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
摘 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的深思與諷喻,主要針對教條僵化的教育方式。魯迅巧妙地運用了“小”魯迅和“大”魯迅的雙重視角,表達他對自由自在、釋放兒童天性的“百草園”式自然生活的熱愛和留戀,對教條僵化、禁錮兒童好奇心的“三味書屋”式教育方式的不滿和反感。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雙重視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統(tǒng)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9課,選自魯迅唯一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xué)生,制造出震驚全國的“三一八慘案”。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支持學(xué)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jié)果遭到當局的通緝,不得不遠下廈門避難。在這期間,他用充滿溫情的筆觸寫下早年的一些生活片段,共10篇文章,后被整理成《朝花夕拾》。和他一貫的批判性風(fēng)格迥然不同,《朝花夕拾》字里行間彌漫著魯迅對少年往事的深深眷戀和脈脈溫情。
然而,曾經(jīng)為救國救民毅然“棄醫(yī)從文”的革命斗士,在那樣的特殊時代,真能對黑暗的現(xiàn)實置若罔聞,充滿閑情逸致地陷入對美好往事的純粹回憶中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朝花夕拾》的每一篇回憶性散文里,讀者都能或強或弱地感受到他隱晦的批判??梢哉f,“《朝花夕拾》既有夕拾之朝花的美麗與溫馨,更有朝花之夕拾的深思與諷喻”[1]。
一、 深思與諷喻的對象——教條僵化的教育方式
我認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的深思與諷喻,主要在于含蓄隱晦地表達對教條僵化、禁錮兒童好奇心的“三味書屋”式教育方式的不滿和反感。正如錢理群教授對該文主題的解讀:“學(xué)校教育卻根本忽略了人的生命的自由成長、健全發(fā)展,變成一個‘只要讀書’的封閉空間,人和自然的天然聯(lián)系被隔斷,兒童的好奇心被壓抑,人的懷疑天性受打擊,獨立思考的權(quán)利和能力被剝奪,童年的歡樂遭蠶食,只被引導(dǎo)去一味追求‘讀書致仕’的道路——這都是‘反教育’的?!保?]
二、 深思與諷喻的方式——敘述的雙重視角
那么,我們該如何引導(dǎo)學(xué)生讀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深思與諷喻呢?課后問題五的表述,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文中那個活潑可愛、盡情玩耍的小魯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個拿筆寫作的‘大’魯迅了嗎?你覺得這個‘大’魯迅是帶著怎樣的情感來寫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
這篇文章中,魯迅巧妙地運用了“小魯迅”和“大魯迅”的雙重視角。我們不僅要引導(dǎo)學(xué)生讀出那個在百草園盡情玩耍的“小”魯迅的活潑可愛,還要讀出那個藏在文字背后以筆為槍、與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戰(zhàn)斗的“大”魯迅的復(fù)雜情感。具體可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展開剖析。
(一) 百草園部分的雙重視角
先來看文中承前啟后的一段:
“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偠灾何覍⒉荒艹5桨俨輬@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魯迅寫這篇文章時已是中年,他當然知道當時家里的人為什么送他去私塾學(xué)習(xí)。但在文中,他卻說“我不知道為什么”。這一段表達,曾被錢理群教授認為是難得的“神來之筆”。在這里,他是用兒童的視角,通過對比表達“小”魯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感受:對過去百草園生活的熱愛和留戀,對未來三味書屋生活的恐懼和不安?!靶 濒斞刚J為家里人是為了懲罰他在百草園的淘氣頑劣,才把他送到三味書屋的。想一想,受懲罰的日子能好過嗎?所以,連續(xù)三個“也許是因為”的猜測性排比句,把“小”魯迅的情急、惶恐、悔恨渲染得淋漓盡致,逼出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的連聲呼喚,將“小”魯迅對百草園生活的留戀不舍之情推向高潮。
但是,這一過渡段中僅有“小”魯迅的敘述視角和情感傾向嗎?我們來分析一下德語“Ade”的突然出現(xiàn)?!靶 濒斞覆粫f德語,“Ade”這樣的德語顯然是成年“大”魯迅才能說出的。為什么“大”魯迅不用中文“再見了”,而刻意用德語“Ade”呢?因為只有用“大”魯迅會說的德語“Ade”,才能表達出“大”魯迅回憶起自己童年生活這一“災(zāi)變”的憤激與無奈。
雙重敘述視角的運用,還體現(xiàn)在插敘美女蛇的大段敘述上。這個故事,魯迅是采用“長媽媽給‘小’魯迅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的。而“大”魯迅隱藏在字里行間,于“長媽媽”敘述中不失時機地插話,以顯示敘述者和聽者的存在,使“大”魯迅的幽默和“小”魯迅的好奇都躍然紙上。例如:
“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
“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前一句“當然睡不著的”顯然是忍俊不禁的“大”魯迅突然出現(xiàn)的口吻,這在敘述節(jié)奏上取得舒緩的效果,更增添了幾分幽默感。后一句的“后來呢?”顯然是聽故事者“小”魯迅迫不及待的插話和好奇心情的再現(xiàn)。通過朗讀者語氣的不同處理,同時呈現(xiàn)三個角色:長媽媽(講故事人)、“小”魯迅(聽故事者)和“大”魯迅(敘述者),既進入又走出歷史現(xiàn)場。
(二) 三味書屋部分的雙重視角
魯迅12歲進入三味書屋跟壽鏡吾老先生學(xué)習(xí)。13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他經(jīng)常到當鋪賣掉家里值錢的東西,再去藥店給父親買藥。這期間,就發(fā)生了魯迅刻“早”字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知,魯迅小時候讀書非??炭唷5凇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里,“大”魯迅卻絲毫沒有提及自己小時候勤奮苦學(xué)的事,而是從“小”魯迅視角,選擇敘述一系列富有童真童趣的事:詢問先生怪哉蟲被訓(xùn)斥、逃課捉螞蟻喂蒼蠅、起哄式胡亂讀書、好奇看先生入迷讀書、先生讀書時偷畫畫等。
最值得咀嚼的是對師生讀書部分的對比描寫:“小”魯迅和他的同學(xué)們讀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上九潛龍勿用”“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等,不但沒有句讀停頓,且句子與原文相比錯得離譜。正確的原文是:“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保ā队讓W(xué)瓊林·身體》)“初九,潛龍勿用?!保ā吨芤住で罚柏侍镂┫孪拢寿x下上上錯……厥包橘柚錫貢。”(《尚書·禹貢》)而先生讀的“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不僅沒有錯誤,而且句讀分明,且富有極強的感染力:“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學(xué)養(yǎng)深厚的“大”魯迅寫這篇文章時,明明知道“小”魯迅讀的都是錯誤的,為什么還將錯就錯,不寫出正確的句子呢?
其實,這樣對比描寫是想表明,“我”和同學(xué)們是因為不理解自己讀的內(nèi)容,才那樣沒有句讀地亂讀一氣;先生由于理解自己讀的內(nèi)容,才會句讀分明地朗讀且陶醉其中。這既表現(xiàn)了先生對讀書的熱愛和癡迷,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三味書屋灌輸式教學(xué)方法的教條僵化。
這其實也是雙重視角的巧妙運用:既表現(xiàn)了“小”魯迅對百草園自由自在生活的留戀,對三味書屋讀書以外“尋樂子”生活的懷念,也含蓄隱晦地表達了“大”魯迅對“教育需要怎樣的空間”的思考。錢理群教授的議論更鮮明地表達了這個觀點:“‘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鮮明對比,所提出的,正是一個‘兒童的成長,究竟應(yīng)該有一個什么樣的空間?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的問題。魯迅通過對自己童年的生命成長的回憶,對這一教育學(xué)的根本問題的思考,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個案?!保?]
參考文獻:
[1] 陳元芝.批注:把名著閱讀引向深處——以《朝花夕拾》為例[J].語文建設(shè),2018(4):3235.
[2][3] 錢理群.如何讀與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J].語文學(xué)習(xí),2008(11):5762,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