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農村學校英語教學的特點,論述“雙減”背景下提升鄉(xiāng)村英語教師教研能力的路徑,包括聯(lián)片觀摩、名師聯(lián)動、同課異構等,從而實現(xiàn)“減負增效”的目標。
【關鍵詞】雙減 英語 教學 觀摩 名師 同課異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0-0021-0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教師圍繞“減負增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如何根據(jù)學生所需、所學、所想優(yōu)化教學策略,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既需要教師基于學情做好備課工作,又需要教師從發(fā)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設計教學。在英語教學中,農村學校應結合當?shù)貙嶋H,通過聯(lián)片觀摩學習、名師聯(lián)動取經(jīng)、同課異構切磋等方式助力教師教學業(yè)務技能提升,從而為學生提供鮮活的教學指引,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一、聯(lián)片觀摩,碰撞思維火花
(一)主題研修,實現(xiàn)資源共享
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這種智慧源于個體獨特思維的碰撞,是互學和取經(jīng)的有效方式。“雙減”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是“減負增效”。“增效”需要教師活用資源,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筆者認為,教師可通過主題研修,以聯(lián)片觀摩學習的方式互通有無,實現(xiàn)資源共享。主題研修引導教師借助集體的力量,在備課中有目的地收集資料,并在互曬收集成果中學習和借鑒。一般而言,主題研修活動中所展示的課堂往往具備一定的深度,既能讓教師開闊眼界,又能促使教師通過相互學習調整教學策略。
主題研修的過程其實也是教師充分運用各種資源調整教育教學方法的過程。對牛津譯林版英語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Never give up一課進行主題研修時,我校作為主辦方,將有關斯伯特·韋伯的宣傳海報放在學校的顯著位置,讓參加觀摩的教師明白此次教研的主題與美國NBA球員有關。在研修活動中,很多教師帶來了他們收集的資料:有的展示了斯伯特·韋伯的簽名球衣圖片,讓大家了解斯伯特·韋伯作為一名籃球運動員的特有精神風貌;有的帶來了自己的朋友與斯伯特·韋伯合影的照片,并給大家講述了自己的朋友與斯伯特·韋伯之間的故事;有的通過視頻的方式將斯伯特·韋伯在NBA中精彩投球的瞬間剪輯成一個專集,命名為Spud Webb moments。通過主題研修,教師有針對性地收集教材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二)開放互動,引領專業(yè)成長
英語教學需要與時俱進,走出過度依賴教參解讀和本本式講解的誤區(qū)。要落實“雙減”政策要求,教師需要以嫻熟的教學技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源頭活水”。聯(lián)片開放互動的研討方式能讓教師擁有更多的學習和展示機會,使教師在相互比較、切磋中提升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最終提升專業(yè)技能。一般而言,聯(lián)片教研主辦學校會為教師提供開放互動學習的機會,有針對性地引導教師從教前互通、教中互學、教后反思等一系列教學過程中厘清教學思路,產(chǎn)生豁然開朗之感。
在開放互動的氛圍中研討,教師往往能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我校作為玉林市博白縣東片學區(qū)的重要成員單位,定期組織該片區(qū)教師開展聯(lián)片教研活動。例如,我校曾針對牛津譯林版英語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Art world Reading Tan Duns music一課開展聯(lián)片研討活動,鼓勵參加教研的教師就該語篇教學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很多教師能結合Music without boundaries主題,從“What 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value of music?”角度主動探討交流。有的教師結合譚盾的藝術風格,從“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n Duns music and classical music?”角度探求文本的表達內涵;有的教師從課堂教學流程出發(fā),圍繞導入方式、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闡述,從科學管理的角度闡述活化課堂教學的方法;等等。這樣的開放互動式研修活動,既是教師展示自身教學智慧的舞臺,又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技能成長的平臺。
(三)利用網(wǎng)絡,拓寬學科視野
在信息化時代,英語教學應該是多元、有趣的開放式教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加英語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英語與語文、地理、歷史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英語單詞Chinese kungfu(中國功夫)、Taiji(太極)、tofu(豆腐)都是由中文音譯而得。要想讓英語教學實現(xiàn)多元化、趣味性,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特點,適當融合其他學科知識,促使學生在融會貫通中更好地吸收知識。在聯(lián)片教學研討的背景下,主辦學校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組織教師在網(wǎng)上交流溝通,引導教師從相應的網(wǎng)絡資源中篩選相關的教學背景資料,從中查找可運用的切入點,促進學科融合教學,從而使教學研討更有深度和廣度。
在每一次教研活動中,我校都會通過微信群將教研活動的有關內容和要求告知片區(qū)學校的其他英語教師。以牛津譯林版八年級英語上冊Unit 6 Birdwatching的單元導入和Reading 2 Birds in Zhalong教研為例,我校要求片區(qū)學校的英語教師各司其職,充分利用網(wǎng)絡,搜集有關Zhalong的資料,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完成該閱讀教學任務。有的學校制作扎龍的地圖,并標出扎龍有趣的經(jīng)典,要求參與研修的英語教師圍繞“If you were a local tour guide,how would you introduce Zhalong?”收集相應的資料;有的學校建議參與研修的英語教師以生物學家的身份,圍繞Various birds of Zhalong介紹相關科普知識,并以畫報的形式收集一些保護珍稀動物的資料,如保護珍稀鳥類。在教研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備課,更好地拓展相關科普知識,拓寬學生視野。
二、名師聯(lián)動,踐行先進理念
(一)滲透目標意識,外化于行
“三人行,必有我?guī)?。”多向名師學習,學習名師的先進理念與成熟經(jīng)驗,是鄉(xiāng)村初中英語教師提升教學技能的良好途徑。名師的先進理念及教學方法,能讓教師少走彎路,更容易獲得成功的教學體驗。我校開展名師聯(lián)動學習活動,目的是讓鄉(xiāng)村教師在集體備課、上課、聽評課等活動中不斷學習名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最終形成目標意識。
鄉(xiāng)村初中教師渴望學習名師的先進理念,特別是名師高超的教學藝術。就名師聯(lián)動的學習目標而言,教師應該具備宏觀、中觀、微觀的目標意識,結合自身的教情及學生的學情,梳理切合英語教學的目標。宏觀上,以學年為限,通過加入名師工作室、聆聽名師輔導報告、參與名師教學研討等方式,對名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價值等作多層次、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名師的教育教學策略;中觀上,以學期為限,結合教材內容,從教學重點和學生學習難點出發(fā),學習名師課堂導入、過程駕馭、互動交流、點評指導、拓展延伸等方法,使學生從依靠教材文本和教師講解向獨立自主、善學善思轉變;微觀上,以每堂課為單位,從觀看名師教學實錄開始,再到邀請名師現(xiàn)場指點教學,由名師對執(zhí)教者的教學語言、教學形象、教學過程,以及對學生學習的啟迪和引導等進行指導,讓微觀目標成為教師外化于行的學習出發(fā)點。
學校通過對目標意識的滲透,引領鄉(xiāng)村教師逐漸把握英語教學方法,培養(yǎng)責任意識,從而主動調整教學策略,最終達到既能適應“雙減”教學要求,又能始終保持先進教育理念的目的。
(二)堅持課題研究,砥志勵思
思想是行動的向導。課題研究是教師提煉教學經(jīng)驗和提升教學技能的有效途徑。鄉(xiāng)村學校應堅持以課題研究為出發(fā)點,引領教師在參與課題研究中運用有價值的教學經(jīng)驗,讓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始終能夠適應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需要。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鄉(xiāng)村教師最好能參與名師主持的課題研究,將名師教學理念融入自我的教學實踐。筆者曾參與一位名師主持的“閱讀拓展延伸”課題研究,并在該名師的指導下,從閱讀拓展的方式方法出發(fā),圍繞閱讀資料精選、互動探究指導、讀后表達等一一做了研究,對彌補傳統(tǒng)泛閱讀的不足有了更加明確的教學方法。在參與名師主持的課題研究過程中,筆者明白開展課題研究應把握如下環(huán)節(jié):一是重視課題的導向意義,引領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際選擇自己感興趣和可研究的課題;二是課題要有廣度和深度,要突破依據(jù)教參教學的思維定式,從切合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確定課題;三是研讀大量參考文獻資料,在邊研究邊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啟發(fā),有所頓悟,提升自己的課題研究水平。
課題研究能充分激發(fā)鄉(xiāng)村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鄉(xiāng)村教師如能通過研究,把名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帶入自己的教育實踐,將會從中得到更多教育思想方法的啟迪。
(三)堅持博觀約取、融會貫通
“換位思考,因材施教”是教師開展英語教學必須遵循的法則。名師的教學方法雖然值得鄉(xiāng)村教師學習和踐行,但是也需要鄉(xiāng)村教師博觀約取、消化吸收,再進一步融會貫通,建構自己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鄉(xiāng)村教師結合本班實際,圍繞本班學情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從各家名師教學模式中靈活選取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以取得“1+1>2”的效應。
“雙減”下的英語教學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學生“我要學”的內驅力,讓學生能擁有滿滿的學習幸福感和獲得感。無論是湖北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黎世法的“異步”教學模式,還是江蘇楊思中學蔡林森校長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抑或是河北衡水中學的“三轉五讓”教學模式……無不體現(xiàn)了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在學、思、踐、悟中靈活自如地表達的特點。教師不妨結合諸多名家大師的教學方法,結合本校學情,運用“先學后教”模式指點學生開展有效預學,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針對學生在課堂上不知怎么思考問題的現(xiàn)實,可參照衡水中學的“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fā)式教學,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并重”的做法,引導學生逐漸學會主動學習。
三、同課異構,尋求最優(yōu)方案
(一)整體式同課異構,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同課異構是開展英語教學研究的有效方法。整體式同課異構,是基于一堂完整的課而開展的教學研究,主要針對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深入研討,整體把握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幫助教師探尋最優(yōu)教學方案,設計出有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既“吃得飽”,又“消化好”。
以牛津譯林版英語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TV programmers為例,教師可運用整體式同課異構的方式,結合語篇表達的核心要點,從教學導入開始,圍繞導入藝術、啟迪互動、自由表達、形成評價等對整堂課進行研討。在研討中,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興趣點,通過PPT課件介紹、圖片資料等方式展示周六電視節(jié)目的內容;結合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的不同表現(xiàn),對任務話題輸入原則、合作探究方式、交流溝通技巧等予以優(yōu)化,以期為學生提供學法指導。
(二)循環(huán)式同課異構,凸顯個體差異
在同課異構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生對課題的不同理解,不斷打磨教學過程,確保自己的教學方式適合全體學生。同課異構基于同一教學內容,發(fā)揮參加研討教師的個人聰明才智,讓參研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設計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過程,并根據(jù)其他教師的意見不斷修改和打磨。它讓大家看到不同教師對同一內容的不同處理,以及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chǎn)生的不同的教學效果,從而凸顯個體差異。該教研形式有助于教師在深入挖掘和打磨相應的知識要點中展現(xiàn)才藝,提升教學水平。
如,牛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Reading A“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一課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便可采取循環(huán)式同課異構方式展示教師個體的教學差異。有的教師結合學生對“The characters about interview”和“The importance of ORBIS doctor”的理解,從談話的基本技能、談話藝術風格等入手,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文本的提示予以歸納;有的教師從ORBIS doctor和nurse幫助病人入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有的教師從ORBIS doctor的相關知識入手,從其價值意義、消除貧困等方面進行探討,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三)遞進式同課異構,進行深度探究
越是有深度的教研,越能體現(xiàn)教師的集體智慧。遞進式同課異構又稱多人多輪同課異構,也就是所謂的“磨課”,即讓教師先進行第一輪說課、上課和評課,在總結自己教學體會、聽取他人經(jīng)驗與意見的基礎上,對教案進行修改或重構,然后讓另一名教師在同層次的班級進行第二輪說課、上課和評課,如此反復,形成多個輪次的連環(huán)遞進,使教學設計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不斷完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通過遞進式同課異構方式,教師在相互學習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彌補不足,破解疑難問題,增強駕馭課堂的技能。教師依據(jù)同一教學主題,結合教研組的研討意見反復修改、完善教案,以期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參加教研的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學情,結合團隊的智慧和力量主動調整和完善教學。教研組成員在參加教研后,對所聽的課進行總結分析,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尋破解方法。
根據(jù)課堂教學要求,參加教研的教師應結合課程教學知識體系,從如何破解識記和遺忘規(guī)律的角度,分別闡述自己的教學想法。其他教師則根據(jù)教研活動的需要,從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環(huán)節(jié)入手,對話題任務創(chuàng)設原則、互動交流、學生自我表達導引等進行探究。此外,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整體認知,嘗試從形成性評價中總結得失,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整體認知找到可學習和運用的知識點,增強學習熱情。如在同課異構的英語作文教學中,教師以My favorite subject為題開展集體備課,設計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而后由兩名教師在不同的班級開展英語作文教學,其他教師觀摩。兩名教師都是先帶領學生復習與學科相關的詞匯,歸納寫作句型和寫作框架,再安排學生自主寫作,教師最后進行批改。雖然兩名教師采用相同的教學流程,卻取得了不同的教學效果:A教師所在班級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英語作文質量較低;B教師所在班級學生積極性強、參與度高,學生的英語作文質量較高。之后,A教師優(yōu)化了原來的教學設計,針對小組合作、提問難度兩個方面做了改進,形成了新的教學方案,最后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半p減”背景下的英語教研應以“關注高質量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力”為導向,通過教學前研討教學要點和教學后查漏補缺,滿足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求,讓“減負增效”成為教研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游孫瑛,陳華忠.“雙減”背景下教研應于何處發(fā)力[N].中國教育報,2022-02-25(5).
[2]武永淑.淺談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聯(lián)片教研的必要性[J].新課程(上),2019(1):52.
[3]楊金芳.以名師工作室建設促進英語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研究[J].考試與評價,2018(11):138.
[4]楊春華.探索同課異構在英語教研中的有效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2):26.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1年度“鄉(xiāng)村教師能力素質提升”專項課題“鄉(xiāng)村初中教師教研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2021ZJY0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富珍(1980— ),廣西博白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英語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