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委
【摘要】高效課堂的構建對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學科中,構建高效課堂對實現新課改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高效課堂的定義及特點,闡述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必要性,通過合理設問、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等方式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以期為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物理;高效課堂
伴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和落實,教師逐漸認識到建設以學生為主體的物理教學課堂對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傳統的教學課堂以填鴨式教學為主,以時間換成績,學習效率低、學習質量差,難以實現新課改要求.為此,教師需要在工作中積極地吸收新式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為師生交流互動提供基礎,師生共促提高課堂學習效果,讓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和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1 高效課堂定義和特點
高效課堂具有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兩個特征,效率最大化指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吸收理解的知識總量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指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積極性,通過課堂學習,學生養(yǎng)成了最多的良好學習習慣,思維能力上獲得了最大提升.
2 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必要性
新課改環(huán)境下,構建高效物理教學課堂,對學生而言能夠使其快速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環(huán)境,也有助于教師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此外高效課堂主張將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而非統一化吸收、理解知識的工具,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課堂上表現自己,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知識接受力,推動學生個性化成長[1].
3 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3.1 靈活設置問題,引導思維方向
初中學生處于打好物理基礎的關鍵時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容易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學習興趣,教師應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找準關鍵點,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獲得學習的成就感.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在課堂中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在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逐漸實現活動主體的轉移,在互動中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自身狀態(tài)回歸到課堂環(huán)境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 以蘇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章“聲音是什么”為例,為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掌握聲音傳播的條件、方式以及傳播特征,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可用提問方式幫助學生歸納重點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實驗演示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發(fā)出“啊”聲音的同時用手指輕觸喉嚨,感受手指的振動,并將一把發(fā)聲的音叉和一把不發(fā)聲的音叉分別放入水槽中,引導學生觀察.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提出問題:“物體在發(fā)聲與不發(fā)聲時存在哪些差異?我們是否能以此判定發(fā)聲物體具有某類共同特征?”學生結合實驗結果快速認識到振動與聲音之間的關聯性,并提出單純依靠兩次實驗證明發(fā)聲與振動之間存在關系較為武斷,教師可將發(fā)聲的音叉握住后又放開,然后放入水中,提出問題:“兩次實驗中,水花發(fā)生哪些變化?聲音發(fā)生哪些變化?握住音叉這一舉動對音叉產生哪些影響?”通過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鎖定觀察對象,讓學生認識到振動與聲音分貝之間的關系.隨后,教師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鼓面振動、鐃鈸敲擊、小提琴演奏中琴弦放大的視頻資料,強化學生的認知,引導學生給出結論:物體因振動而發(fā)聲,振動停止聲音也隨之停止.所以在教學中要抓住關鍵,提出問題,明確學生的思維方向和思維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成長[2].
3.2 小組合作設計,完成物理實驗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物理實驗是推導、歸納物理知識的重要手段,缺少實驗操作的物理教學環(huán)境會讓學生的思維始終停留在淺表的理論知識當中,缺少對物理知識的探索和深度認知,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為此,教師在授課中應根據課程內容設置教學實驗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親手設計實驗流程,按照流程完成實驗操作過程,結合實驗結果歸納物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嘗試應用小組合作教學法,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到實驗的設計和操作過程中,在討論與合作中不斷克服困難,保證實驗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3].
例如 以蘇教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四章“電阻”為例,為幫助學生認識到電阻的存在,了解影響電阻大小的關鍵因素,教師可設計實驗,讓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結果認識電阻和電阻的性質.在實驗開始前,教師以提問方式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同學們,大家知道鐵絲能夠導電、銅也能導電,而且銅比鐵貴,但是為什么以前很多輸電線路用銅絲導電而非鐵絲導電呢?”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嘗試自行設計不同材料的對比實驗,思考如何確定不同材料之間的差異性.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設定小組實驗目標:一,設計實驗步驟;二,觀察實驗結果;三,總結實驗結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討論活動,提出替換電池與燈泡之間的連接線,對比分析不同類型的連接線的使用對電路的影響,小組中有學生補充可用電流表測試導線中電流的變化情況,并記錄下來.
由于學生的能力水平有限,實驗設計可能出現不完善的情況,為避免錯誤的實驗方向影響實驗結果,教師應適當參與到討論中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幫助學生補全實驗設計,“同學們做得很好,認識到了要用電流表和電壓表精準測量電流的變化情況,但是大家想一想,實驗中還有哪些因素會對結果產生影響?我們怎樣能避免影響發(fā)生呢?”學生重新投入討論,結合所學電路知識并對照試驗設計方案,將電池型號、燈泡大小等要素納入到實驗影響因素中,補全實驗設計.實驗中,學生發(fā)現使用不同材料的導線連接電路,燈泡的明暗和電流表的指數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教師要求各組匯報實驗結果,并設置新實驗目標:“我們發(fā)現不同導線當中某種性質的存在影響著電流的傳導,那么這種性質可能與哪些要素有關呢?”學生在討論中設計實驗流程,進行對照試驗,在實驗結束后依次上臺講述設計理念和歸納結果,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最后進行歸納與補充,幫助學生認識到電阻的大小與導體材料的長度、材料類型及橫截面積有直接關系.學生在實驗中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和歸納探究能力,感受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樂趣,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保證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4].
3.3 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高效課堂的構建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密切配合的基礎上,相比教師,學生主體的可控性較弱,如何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是教師需要在授課中解決的問題.教師可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和興趣愛好入手,利用多媒體設備的優(yōu)勢圍繞知識點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保持著對物理知識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下完成與教師的溝通互動,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印象,在實踐中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使初中物理的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例如 以蘇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八章“摩擦力”的教學為例,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到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教師可在課程導入階段引入教學情境,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滑冰運動員的滑冰表演視頻,引導學生思考:運動員能在冰面上滑動,但能在土地和泥地上滑動嗎?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摩擦力與哪些因素存在關系?為后續(xù)開展實驗探究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好準備.學生通過一系列實驗活動認識到影響摩擦大小的因素后,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大家說摩擦力重不重要呢?如果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出現什么情況?”在虛擬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自動圍繞話題情境開展討論活動,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內容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最后教師結合情境導出問題:“同學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圓形的輪子,大家說車輪的摩擦力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呢?火車為什么要在地面上鋪設鐵軌呢?”通過創(chuàng)設關聯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認識到摩擦力越大,車輛的驅動力越大,而摩擦力過小,車輛制動能力下降,剎車距離增加會影響到行車安全.最后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同學們,大家說生活中哪些摩擦屬于有益摩擦,哪些屬于有害摩擦呢?我們在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人為改變摩擦力,為安全生活提供支持呢?”在問題情境中不斷探索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知識,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印象,為高效物理課堂的構建奠定扎實基礎[5].
3.4 結合生活實際,開展物理教學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產生活中知識經驗的積累過程,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為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理解效率,教師在授課中可嘗試將生活要素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從抽象的理論知識和概念理解過程中脫離出來,將生活場景與物理知識結合在一起,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印象,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具積極性.
例如 以蘇教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一章“杠桿”為例,為讓學生能夠在日常工具中辨認出杠桿,了解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等概念,理解杠桿平衡的原理,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可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撬棒、核桃夾、剪刀、鉗子等工具的使用視頻,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工具存在哪些特征.以開核桃為例,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用核桃夾開核桃省力還是直接用手將核桃夾碎更省力?為什么同樣一塊石頭,人直接搬難以搬動,但用撬棍卻能輕松將其移動?學生結合生活要素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學生掌握杠桿知識后,教師可圍繞生活要素設置習題,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工程中需要一把能夠剪斷粗5毫米鋼絲的鋼絲鉗,學生能否設計出一款這樣的鋼絲鉗呢?教師給出5毫米鋼絲受力斷裂標準值,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嘗試設計鋼絲鉗,利用所學知識適當延長力臂,降低剪斷鋼絲需要施加的力,完成活動目標.將理論與生活要素結合在一起,利用生活要素讓學生從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者逐漸向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方向轉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物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促進學生成長發(fā)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建設高效物理課堂,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認知水平入手,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快速完成學習目標,提升物理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馮艷云.關于初中物理高效教學課堂的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10):159-160.
[2]褚珈寧.小組合作構建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學模式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204.
[3]吳勇輝.在初中物理光學教學中構建“低負高效”課堂[J].華夏教師,2020(13):29-30.
[4]王文德.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淺析[J].亞太教育,2019(08):121.
[5]姜曉娟.論情境化高效課堂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