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 要】教育評價對教育發(fā)展具有導向作用,學科評價工具的開發(fā)、設計與實施,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基于實踐,探索運用整體思維,思考學習要點、目標和方向,圍繞課程標準、學習目標、核心問題、任務探究、評價工具五個關鍵要素,讓師生在認知、理解、取證、調控、反饋中,實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評價工具 意蘊價值 設計流程 實施策略
教育評價對教育發(fā)展具有導向作用。學科評價是評價系統(tǒng)的一部分,基于“觀察—分析—設計—實施”的方式開發(fā)的學科評價工具,讓學科教學的評價更科學、高效,并具有自我可評價性,通過師生達成共識的標準,幫助教師發(fā)現知識、實現知識增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達到學科教學最優(yōu)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一、學科評價工具的價值意蘊
(一)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強調學習者的個人素養(yǎng),注重個體的自主發(fā)展、創(chuàng)新實踐、合作參與。評價工具的全程導航與跟蹤,讓師生目標更明確,評價信息更完整。以評價工具來導教、導學,能為教學尋找到明確的邏輯出發(fā)點,既關注學科知識技能、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chuàng)新與批判能力等,也關注兒童學習興趣、習慣、方法、品格等,借助工具的評價性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二)提高教師專業(yè)迭代能力
評價是為了更好地教與學,其對教學過程的有效實施、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學習策略的形成等起著重要作用。教師開發(fā)設計評價工具,可以更好地以“用戶思維”從學生學習的角度打磨自己的教學行為與認知系統(tǒng),有助于改進自身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實效。
(三)幫助兒童提升學習效率
對自我的評價使兒童關注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從而實現自我調整與發(fā)展。評價工具是學生用來開展學科學習且具備評價功能的學習工具,學生使用評價工具進行學習,能全面促進自主體驗學習,不斷激活具體體驗,經歷反復觀察分析,達到抽象概念化,再通過主動實踐回到具體體驗的循環(huán)學習路程,在“建構滿足自己學習的個性化建構”中提升學習效率。
二、學科評價工具的設計流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組織與呈現,師生圍繞特定主題,開展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任務群是標明學科整體結構的,落實到具體的學段、具體的單元,就變成具體的學習任務?;诖?,設計評價工具要從整體認知入手,運用整體思維,思考學習要點、目標和方向,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整體思維。設計的流程涉及多個關鍵因素,每個關鍵因素都互為關聯、互為前提(圖1)。
以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魯迅單元為例,從“魯迅看世界”到“他人看魯迅”再到“我們看魯迅”,從書本、課堂到走進魯迅的世界,從通讀單元課文到擴讀整本圖書再到鏈接讀、觀影式讀,從閱讀理解到查看資料再到情感表達,從了解愛國人物到內化于心爭做愛國兒童,形成一個完整的“見文知人”的魯迅專題項目,達成單元能力目標和育人目標(圖2)。評價工具的設計和實施圍繞“學習任務群”的設計,重點考查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水平。
(一)從課程標準到學習目標
學科評價工具的設計與構建必須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將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分解到學科中,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如魯迅專題項目學習單元,可根據標準中該學段的要求,將本單元的學習目標設定為四個方面:
(1)身臨其境感受魯迅作品獨特的魅力。找出文中語言表達與現在不一樣的地方,借助資料理解詞語。學會作者怎樣借助具體事情寫清人物,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2)走進《少年閏土》,了解魯迅的童年生活。閱讀《朝花夕拾》,為童年的魯迅生活畫像,并配上畫像介紹。
(3)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有的人》,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真切認識魯迅其人,了解他的精神和氣節(jié)。
(4)鏈接魯迅故鄉(xiāng)獨特的風土人情。查閱資料,形成魯鎮(zhèn)的風土人情旅行手冊。
(二)從學習目標到核心問題
梳理貫穿整個單元的核心問題是關鍵點,上述單元的核心問題設計為:如何通過具體事情寫活人物以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一核心問題的設計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既指向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組與構建,又指向學生自主學習發(fā)展的認知;既是對學習內容的高度概括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嵌入具體內容的固定錨點,也是這一學科知識技能通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石階,具有超越課堂之外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核心問題答案的不統(tǒng)一性,這讓學生在深入研讀文本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表觀點,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和回答。
(三)從核心問題到任務探究
任務探究是為實現核心問題的理解而設計的,能夠貫穿整個單元學習,讓單元的各個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一任務具有復雜性和綜合性,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學習中的多種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基于真實情境的復雜問題或挑戰(zhàn)性任務,其本質是為核心問題創(chuàng)造實現遷移的條件。一般按核心任務—子任務的邏輯順序研發(fā),如在上述案例中,可以設計如下核心任務:如果你是一名編劇或導演,請根據你對魯迅的認識,策劃一部年級情景劇《魯迅,請就位》。核心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要想完成核心任務需要搭建一系列“腳手架”,由核心任務分解出不同的子任務,每個子任務的完成又需要設計更為細致的學習活動,從而完成對整個單元的學習設計。上述單元的子任務設計如下:
子任務一:尋童趣。盡管魯迅和我們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悅動于少年心中的童心與童趣是一樣的。走進《少年閏土》,了解魯迅的童年生活。閱讀《朝花夕拾》為童年的魯迅生活畫像,并配上畫像介紹。
子任務二: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真切認識魯迅其人,了解他的精神和氣節(jié)。走進魯鎮(zhèn),鏈接魯迅故鄉(xiāng)獨特的風土人情。查閱資料,形成魯鎮(zhèn)的風土人情旅行手冊。
子任務三:對印象深刻的場景進行描寫,抒發(fā)真情實感。完成年級情景劇策劃工作。
(四)從任務探究到評價工具
在這一案例中,評價工具的指向性和檢測性非常明確。一是突出核心素養(yǎng)在學業(yè)評價的關鍵位置,重點關注學生語言建構、協同合作、思維發(fā)展、審美情趣、學習能力等維度的整體體現與協同發(fā)展。二是具有挑戰(zhàn)性和實踐性,制作旅行手冊、策劃劇場秀、童年生活畫像等任務的設計,能激發(fā)挑戰(zhàn)欲望,提升評價工具的使用效率。三是具有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不同的學習任務,評價工具形態(tài)多樣,可以是一張量表,可以是劇場秀、寫作、匯報、繪畫、影評、思維導圖等。不同的評價工具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強調過程多元、情境多元、方式多元、人員多元、結果呈現多元,實現不同的學習能力水平提升,達到學科評價與整體發(fā)展同頻共振。
三、學科評價工具在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準備期:認知·理解
評價工具的設計源自教師對學情、教材的認知、理解、重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學習任務在學前有充分的認知,才能鏈接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完成新知的學習。在準備期,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本單元或文本的評價工具,即明確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學生只有了解“目的地”,才能思考進而選出合適的學習路徑,更好地使用和發(fā)揮評價工具的導航價值。
繼續(xù)以前述案例為例。教師授課時,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呈現本單元的評價工具,讓學生了解本單元的評價標準。學生通過理解評價標準,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選擇完成任務群的學習方式:獨立自主或合作協同。如:制作魯鎮(zhèn)風土人情手冊,同學們傾向于選擇同伴合作協同完成。
(二)實施期:取證·調控
評價工具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學習規(guī)劃,達成學習目標,同時也幫助教師通過工具收集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等有關信息數據,如在上述案例中,學生使用評價工具完成第三個學習任務,教師通過評價工具持續(xù)取證。授課對象六年級(1)班50名同學使用評價工具學習情況見表1:
從這一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六年級學生搜集、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較強,但在主題匯報、制作手冊時,優(yōu)秀率不足50%,沒有達到預期學習目標。許多學生僅僅是照本宣科,不能根據信息內容,通過有效篩選形成自己的意見,導致匯報無針對性、創(chuàng)新性不足等問題。而在旅行手冊的制作任務中,由于發(fā)揮小組協同優(yōu)勢,通過策劃調動全員學習積極性,在合作探究中最大限度地發(fā)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以上分析有助于提醒教師適時調控,跟蹤助學,調整學習分工和任務的節(jié)奏,幫助學生提出改進策略,達到預期學習目標。
(三)提升期:反饋·提升
反思是吸納新知的有效途徑。教師搜集資料取證,對學生適時調控,在反思中實現了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審視自身的不足和優(yōu)勢為開啟下一次學習奠定了基礎。在上述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搜集取證,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反饋信息,明確每一環(huán)節(jié)的不足和改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