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環(huán)
[ 關鍵詞] 中小學教育;勞動教學;微種植
依照先賢孔子的相關思想理念,耕讀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兩個概念。種植耕作與讀書識字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方向。但是在中國農業(yè)社會中,耕讀卻已經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案x傳家遠,詩書繼時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理想家庭模式。在當代教育體系當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已經被讀書占據,不少城市學生對中國古代的耕種文化了解甚少,空有知識與文憑,缺乏真正的動手實踐能力。將耕讀文化融入中小學勞動教育中,能夠有效幫助現(xiàn)階段中小學生完善對于勞動的概念,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基層勞動工作者的辛勞,從而能夠真正使學生尊重勞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奠定思想基礎。
一、中小學開展勞動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yǎng)學生集體協(xié)作意識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xié)作能力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但就目前而言,中小學生在學校日常學習生活之中,除去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更習慣于獨自學習,在協(xié)作教育上有所欠缺。國家目前重點提倡的勞動教學,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由于勞動的現(xiàn)實操作性質,使得學生不得不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在教師的科學指導和引領之下,圍繞共同的目標進行合理分工,在完成自身任務的同時,積極幫助其他同學。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集體協(xié)作的價值和意義,在集體活動中尋找自身價值,從而提高個人的存在感。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幫助能夠加深彼此的友誼和默契度,對于創(chuàng)建積極向上與和諧友好的校園氛圍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升學生動手能力
中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思維活躍、善于動手和動腦的時期。在此階段,學生更易接受新鮮知識。對于現(xiàn)實實踐活動,也有較高的參與熱情。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速度的不斷提升,人民生活也不斷改善。家長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知識教育,但卻忽視了實際動手能力的培育。更多的學生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勞動實踐的機會,對于勞動的概念也沒有親身體會。這既不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fā),也不利于其在未來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際交往和學習工作。勞動實踐活動,尤其是種植類勞動課程,是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在現(xiàn)實勞動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更多在課堂中無法學習到的科學知識,還能夠在勞動訓練中將所學知識進行合理應用,在教師的指導和點撥之下,正確地掌握勞動技能。相比較知識類學習,現(xiàn)實實踐的勞動成果能夠對學生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使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提升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三)豐富學生校園生活
現(xiàn)階段的中小學生面臨較大的課業(yè)壓力,日常的學校生活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更多的學校為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開始尋求更多元的教學模式,開展更具特色的教學課堂。種植類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和應用便是學校的創(chuàng)新之一。一方面,勞動教育課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親近大自然的機會,使學生的身心在自然景色中得到充分的放松,還能夠通過實踐向學生傳授知識,帶學生認識草木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生長規(guī)律,感受大自然季節(jié)變化的奧妙,為日常的課堂教學做實踐性的補充。另一方面,在勞動實踐中能夠有效地加深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了解,為師生提供更多的機會進行溝通和交流。讓教師看到學生的不同面,使學生的形象能夠更加全面立體,從而能夠幫助教師有效地改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進行因材施教。通過共同的勞動,學生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師,拉近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從而建立更加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當下勞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于勞動教學重視程度不足
我國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由來已久,但勞動教學的成效卻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在于,眾多學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當中,關于勞動教學課程的設置缺乏科學合理性。勞動課程時間占比較少,部分學校甚至將勞動教學單純地看作校園清潔活動,勞動課程逐漸流于形式。在“雙減”背景之下,仍有部分教師質疑勞動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在勞動課程中布置學科作業(yè),搶占勞動教育的時間,從而導致學生群體對于勞動課程的態(tài)度也越發(fā)敷衍,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二)勞動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性缺乏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雙減和勞動教育的關鍵都在于解決教育評價的問題,只有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勞動教育才能真正得到重視?!苯虒W的質量和效率,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一節(jié)高質量的勞動教學課程,需要充分的課前準備和課堂設計,這對教師的專業(yè)教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教學思想提出更高的要求。當下,勞動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較落后,部分勞動教育仍然停留在室內教學模式。教師單純地通過板書和口語化的內容,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往往不能真正地落實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對于勞動的內涵也僅停留在書面文字的理解而缺乏真實的體驗。
再者,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做保障,如果沒有系統(tǒng)科學的勞動教學設計方案,以及充分的勞動基地和設備支撐,勞動教學就會陷入只重視勞動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技能、習慣、精神培養(yǎng)的泥淖,失去勞動教學的作用和意義。
開展勞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在勞動中收獲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能夠緩解壓力,放松身心,獲得快樂。由于中小學生的學校學習生活以課堂教學為主,單純的知識傳授,會使學生陷入信息過載而理解不足的困境。而有效的實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勞動教學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實踐性。學校應該充分認識到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適時為學生創(chuàng)造能夠動手實踐的機會。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活動,都應讓學生真正地接受實際操作訓練。尤其是種植類教學,學生應該親手刨土、埋根、澆水、施肥,感受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樂趣,并在實踐中增長經驗,掌握技能。
另外,勞動課程的現(xiàn)實操作性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個人安全,尤其是低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師應該在充分保證其人身安全的前提之下,通過提前演示和操作,確保每個學生都正確地掌握了實踐操作流程。在動手的過程中,教師和其他教導員需要保障每個學生都在其關注之下,避免出現(xiàn)因失誤而造成的安全性問題。
(二)參與性與知識性原則
現(xiàn)階段,由于家庭培養(yǎng)習慣以及個人性格的原因,部分學生對于勞動實踐存在抵觸心理。教師應在勞動實踐之前充分進行思想動員工作,通過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自愿參與到勞動活動之中。對于部分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了解其不愿進行集體勞動的原因,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合理的措施應對。再者,在開展真正的勞動實踐之前,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知識教授和技能傳授。例如,在微種植課程中,教師應提前幫助學生了解勞動課程種植植物的特性,種植的具體步驟,以及應該注意的相關事項,并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工,從而提升具體勞動的效率,保證勞動課程的質量。
(三)協(xié)調性與創(chuàng)新性原則
勞動教學作為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應該與其他教學科目進行充分的聯(lián)系。作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有限的實踐類課程,教師應該充分聯(lián)系其他課程所學內容,通過實踐進行充分的運用和實施。因此,勞動課程應該充分遵循協(xié)調性原則,將其教學目標融入整體的教育教學任務當中。例如,在學校的除草勞動課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野草精神;在樹木種植類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品質。利用親身實踐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領會能力。培育創(chuàng)新意識也是教師提升勞動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應該摒棄傳統(tǒng)的口語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資源,創(chuàng)造更適合當代學生生活學習的習慣,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勞動教學模式。
四、開展“微種植”勞動課程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家長對于教育教學的態(tài)度,以及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會對學生產生潛在的影響。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視學生的勞動實踐培育,便極易使學生養(yǎng)成懶惰、自負等不良行為習慣。而教師如果對于勞動教學存在偏見,常常占用勞動課程時間,將成績和分數(shù)看成評價學生的標準,便會使學生形成片面追求成績、分數(shù)至上的學習態(tài)度。這既與國家提倡的快樂學習的教學理念背道相馳,還會抑制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加深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負擔,極易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教師改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能夠轉變學生對于傳統(tǒng)教學的理解,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知識并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開拓視野,通過積極的探索和自我創(chuàng)造,收獲成功的體驗。
(二)合理設計種植類勞動教學的課程內容
種植類勞動課程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傳統(tǒng)耕作知識。教師在進行種植實踐之前,應該專門為學生進行植物種植知識普及。不僅要向學生介紹相關植株的種類、科屬、生活習性、生長規(guī)律等,還要向學生科普種植過程中的技巧。讓學生在綠色生態(tài)種植的理念指引之下,按照科學的種植步驟和標準進行實際操作。在勞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實時地向學生進行提問和互動,檢驗學生課前準備的情況,以保證學生的勞動能夠達到實施標準。在勞動課程中,教師可以實施積分制,為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和小組進行加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和表現(xiàn)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升勞動教學的效率。
(三)帶領學生深入勞動實踐過程
科學的課程設置是使學生深入勞動實踐過程的前提。在中小學勞動教學中,教師在進行微種植授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物觀察。例如,在果樹種植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觀察和描繪果蔬種子的形狀、顏色、觸摸感覺等外表特征,為學生講述種子各個部分的作用。在挖土和填埋的過程中,讓學生親手感受泥土的濕度、土壤的顆粒度等,并與種子的生長條件進行對照和比較,分析是否需要加水和松土。在教師的指引和學生的分組合作中,高效完成微種植過程。
(四)師生共同分享種植勞動成果
勞動教育是學生能夠得到具體勞動成果的課程,教師進行課程設計需要根據學生的實踐情況進行實時修改和完善。在完成微種植課程后,教師應根據所種植作物的生長規(guī)律和習性,為學生合理設置后續(xù)勞動課程,將松土、施肥、澆水等后續(xù)種植維護環(huán)節(jié)融入勞動課程之中,讓學生親身參與到作物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的整個過程中。并要求學生進行詳細的生長記錄,將其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通過自己的文字進行描繪。當作物最終成熟時,與學生一起分享勞動成果,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收獲的樂趣。例如,在蔬菜種植勞動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采摘本組所種植的蔬菜。黃瓜、番茄等可食用的,可以讓學生直接品嘗。不可直接食用的可以讓學生帶回家中,在家長的幫助下嘗試制作菜肴,與家人一起分享勞動果實。
(五)設置課后反思和經驗分享環(huán)節(jié)
現(xiàn)階段,中小學生參與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學校設置勞動課程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集體勞動氛圍,讓學生在相互配合和交流之中,獲得勞動知識、技能和經驗。教師可以在勞動課程后,開展勞動課后經驗分享會。允許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在勞動課程中學到的內容,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再者,學生還應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反省自己的不足和過失。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友好協(xié)作的精神,深入了解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所在,從而更加尊重勞動人民,養(yǎng)成節(jié)約糧食、保護資源的優(yōu)良品質,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五、結語
綜上所述,微種植作為勞動課程的重點教學內容和方式,在中小學生勞動教學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著力解決當下勞動教育的不足,提升勞動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下階段,學校應加強對勞動教學的重視,合理設置教學時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高效的勞動實踐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