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越
摘? 要:本文試圖提煉“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課程特點,進而探索該課程的教改方向。具體研究方法為借助馬基雅維利政治學的視角分析“綱要”課程,比較兩者的學科特征,借鑒馬氏的教學模式去探索“綱要”的教改。文章的結論為:從性質看,“綱要”課程是歷史與政治、思想、現(xiàn)實的三重結合,不是單純的歷史課;從具體教學方法看,專題化、問題引導和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極大地提升該課程的授課高度;從學科潛質看,“綱要”課程有望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經(jīng)典學科。
關鍵詞: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學科特征;教學模式;馬基雅維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6-0189-04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和馬基雅維利政治學在中外政治學科體系中都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熬V要”是中國高等學校必修的思政理論課,它講述中國自從近代以來,對外抵御外國入侵,爭取民族獨立;對內推翻落后統(tǒng)治,實現(xiàn)人民解放的歷史。該課程比近現(xiàn)代史有更明確的教學目標,“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辛探索并不斷取得偉大成就的歷史。”[1]
而馬基雅維利則是現(xiàn)代西方政治學的奠基人。他開創(chuàng)性地使政治擺脫了神學、倫理學框架,從國家管理角度,實事求是地討論政治學,因此被譽為西方現(xiàn)代政治學之父。馬克思評價他“已經(jīng)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了,是從理性和經(jīng)驗中而不是從神學倫理中引出國家的自然規(guī)律”[2]。恩格斯也將他稱為文藝復興偉大時代的巨人之一[2]361-362。
兩者的研究尚未產生交集,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馬基雅維利政治學與“綱要”有著相通之處,將馬基雅維利的方法運用于方興未艾的“綱要”教改中,通過借鑒外國經(jīng)典政治學研究為“綱要”課程的建設服務,能夠產生西學中用的效果。
一、有助于認識“綱要”的學科特征
學界研究馬基雅維利政治學已有百年沉淀,形成了總結其學科特征的方法,而“綱要”是一門相對新興思政課程,如果將研究馬氏方法引入該門課程,將有助于認識“綱要”的學科特征。
馬基雅維利政治學是一項跨領域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恩格斯說“馬基雅維利是政治家、歷史學家、詩人”[2]445-446;馬氏的名著《君主論》的中譯者也說:“馬基雅維利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時又是一位思想家——政治思想家”[3]。馬基雅維利兩部代表作也體現(xiàn)出這種特點?!墩摾罹S羅馬史》是政治與歷史的結合之作,該書是馬基雅維利結合自己在佛羅倫薩的從政經(jīng)驗和對當時意大利社會的觀察之后歸納出的政治哲學理論,兼具政治與歷史的特點?!毒髡摗返膶ο髣t是當時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主要內容是系統(tǒng)幫助統(tǒng)治者快速掌握管理國家的方法??梢姡R基雅維利的作品雖涉及歷史、思想等領域的學問,但是其核心是為國家治理者提供方略,服務于佛羅倫薩謀求富強獨立的現(xiàn)實政治需求。
從歷史學服務于國家建設的角度考察“綱要”課程,能發(fā)現(xiàn)該課程也存在三重結合:歷史與政治的結合、歷史與思想的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
其一,歷史與政治結合的學科特征表現(xiàn)在:“綱要”是一部將中國近現(xiàn)代史與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謀求民族獨立、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政治活動結合的教材。 “綱要”教材區(qū)別于一般史學研究,是以政治運動為章節(jié)主線的。就史學分期而言,一般著作或以1911年辛亥革命為標志,重在強調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fā),或以1912年清朝的滅亡為標志,重在強調封建專制王朝的覆滅;而在2018版“綱要”教材中,上編和中編的分界點為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fā),重在體現(xiàn)中國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臺,重在強調中國人民參與的政治活動的重要性。
其二,歷史與思想結合的學科特征表現(xiàn)在:“綱要”教材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與馬克思主義思想,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多重結合的成果。2021年版教材修訂明確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tǒng)領整個修訂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全面完整、科學準確地體現(xiàn)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成果”[4]。在重點內容上,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效果,如在導言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部分,引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中國人民取得的成就[1]7-8。從修訂方向可以看出,“綱要”課程是歷史與政治思想的結合。
其三,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的學科特征表現(xiàn)在:“綱要”教材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與當代中國現(xiàn)實的結合?!熬V要”教材屢次修訂中最多、最明顯的變化是,“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等章節(jié)的調整,大量當代國家發(fā)展的內容增補進新版本教材中。以2021年版為例,其中“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節(jié)[1]381-383,已經(jīng)成為最新部分,這表明“綱要”教材已經(jīng)將近現(xiàn)代史與中國現(xiàn)實接軌。
以上學科特征使得“綱要”有獨特的側重點。首先,突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取得反侵略斗爭勝利,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歷程;其次,緊扣時政,與歷史總結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不同,“綱要”還展望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在2021版教材的修訂中取消了舊版教材中的結語部分,同時“篇幅由原來的2萬多字增至近6萬字”[4],體現(xiàn)出其與時俱進的學科性質。
上述“綱要”的歷史與政治、思想和現(xiàn)實的三重結合的學科特征讓我們認識到:“綱要”課程與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學類似,也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它的基本領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向政治(革命史、黨史、現(xiàn)代國家構建、現(xiàn)代國家治理)、向思想(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現(xiàn)實(改革開放后中國、新時代中國)等領域延伸,形成了“綱要”課程跨領域復合型學科的特征。
二、有助于拓展“綱要”的教學方法
馬基雅維利在討論政治時,最常用的三種方法是專題討論、問題引導和案例分析。在“綱要”教學改革的探索中,這三種方法也是前沿的教學手段。但目前這些教學手段均存在不足之處。引入馬基雅維利政治學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拓展“綱要”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專題模式應用于教學
馬基雅維利討論國家管理時,使用最多的是專題形式。其名著《君主論》《論李維羅馬史》均是如此。專題式研究極大地影響了現(xiàn)代西方政治學的研究范式。文章試圖將馬基雅維利的專題研討借鑒到“綱要”教學中,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朝縱深發(fā)展。
其一,當前“綱要”課程專題化教改的現(xiàn)狀。目前國內大學的諸多思政專業(yè)教師團隊已經(jīng)開始系統(tǒng)探索“綱要”的專題化教學方法。安徽師范大學思政團隊從必要性、可行性、案例分析、課題實踐、教材知識點變化等方面進行研究,總結出“綱要”專題化教學的基本原理、專題教案設計模式等等,是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5]。海南大學教學團隊總結出15個專題實例,較好地覆蓋了全書的重點問題,成功將教材體系轉化為了教學體系[6]。以上成果充分說明“綱要”課程建設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其二,目前研究仍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綱要”的專題不夠專。常見的是將教材標題進行再加工,其內在框架仍未脫離教材的范疇,很難繼續(xù)深化。其次,選題多借鑒革命史、黨史,很難全面覆蓋整個“綱要”的章節(jié)內容,過于宏大的敘事讓學生難以與歷史人物共情,過于具體的細節(jié)又無法勾勒中國近代變化的全貌。其視野不夠寬或內容過簡短,人物的政治主張缺乏歷史社會背景介紹。
其三,深刻理解專題教學。馬氏雖受傳統(tǒng)史學影響,但他對君主國這一類型國家的分析是集中的。他擺脫了傳統(tǒng)框架的束縛,開創(chuàng)了一類新的寫法。因此,目前綱要課的專題化教學也要打破教材章節(jié)體系的局限,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內容進行凝練,提出課程的專題,圍繞專題撰寫教學計劃、教學方案,開展教學。它需要教師熟練掌握課程內容的邏輯關系、教學大綱的重點難點,自主地構建專題體系。結合馬基雅維利以專題進行研究的模式,對比“綱要”教學的專題化改革,需要借鑒馬氏專題的專、視野的寬,向著探究中國政治的重大理論問題方向前行。
(二)問題引導式教學
問題引導式教學的原理是以問帶學,學思而啟,將知識灌輸教學轉變?yōu)閷W習思考。用問題引導學習,學生圍繞問題思考,最終獲得啟示。
馬基雅維利擅長用問題來引發(fā)政治思考?!毒髡摗返慕虒W對象是統(tǒng)治者,從書的目錄就能發(fā)現(xiàn),他提出的引導性問題有,“君主國有多少種類?”“應該怎樣衡量一切君主國的力量”“意大利的君主們?yōu)槭裁磫适Я怂麄兊膰摇保?]xxi-xxii等。提問式的章節(jié)標題表明他對問題引導模式的熟練應用。
“綱要”的課改雖取得了成果,但仍有能增進的地方。其一,問多導少。問題偏重知識性,缺少對理論的引導性提問。這使得綱要課變?yōu)橹袑W歷史的習題式教學。有的教學輔導用書設置了大量篇幅在課后記憶性練習,沖淡了“綱要”的理論深度。其二,問題與專題的界限不明。有研究將問題與專題兩個概念混合使用,其初衷是探索兩種教學法的結合,但在實踐中,問題缺少引導性,屈從于專題框架。當然,也有成功的問題引導案例,如某研究團隊在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中就提出了4個富有引導性的核心問題:“中國是如何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面對外國侵略,中國人民是如何抗爭的”“中國的反侵略斗爭為什么會失敗”“向西方學習經(jīng)歷了哪幾個層次”[7]。
結合馬基雅維利的方法,本文認為在“綱要”授課中,問題引導式教學需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布置思考題,從一開始就貫徹問題意識,要求學生預習課程內容;課中問題引入主題,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沿著問題進行思考;課后布置啟發(fā)性問題,要求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難點。
(三)案例分析模式
馬基雅維利政治學還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模式,借歷史案例傳達其政治價值觀。如《君主論》中討論君主的殘酷與仁慈章節(jié),馬基雅維利勸告統(tǒng)治者不要沽名釣譽博取所謂仁慈名聲,以著名暴君切薩雷·博爾賈為例,說明實行“小”殘酷實現(xiàn)“大”仁慈的必要性。“切薩雷·博爾賈是被人認為殘酷的。他的殘酷卻帶來了地方的秩序,實現(xiàn)統(tǒng)一,恢復和平。如果考慮這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他比佛羅倫薩的仁者仁慈得多,因為后者為了避免殘酷之名反而讓城市毀滅?!保?]77馬氏的價值觀是否可取不做討論,僅從方法來看,他通過案例傳遞了價值觀。
對比“綱要”教學,在授課中需增加歷史案例,更好地還原情景。在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章節(jié),讓學生在歷史場景中感受近代仁人志士探索救國道路的成敗得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最終的勝利;在社會主義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取得偉大成就。讓和平年代的青年學子們在歷史案例中學習,置身處地于革命先輩的場景,理解當代中國和平富強的來之不易。傳遞的價值觀是:新時代青年提升國家認同感,自發(fā)抵制國內外反華分裂勢力對新中國建立與建設者的歪曲謠言。
在授課中還要發(fā)掘當代時政案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已經(jīng)取得了重大成就,許多當代國家治理的寶貴經(jīng)驗被積累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一系列文獻,反映出新時代中國在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中的實踐經(jīng)驗。值得關注的當代案例文獻有,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2020年10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2021年3月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等重要文獻;新中國成立70周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中的當代案例等[1]384-385。案例授課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獻精神,體會祖國建設者的奮斗,這既是新版教材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時代對“綱要”課改的召喚。案例分析法既是馬基雅維利作為政治學之父奠定的經(jīng)典方法,也有助于我們將“綱要”的價值觀更好地傳遞給青年學子。
三、展望“綱要”成為思政經(jīng)典學科的愿景
馬基雅維利之所以奠定了現(xiàn)代西方政治學的基礎,是因為其政治學獨有的特征和研究方法,把它們借鑒到“綱要”的教改實踐中,我們能得出以下結論:
從學科發(fā)展層面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具有成為經(jīng)典學科的潛力。首先是跨領域性。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學對西方近現(xiàn)代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本人也被譽為“西方現(xiàn)代政治學之父”,通過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綱要”與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學有著類似的跨領域的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相通之處。因為“綱要”課程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具有先天優(yōu)勢,立足于歷史,與政治、思想、現(xiàn)實相結合?!熬V要”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學科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影響中國未來政治學的發(fā)展。所以,“綱要”具有成為經(jīng)典學科的潛力。
從課程設置層面看,“綱要”課程的受眾基數(shù)大、層次高,決定了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從2005年開始,“綱要”成為高等院校必修課程。其受眾涵蓋了中國內地全體高校大學生,這是一個超百萬級的受眾群體;同時,大學生的受教育層次高,未來的社會精英與中堅力量幾乎都來自這一群體。這就決定了“綱要”涉及范圍廣、層次高,其影響的是幾代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群體。
從思政課程專業(yè)建設層面看,“綱要”課程改革是思政課程改革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熬V要”教材至今歷經(jīng)7次修訂,其頻次不可謂不高。其原因是“綱要”需要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就越來越豐富,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不斷進入教材,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進展和成果。
從思政課程教學實踐層面看,各種新教學方法不斷引入。目前國內高校思政專業(yè)已有的教改成果表明,思政教育從業(yè)者們已經(jīng)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出專題化、問題引導、案例教學等新教學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西方政治經(jīng)典人物馬基雅維利的成熟研究模式入手,進行對比研究,既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以上三種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及前瞻性,還希望進一步沿著前輩開辟的三種教學模式的道路,向未知的前沿發(fā)起新探索。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
[2]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8.
[3] 尼科洛·馬基雅維里. 君主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4] 仝華.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2021版)》修訂說明和教學建議[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9):17.
[5] 閆莉玲.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專題化教學路徑探析[M]. 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6] 季篤武.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十五講[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0.
[7] 陳衛(wèi)華.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指導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薦稿人:鄭文清,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