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隋東濤(1982~),男,漢族,山東威海人,乳山市銀灘高級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摘 要:語文課堂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文化知識、參與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有助于學生豐富個人的精神世界。伴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及綜合能力。進入高中,無論是知識容量還是學習難度均有所提升。為此,教師要厘清新課標理念核心并將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一方面讓教學擁有明確的育人方向,另一方面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而文章以新課標理念為基本點,簡要分析高中語文相關教學策略,以期為高中語文教師更好地從事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標理念;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2-0047-04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要將學生發(fā)展視為中心,并將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作根本宗旨。和初中階段相比,高中學生無論在思維能力還是個性化體現上均更為突出?;诖?,教師既要關注語文課堂的豐富性及包容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要拓展知識廣度、拔高思想深度以及增大文化厚度,只有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才會真正提高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能力。
一、 解讀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要點
(一)育人目標
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作為重要抓手。通過對課程方案的研讀能夠發(fā)現,“核心導向”是《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出現的高頻詞,也是最明顯的特征。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把我黨的教育方針融入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方面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二)作業(yè)改革
發(fā)揮評價功能作用撬動教育發(fā)展。關于評價建議板塊,為了盡快深化作業(yè)改革,在作業(yè)的類型、層次、立意等方面均做出明確要求。而這部分內容能為高中語文作業(yè)改革予以必要的理論依據。
(三)質量標準
為“雙減”政策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給予專業(yè)支撐?!百|量標準”也是新課程標準中的創(chuàng)新點之一。關于學業(yè)質量標準,針對任課教師需要教什么、應該教到何種程度,分別提出系統(tǒng)且全面的規(guī)定。這樣在“雙減”政策具體落實中,就能夠避免“學得過難”和“學得過多”等問題,也能為減輕高中學生一定的學業(yè)壓力提供科學指導。
二、 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投入,低產出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未能掌握好學生思維,也沒有選擇恰當的機會表揚或激勵學生,僅是一味單向灌輸知識,導致學生難以達到“好學”和“樂學”的目的。絕大多數學生具備自己的思維模式及判斷方法,教師如果難以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極易導致學生出現厭學情緒,進而影響到學習效果。另外,一些教師在課堂中缺乏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只希望抓緊時間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真實感受,那么無論課前教師準備得多么充分,最終得到的教學效果極不理想。
(二)高灌輸,低關注
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高中語文課堂仍然存在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現象,教師依舊為課堂主體并開展“填鴨式”教學,逐漸增大學生課業(yè)負擔,甚至有的學生失去了主動提問意識,一旦進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只會是事倍功半。與此同時,單向灌輸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相對被動,可是有一些教師未能認識到這種學習狀態(tài)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即使教師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學生也得不到良好的語文學習體驗。
三、 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一)應用群文閱讀,強化綜合能力
1. 結合課文敲定群文議題
群文材料的選擇直接影響著開展群文閱讀的效果。有關群文閱讀中的篇章組合,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單元教學,教材中的一些文章關聯性不強,并且議題的人文性傾向明顯,如果強制組合會忽視文本內部存在的聯系,但是群文閱讀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fā)組合文章,增強彼此間的關聯性。
教師可以選擇《芣苢》和《插秧歌》,并將其表現手法定為議題組建群文閱讀。比如《芣苢》中所呈現的是人們采集野菜的勞動過程,作者在詩中采取哪些表現手法?在《插秧歌》中主要描寫哪些內容,詩歌語言有何特色,突出作者哪些情感?學生通過兩個問題回到詩歌中尋找答案,即前者的表現手法是“賦”,通過動詞變化展現野菜的采集過程,使用平直簡要的語言直接敘述,能在婦人的采集動作中看到和諧團結的勞動畫面。至于后者著重描寫江南的一家人集體插秧時的情境,特別是詩歌的后四句宛若特寫鏡頭一般,從中體現出誠齋體獨一無二的風格。由于這兩首詩歌都是對勞動人民的謳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把“謳歌勞動”作為一個群文議題,比如選取《田上》以及《四時田園雜興》,再帶著這樣一個問題閱讀詩歌:這兩首詩都是對勞動場景開展生動描寫,但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相同嗎?再比如,把蘇轍與蘇軾的學習作品建立群文,其中蘇軾受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在蘇軾的作品中雖然看到對當時生活的不滿及無奈,可是他依舊善于自我宣泄苦痛情緒,許多作品中讀出一種對世間苦難的超脫;對蘇轍而言,在他早年時期的作品風格淳樸,而到晚年由于多是接觸農民生活,因此作品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
2. 精心設計群文閱讀問題
在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教師應該設計具有開放性的閱讀問題,旨在為其提供明確的閱讀方向。群文閱讀中的“問題”并不是簡單回答“對”或“錯”,而要將學生帶入深度思考的層面。通常情況下不用設計太多問題,最好是一個到兩個問題。為了在群文閱讀后獲得更直觀的學習成果,建議教師以表格、任務單的形式展示問題,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填寫。
比如開展《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與《“探界者”鐘揚》的群文閱讀。學生先通過閱讀課文完成張秉貴和鐘揚的“人物信息介紹卡”,需要填寫的內容有姓名、年齡、性格和職業(yè)等。然后思考在《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與《“探界者”鐘揚》中,作者選擇何種方式呈現“主人公”的性格。例如,《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中使用糖果哄哭鬧的孩子,可以看出張秉貴的周到體貼,以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呈現張秉貴的人物性格。有關鐘揚性格的表現方式是描寫一些典型和具體的實例,如在開展“科普”工作中鐘揚的爽快和擔當。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并分析人物傳記與新聞通訊之間的不同之處。比如,人物傳記主要以某個人物的一整個生命歷程為依據,把時間發(fā)展作為行為發(fā)生順序,傾向于闡述和這個人物相關的重大事件,秉承客觀真實的寫作態(tài)度;新聞通訊主要選取典型實例展開深入挖掘,著重突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并且要呈現作者自己的態(tài)度以及立場。
(二)立足現實生活,強化“對話”深度
在語文課堂中的“對話”可以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可以指學會與文章、作者的對話,文中的“對話”特指后者。小說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通過閱讀小說有助于學生了解認識社會、強化思想認知并積累生活經驗。閱讀作為一項綜合活動,集評判和思考于一體,而且閱讀也被視為對文本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對學生來講,創(chuàng)作深度和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與理解息息相關。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據新課程標準要做到聯通中外古今,能在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背景下呈現多層豐富的課程圖景?;诖?,小說閱讀教學應該著眼于現實生活,喚醒學生對自然與生命的認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文本展開對話,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中發(fā)掘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領悟小說的魅力所在。
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教師在學生完成閱讀后引導學生剖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比如分析林黛玉和王熙鳳的性格時,要引導其從生活維度去解析:初進賈府的林黛玉,都沒有劉姥姥進大觀園時那樣的自在輕松,林黛玉十分謹慎,擔心自己惹出是非而惹人嘲笑。迎接客人時,為什么王熙鳳可以在王夫人與老祖宗面前做出不符封建禮教的行為?學生可以聯系現實生活,由于留守兒童是無人依靠的,因此一般具有膽小怯弱的性格特點,而林黛玉不管是在現實或是心理層面都是“孤兒”,因此才格外小心;但是王熙鳳手里掌握實權,而且深受賈府中重要人物的喜愛,因此才敢于在長輩面前放肆,如同一些家長僅在乎孩子的成績,愛屋及烏弱化存在的缺點,雖然王熙鳳有些膽大妄為,可是卻能把握住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組織學生透過生活視角分析,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更深層地理解人物和作品,另一方面促進其與作品之間開展深度對話。
(三)應用信息技術,強化學習效果
教育信息化不僅是當前教育發(fā)展的主流趨勢,也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更高要求。選擇合適的信息化技術引入教學,既能幫助新課標更好滲透,還能滿足教學改革發(fā)展的需要。
第一,運用極課助力語言構建和應用。針對語言的構建及應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點要求,語言文字的學習需要放置到具體語境,為此教師要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綜合學習情境,指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運用極課,依據學生能力發(fā)展實際需要,依據其學習創(chuàng)設相應的語言學習情境。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中進行語言學習,還要讓學生積累、運用經驗并強化交流溝通的綜合能力??梢园颜Z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與具體情境相結合,利用遷移策略使這一能力由書面潛能逐漸轉變至交際潛能,在進行寫作訓練時,通過極課系統(tǒng)中的學情診斷和反饋功能,幫助學生找到存在的問題。
例如,某一微寫作主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采取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請同學以這種形式寫一段場景描寫。具體要求如下:①恰當使用細節(jié)描寫并且包括兩處動作描寫;②使用一到兩句話用作畫龍點睛式的議論;③作文結構完整并且語言簡明;④全文不少于200字。實際上,這一微寫作訓練難度整體偏低,但有的學生很容易忽視情境要求而出現答非所問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在屏幕上截出具有正反代表性的試卷,旨在讓學生更加清晰地對比作答情況,極課系統(tǒng)可以自動存儲試卷,教師可以隨意選擇不同的分數區(qū)間。與此同時,系統(tǒng)能以音頻的形式播放學生的作文,這樣也滿足對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求。為了使學生對作文更加規(guī)范合理地批改,可以展示高考試卷中類似試題的考評要求及評分標準細則,學生閱讀資料并由教師講清楚何謂以動襯靜,然后學生以“閱卷老師”的身份批改試卷同時說明評分理由。課堂中學生有序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匯聚集體智慧完成批改任務。極課系統(tǒng)在這一過程中,會把每篇作文視為語言情境,依據具體情境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動襯靜,在傳閱中感受不同作文中帶來的語言魅力,進而見賢思齊、取長補短。
第二,運用智能課堂助力語文能力提高?!白x”是最為關鍵的一項語文能力,也是文字語言情感能夠有聲化表達的一種方式。在朗誦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選擇配樂朗讀的方法,既幫助學生更正字音還可以把握節(jié)奏停頓、語氣語調等,使其更加投入課文創(chuàng)設的豐富情景,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強化個人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智慧課堂中可以通過移動設備中的軟件,選擇滿足朗讀需求的背景音樂。
例如,在朗誦《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先將學生劃分成幾個朗誦小組,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準備時間并推薦一名學生上臺朗誦,選擇《寂靜山林》《漁舟唱晚》作為背景音樂,學生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朗誦詩歌,使原本較為無趣的朗讀環(huán)節(jié)變成一場音樂會,一方面全身心投入朗讀狀態(tài),另一方面感受《春江花月夜》中的意境美。
完成某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后教師要及時進行課堂檢測,通過這種形式及時發(fā)現和反饋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但是在以往的授課模式下,教師很難及時得到精準全面的反饋結果,而利用智慧課堂中的測試軟件,教師能夠輕松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利用答題軟件設計一些隨堂測驗問題讓學生作答,學生提交之后系統(tǒng)能夠統(tǒng)計全體學生的正確率及錯誤率,透過數據教師可以看到學生當前出現的學習問題,這樣有利于進行更具針對性的答疑解惑。
例如《陳情表》這一文言文篇章的學習,文中出現很多生字詞,若不能了解字詞在文中的含義會直接影響到整篇文章的學習?;诖?,先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自己嘗試翻譯,在疏通文義的同時為進行“文本細讀”提供基礎。如果想掌握學生完成該項學習任務的實際情況,可以利用“作業(yè)盒子”或“問卷星”等軟件設計一些字詞測驗題,通過系統(tǒng)反饋了解學生掌握生字詞的程度,由此幫助教師及時調整后續(xù)教學計劃。
(四)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強化讀寫融通
有關讀寫融通,應在新課標理念下突破傳統(tǒng)意義上閱讀和寫作相互獨立的局面,形成彼此融通、雙向對接的作業(yè)設計理念。此類作業(yè)形式在情境式的寫作訓練中,可以激發(fā)學生進行閱讀與寫作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讀寫潛能的開發(fā),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由被動接受狀態(tài)轉變到主動建構。以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擬設了以下讀寫融通的單位作業(yè):
第一,背景編寫。請你選擇《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或者是《紅燭》中的一篇為其編寫“寫作背景”,既要保障材料詳盡還要做到表達準確,字數不少于200。
第二,詩意表達。以“致我們的青春”為題,依據個人喜好選擇單元中一篇詩歌中的一個詩節(jié)進行仿寫。
第三,青春詩評。如果你是《青春詩評》專欄的主編,能否推薦一篇充滿時代氣息的青春詩歌,同時附上100字左右的簡評。
第四,詩歌創(chuàng)寫。隨意選擇完成其中一道詩歌創(chuàng)寫題。(1)小說《哦,香雪》和《百合花》均改編成了電影。在《百合花》這部電影中配一首旋律動人的插曲,請你結合《哦,香雪》這部電影的精神主旨創(chuàng)寫一小段歌詞。(2)學校在青年節(jié)會舉辦一場“青春詩會”,以“黨的二十大承載我的夢想”為題,獨立創(chuàng)寫一首現代詩,要求詩歌意象典型、語言使用準確。
這樣的作業(yè)設計形式,實現了“在讀中寫”與“在寫中讀”,通過讀寫之間的融通實現知識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實際上,以讀寫融通的形式進行作業(yè)設計,不僅可以將某一課作為基礎,還可以選擇一整個單元。具體進行作業(yè)設計時,教師應重視以下四個轉變:首先由重視單篇短章轉變?yōu)閱卧y(tǒng)整;其次由相對對立的讀轉變?yōu)槎呷诤?;再次寫作方面由知識傳授轉變?yōu)樗仞B(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最后寫作技法方面由分項訓練轉變?yōu)樘岣呔C合寫作能力。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探索高中語文教學模式應是無止境的,在新課改的進程中,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理念及教學策略。不應該只拘泥于單一模式,而要與時俱進地選擇針對性教學方法,達到“以變應變”的效果,由此打造高效的高中語文學習課堂。在新課標理念下,加快轉變了學習模式及師生關系,讓學生擁有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廣闊的研究平臺,大幅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文章通過群文閱讀教學、生活情境教學、信息技術教學以及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四個方面,簡單闡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方法,希望學生能夠在享受語文課堂學習的同時,推進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的有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偉康.基于減負提質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J].教師教育論壇,2022,35(12):88.
[2]牛孝軍.淺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成[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2(12):51-52.
[3]周成龍.以變應變,做好指導: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2(10):19-21.
[4]馬德傳.新時代高中語文教學方法探索:評《高中語文教學思考與實踐》[J].語文建設,2022(19):81.
[5]王天培.高中生語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文學教育(下),2022(9):143-145.
[6]李翠英.高中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有效舉措[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