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摘 要]核心素養(yǎng)如何在語文課堂中落地、如何扎根于學生的能力體系之中,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理解、運用、思維、審美四個維度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教師要著眼于此,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與總結,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高。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四個維度;培養(yǎng)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7-0072-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進行了明確闡述:“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可以看作語文教育的重要支點。經實踐,筆者認為,教師可從理解、表達、思維、審美四個維度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從增強理解能力入手,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基礎能力的前提和保障。課堂教學中,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體現在學生對課文的感知、理解、 鑒賞等活動中,又體現在學生閱讀時呈現出來的興趣、動機、情感等多種心理活動中。換而言之,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讓學生領會課文的深刻內涵,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語言由表及里的理解能力,實現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下面以《囊螢夜讀》的復述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師:這樣的一個成長故事,僅用了短短幾句話來表達,可見文言文語言之凝練。請大家發(fā)揮想象,按照一定的順序,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復述出來??梢运伎家幌?,車胤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沒有燈油看書時,他的心情是什么樣的?是在什么情況下,他靈機一動,想到了在夜晚看書的辦法?這個辦法成功后,他又會產生什么樣的感慨呢?
生:車胤小時候家里很窮。
師:窮到什么程度?
生:家里經常買不起燈油。在一個夏天的夜晚,他看到螢火蟲在空中飛舞,一個點子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師:螢火蟲容易捉到嗎?
生:螢火蟲非常難捉,他花了好大的力氣才把螢火蟲捉住,裝在袋子里。
師:用螢火蟲做成的燈亮嗎?能夠持續(xù)照明嗎?
生:螢火蟲的光亮很暗,而且會一閃一閃的,車胤看了一會書,眼睛就疼了,他使勁揉揉眼睛,繼續(xù)看書。
師:你復述得非常好!孩子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就能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
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由表層到深層、由外在到內涵的“感知—感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的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設計、及時反饋等策略,是引導學生由表層感知進入深層感悟的關鍵。歸納起來,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有三。策略一:創(chuàng)設情境,開啟文本理解的序幕。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創(chuàng)設了一個“車胤囊螢”的情境,以情境代入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車胤“囊螢”的原因及過程。策略二:聚焦話題,找尋內涵理解的入口。因為有了情境的切入,聚焦關鍵詞語就像使用放大鏡一般,讓學生感知、感悟的方向主動聚焦到統(tǒng)一的話題上來。策略三:連接生活,打破深層感悟的壁壘。課上,筆者圍繞“囊螢”和“夜讀”,將課本與生活無縫對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不斷探究,將學生對文本內容與情感的理解不斷引向深刻,多角度、多層面地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從提高表達能力入手,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表達能力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表達能力一般分為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學生既要會說,也要會寫。會說是指在特定情境下,能夠圍繞某一話題進行口語交流,傳遞情感;會寫則是能夠運用自己的言語經驗,以文字的形式準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下面以《囊螢夜讀》的拓展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師:你們知道“囊螢映雪”這個成語嗎?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1:“囊螢”指的就是今天學習的囊螢夜讀。
師:那么“映雪”呢?“映雪”的故事來了?。ㄕn件出示《孫康映雪》——“晉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保┠隳馨l(fā)揮自己的想象,講一講這個故事嗎?
生2:孫康家里非常貧窮,下雨天屋子還會漏雨。他經常吃不飽飯,穿得也很單薄。
師:你通過想象刻畫出了一個家境貧窮的孫康,真不錯!
生3:孫康家里很窮,但他特別喜歡看書??啥镜陌滋焯虝毫耍人赏昊?,太陽就快要下山了。他抓住夕陽的余暉努力看書,但是天很快就黑了。有一天晚上,下起了鵝毛大雪,冷極了。孫康發(fā)現下完雪的屋外亮堂堂的,他顧不上冷,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在雪地里如饑似渴地閱讀。寒冷的風吹亂了他的頭發(fā),但他絲毫沒有察覺。
師:入情入境,令人聽得津津有味!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筆者通過古文《孫康映雪》進行閱讀遷移,引導學生展開說話練習,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的表達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教學時,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規(guī)律,借助舉一反三的遷移方式和入木三分的評價智慧,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逐步提高。歸納起來,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有三。策略一:讀寫融合的培養(yǎng)模式讓表達有本可依。語言表達系統(tǒng)的建構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開展讀寫融合的口頭和書面表達實踐是基本策略。在本片段的遷移實踐過程中,筆者依托學生對囊螢夜讀故事的講解,讓學生深入文本的語言情境,然后引出“映雪”的故事,引導學生讀類似的古文。有了文本作為依托,學生有話可說,讀寫融合之下的表達更為順暢。策略二:舉一反三的遷移方式讓表達有徑可學。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借助反復的語言實踐才能達成。在本片段教學中,借助有共同語境的《囊螢夜讀》《孫康映雪》這兩篇古文,進行舉一反三的口頭表達遷移,以講故事的形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表達有徑可學。策略三:雁過無入木三分的評價智慧讓表達有章可循。小學階段,學生的口頭表達乃至書面表達大多是零散的、缺少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的。當學生在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進行表達時,能夠閃現出智慧的火花。教學時,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口語和書面表達中的閃光點,進行比較、梳理、點撥和引導,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文本表達的內化,從而形成規(guī)范化的表達,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
三、從訓練思維能力入手,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思維能力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能力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共同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下面以《囊螢夜讀》的關鍵詞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師:有人從囊螢映雪的故事中總結出一個觀點,該觀點逐步成為老百姓廣為流傳的俗語——寒門出貴子。你怎么看?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生1:我同意這個觀點。孫康和車胤家里都很窮,他們努力讀書,改變了命運,成為有才華的人。
生2:我不同意。讀書努不努力和家里貧窮與否沒有直接的關系。古時候皇帝的兒子女兒都很有才華,他們一點兒也不貧窮。
師:所以,寒門一定出貴子嗎?富裕的家庭就不能出貴子嗎?
生3:要看自己努不努力。想要努力學習的人,家庭再貧窮,也會像車胤、孫康一樣想到克服困難的辦法。
生4:我認為無論貧富,都要認真學習。
師:的確,人是否能夠成功,跟貧富貴賤沒有直接的關系,而是跟學習精神與態(tài)度相關。
歸納起來,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有二。策略一:貫穿始終的大問題設計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關鍵。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問題導向。教學中,設置能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本片段教學中,筆者出示觀點,創(chuàng)設辯論的情境,讓學生在辯論中討論學習和家境貧富之間的關系,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策略二:相互交融的智慧理答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基礎。師生互動交流是語言類課程學習的常用形式,教師的智慧理答既是教學層層深入的需要,也是學生語言思維的范本。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抓住核心問題,自然有度地往深處延伸,通過智慧的引領和巧妙的理答,引導學生探究“寒門出貴子”這個觀點的科學性。用辯論的方式,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不斷思考,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四、從培養(yǎng)審美能力入手,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統(tǒng)編教材選編的文章能夠通過語言文字再現生動的文學形象,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審美情趣。語文課堂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途徑。下面以《如夢令》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師: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詞與畫是密不可分的。靜下心讀《如夢令》,就會有一些詞語在你腦海中形成畫面。大家嘗試把這樣的詞語畫下來。你畫了哪些帶有畫面感的詞語?
生1:我畫出了“溪亭日暮”這個詞語。
師: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生1:詞人站在溪亭邊,此時夕陽西下,金色的光芒灑在亭尖,金光鋪灑在荷葉上。這是一幅很美的畫面。
師:(課件出示有配樂的畫面)夕陽西下,晚霞滿天,金色的水面波光粼粼,棲息的倦鳥嘰喳歸巢。遠山、近水、亭子,都被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這就是溪亭日暮。這樣的美景怎么不叫人沉醉?我們再由“溪亭日暮”展開聯(lián)想,詞人會在亭子里干什么?能用四字詞來說說嗎?
生2:詞人會在亭子里吟詩作畫、品茶聊天、彈琴吹簫。
師:這樣的生活多么愜意呀!除了“溪亭日暮”讓人聯(lián)想到了美景,還有哪些詞也能讓人想到美麗的畫面呢?
生3:我看到了“藕花深處”的嬉戲,詞人與玩伴一起在荷塘里采摘蓮蓬。
生4:我想到了小舟在荷葉間穿過,一群鷗鷺撲騰著翅膀飛起來的畫面。
師:你們說的這些畫面其實就是“藕花深處”“一灘鷗鷺”。再展開聯(lián)想,你的腦海中還會出現怎樣的畫面?
生5:我腦海中出現了荷花搖曳的畫面。
生6:我腦海中仿佛出現了幾個少女歡快地劃船的場景。
師:青青的荷塘蕩漾著少女的笑聲,真美好!來,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讀中,齊讀《如夢令》。
歸納起來,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有二。策略一:引入生活經驗,激活審美體驗。語言的美感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感知、去體驗蘊含在文字中的別樣情意。以上教學片段,筆者抓住“讀畫面,去聯(lián)想”這一讀詞策略,引導學生讀詞想畫、圈詞入畫、由畫想景、由景生情。引導學生對“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等詞語和畫面進行生活化聯(lián)想,有效地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課堂學習之中,使其感受更加具象化。策略二:想畫造境,激發(fā)審美感受。筆者根據本詞用詞凝練、畫面跳躍的語言特色,采用了“融入感官體驗、讀詞想畫造境”的策略,引導學生感受。在進行多層次的朗讀與體悟之后,借用“讀畫面,去聯(lián)想”的方法,引領學生通過層層遞進的追問與探尋,深入文字,在聽、看、聞、觸、感等多種體驗下,讀出文字背后的畫面,讀出情境的核心,讀出作者的內心感受,體驗到不一樣的生活情態(tài),感受到漢語言文字之博大精深。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非空中樓閣般虛無縹緲,而是語文課堂中實實在在實踐過程。教師要聚焦課堂,準確把握理解、運用、思維與審美這四個維度,朝著有效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前行。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陳泉堂.關注學情 遷移方法 聚焦運用:以《如夢令》教學為例談宋詞的教學[J].江西教育,2016(35):22-25.
(責編 韋於坊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