內(nèi)心真誠的道歉,只是被迫的道歉,這種行為就不能稱之為完成行為式表述,而犯了不誠實的錯誤。
第三種違背承諾的錯誤,就是指說話者沒有完成當初自己所承諾的,違背了當初的諾言。例如,我說我保證這次期末考試一定考雙百,但是這次期末考試我因為發(fā)燒而考試發(fā)揮失常?;蛘呶彝瑢W當面邀請我參加同學聚會,我由于不想當面拒絕他而說“我這周末一定會去同學聚會”,但事實是我這周末不會去。以上都是違背承諾的錯誤。
二、言語行為三分說
在前期奧斯汀主要區(qū)分了言語行為二分說。但是奧斯汀發(fā)現(xiàn)言語行為二分說劃分夠不全面。他發(fā)現(xiàn)恰當?shù)难杂兴鶠樗枰裱膬蓷l語法規(guī)則之外的一些句子也可以達到言有所為的效果。因此,他對言語行為理論作了進一步的完善。
(一)以言表意行為
奧斯汀把以言表意行為歸結(jié)為“說些什么”。通常我們用說出的話語來表述事實,這類話語都是有意義的。但是會存在言語符不符合事實的問題,因而這樣的句子有真假之分。奧斯汀還在“說什么”意義的基礎(chǔ)上區(qū)分出不同層次的“做什么”。奧斯汀認為通常我們理解的話語指的是有一定含義的語句,描述一定的客觀事實。因此“有意義”是以言表意行為的一個顯著特征,其特征也就決定了以言表意行為有無意義。他從發(fā)聲、發(fā)音和表意三種行為來說明“做什么”。
發(fā)聲行為指的是人或者物發(fā)出某種聲音。例如,狗發(fā)出“汪汪”的叫聲。其次,發(fā)音行為指的是人或者物說出某個語言或句子。例如“我說‘今天是晴天”“她說‘今天是晴天”等。這類句子需要符合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作為某種特定的詞匯。最后是表意行為,指的是說出的詞或句,具有某種意義,但是并非所有的說出的詞或句都是有意義的,人們夢中所說的話就是沒有意義的。
(二)以言施事行為
奧斯汀認為以言施事行為就是“說即是做”,即我們說出了某些話語也就完成了某種行為。例如命令、承諾等。他還將以言施事行為進行了分類,主要分為了五種:判斷式、執(zhí)行式、承諾式、行為式以及解釋式。
判斷式,顧名思義,是進行了某種判斷。但是這個判斷不是最終的判斷,它們可以是評估、計算等。它是按照一定的數(shù)據(jù)和依據(jù)為基礎(chǔ),但是結(jié)果有時會由于某種原因而不能確定。例如:公司競爭項目,會預先進行資金預算,以便更好地安排資金去向。但是這個資金預算是不確定的,但會依據(jù)市場為依據(jù)而進行判斷。
執(zhí)行式是指權(quán)利、權(quán)力以及影響力的作用。比如某某任命為某市的副局長,或者投票選舉等。
承諾式是指對某件事作出承諾或者保證,而起到承諾的作用。例如:同學打電話邀請我參加聚會,我在電話中說到:“我保證明天到場”。這就對明天去參加聚會作出了保證。
行為式用來表明一定的觀點后才能實現(xiàn)某種行為。例如祝賀或者道歉。比如我做錯了事,我意識到行為的錯誤。因此,我找到你和你道歉:“對不起,我錯了”。
解釋式是用來表明原因、論據(jù)以及闡明信息的。例如:蘋果落地是重力加引力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奧斯汀用這五種話語來對以言施事行為進行闡釋。
(三)以言取效行為
以言取效行為指的是說出的話語,通過對聽者產(chǎn)生某種影響,從而實現(xiàn)某種效果。例如勸告、說服等。例如我說“偷盜是違法行為”,聽話者聽過之后明白偷盜是違法行為之后就會避免這種行為,從而取得心目中預想的效果??傊?,以言取效行為就是聽話者通過說話者的話語在某一方面受到心理上的影響,從而達到某種效果。
奧斯汀還對以言取效行為進行了具體地分析。奧斯汀認為相同效果的以言取效行為可以通過全部話語或者部分話語方式實現(xiàn)。比如綁架者通過電話說“不許報警”以及盜賊拿著刀指著人說“舉起雙手不許動”,上述兩種情況是通過全部話語和部分話語起到同樣的效果,即威脅、脅迫等。
奧斯汀通過以言表意行為、以言施事行為和以言取效行為三種行為,對言語行為理論進行相應的完善。奧斯汀通過發(fā)音、發(fā)語、 表意行為來說明“說即是做”中的“說什么”。他還通過判斷式、執(zhí)行式、承諾式、行為式以及解釋式這五種以言施事行為的分類來說明“說即是做”,通過以言取效行為來說明話語取得的效果。奧斯汀的言語行為三分說全面說明了言語行為理論。
三、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的影響
奧斯汀作為日常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語行為理論也是哲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但是由于他去世過早,并且關(guān)于該理論出版的著作過少,言語行為理論在結(jié)構(gòu)以及內(nèi)容上都需要完善。塞爾受到奧斯汀的教導,在其原有理論的基礎(chǔ)上,對言語行為理論改進,并闡述關(guān)于言語行為理論獨到的見解。同時,言語行為理論也影響了其他哲學家對語言哲學的研究。
塞爾作為奧斯汀的學生,深受其影響。他通過學習奧斯汀的理論知識,繼承了奧斯汀大部分的哲學思想,并在此基礎(chǔ)之上,陳述出一套以言行事的條件,用來限制完成某種特殊種類的以言行事。
塞爾區(qū)分了兩類規(guī)則:調(diào)節(jié)規(guī)則和構(gòu)成規(guī)則。調(diào)節(jié)規(guī)則就是用于調(diào)節(jié)本就存在的完成行為式。例如法律規(guī)則。法律規(guī)則是用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的,即使人沒有做出某種行為,法律規(guī)則依舊存在,不以人而改變。調(diào)節(jié)規(guī)則一般以祈使句的形式出現(xiàn),或者是雖不是祈使句的樣式,但具有祈使句所傳達的意思。例如:按照選舉法規(guī)定進行選舉;或者如果行為符合選舉法的規(guī)定,則能夠參加選舉。另一個是構(gòu)成規(guī)則,它不僅調(diào)節(jié)行為式還會創(chuàng)造或者規(guī)定新的行為式。例如橄欖球規(guī)則,它存在于橄欖球比賽當中,不能夠獨立于比賽而存在,也會因為比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而不斷規(guī)定新的行為。
塞爾還將以言施事行為重新分類,主要分為五類:第一為斷言類,是說話者對說出的話進行判斷,即對說出的話的真假做出判斷,或者對將來的一種預言。第二是指令類,也就是說話者說出的話使聽話者按照其指令行事。主要包括命令、請求、建議以及邀請等。第三是表達類,主要是說話者通過說出的話來表達說話者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道歉、感謝以及祝賀。第四是承諾類,主要是說話者通過說出的話語來對將來的行為做出承諾。例如答應、允諾以及保證等。第五類,是宣告類就是說話者通過話語的說出,使命題的內(nèi)容與世界保持統(tǒng)一。例如:任命、宣布、解雇等。塞爾依據(jù)“誠實性”三種標準,即行為的目的性、行為與世界的適應性以及完成行為時的心理狀態(tài),對以言施事行為進行的重新分類。塞爾也認為以言施事行為是言語行為理論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認為奧斯汀對以言施事行為的分類存在缺陷,導致有許多重疊的部分。因此,塞爾根據(jù)奧斯汀的以言施事行為分類,將奧斯汀的話語施事行為分類重新加以考量。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也為其后哲學家研究語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的言語行為理論也對語言哲學、分析哲學和日常語言學派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②(美)A·P著,牟博、楊音萊、韓林合譯:《馬蒂尼奇編語言哲學》,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311-312頁。
③④(英)J·L·奧斯汀,楊玉成、趙京超譯:《如何以言行事》,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7-18頁。
參考文獻:
[1]J.O.Urmson and G.J.Warnock,Philosophical Papers,Second Edition[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233-235.
[2]J.L.Austio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Max Black,Philosophy in America[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5:221-239.
[4](英)J·L·奧斯汀.如何以言行事[M].楊玉成,趙京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鄭紅蓮.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的學術(shù)背景與形成脈絡(luò)[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9,38(02):72-77.
[6]酆雪芹.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研究[D].河北大學,2014.
[7]趙冬梅.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探析[D].黑龍江大學,2012.
[8]賈可春,侯素璐.論奧斯汀的施事話語[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2):30-35.
[9]李國燕.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研究[D].河北大學,2011.
[10]楊玉成.奧斯汀論言和行[J].哲學研究,2004,(01):68-72.
[11]梁駿.塞爾言語行為理論探析[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02):70-73.
[12]趙亮.塞爾言語行為理論探析[D].西南大學,2009.
[13]孔慧.塞爾言語行為理論探要[D].復旦大學,2012:20-40.
[14](美)A·P·馬蒂尼奇編.語言哲學[M].牟博,楊音萊,韓林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作者簡介:
姚紫燁,吉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