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立足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群文閱讀相關理念,采用“1+X”教學結構,以“感受杜甫的快樂”群文教學實踐為例,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希望能切實提高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全面看待詩人形象,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古詩詞教學;群文閱讀;杜甫;快樂
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在形式上,群文閱讀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將閱讀教學引向“多篇閱讀”,同時還強調(diào)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整體性。在理念上,群文閱讀依據(jù)結構化閱讀和集體建構,教師和學生基于議題,圍繞議題開展教學活動,從多個文本中提取、比較、整合信息,形成整體性理解結構,逐步建構文本意義,最終達成集體共識。在選文、組文上,有教材內(nèi)選文、教材內(nèi)外選文、教材外選文三條路徑。針對選文和組文,有學者曾建議“使用1+X的教學結構”。簡言之,群文閱讀是指“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1]”群文閱讀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與價值,讓師生真正走進文本,回歸閱讀本身,更有利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目前,部分高中一線教師仍然無法擺脫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從詩詞的字詞解釋到時代背景介紹,再到詩詞的情感和藝術手法,講解得細致,面面俱到,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收效甚微。當然也有部分教師嘗試著將“群文閱讀”引入高中古詩詞教學的課堂,都不可避免地發(fā)現(xiàn)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鑒于此,筆者立足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群文閱讀相關理念,試著探求摸索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以“感受杜甫的快樂”為議題設計了一節(jié)杜甫詩群文閱讀實踐課?,F(xiàn)將筆者備課和教學實踐中的心得體會做如下分享。
一、了解學生學情,確定群文閱讀議題
群文閱讀包含了議題、選文、集體建構、共識幾個要素[2]。其中議題是串聯(lián)選文的關鍵,也是群文閱讀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更是課堂討論、集體建構的核心。所以好的議題對群文閱讀課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群文閱讀議題的選擇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從文本的內(nèi)容、形式、表達、體裁、主題、人物、觀點、情感、作者、思維等進行選擇。只要是符合學生認識水平,具有學習價值,內(nèi)涵豐富,對學生有吸引力的內(nèi)容,都可以成為議題。議題可以由教師選定,也可以由師生共同商議選定。總之,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不論選定何種議題,教師都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基本學情,選擇恰當?shù)淖h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獲。
筆者設計的“感受杜甫的快樂”群文閱讀教學課面對的是高二學生,高二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對杜甫的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點及詩人形象都有一定的認知。學生初中階段已學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篇,高一階段學習了杜甫《登高》一詩,對杜甫的詩人形象和創(chuàng)作風格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的。課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筆者發(fā)現(xiàn),杜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大多是一位兩鬢斑白、拄著拐杖、飽經(jīng)風霜、憂國憂民而又不茍言笑的老頭子,似乎杜甫被印上了“憂國憂民”“苦大仇深”“不茍言笑”等標簽,學生對杜甫這一偉大詩人也逐漸形成了刻板印象,對杜甫詩歌情感理解也容易陷入“戴帽子”“貼標簽”的誤區(qū)。其實縱觀杜甫的一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杜甫的一生也曾有過鮮衣怒馬、恣意奔放,他的詩中也曾有過屬于他的“快樂”。
基于此,筆者試圖打破學生對杜甫的刻板印象,同時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杜甫詩的情感,筆者選定議題——“感受杜甫的快樂”,吸引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二、明確教學目標,選定群文閱讀篇目
群文閱讀課,群文篇目的選擇至關重要,所選的篇目應該緊緊圍繞所確定的議題,立足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進行篇目的結構化的組合。在選定篇目的過程中,授課教師一定要清晰地認識到“群文閱讀一定不是為了擴大閱讀量而擴大閱讀量,它更注重文本的質(zhì)量以及多文本閱讀為學生帶來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的變化。[3]”,確立教學目標時必須考慮到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與學習任務是要發(fā)展學生的什么思維。同時,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基礎上,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審美感知、審美體驗等活動,獲得新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最終達到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感受杜甫的快樂”——杜甫詩群文閱讀一課的教學目標圍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展開,第一,語言建構與運用。通過誦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的音律與節(jié)奏;第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通過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詩人杜甫,引導學生正確、辯證地看待杜甫的“樂”與“悲”;第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審美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杜甫的快樂,獲得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第四,通過師生集體建構,讓學生更全面地感受杜甫詩中的情感,感悟杜甫的悲憫情懷。立足于本課的教學目標,圍繞本課的議題,筆者確定了教材內(nèi)外選文路徑,以教材內(nèi)一篇——《房兵曹胡馬》(選自唐宋詩詞鑒賞語文版教材)帶教材外多篇構成群文。在教材外多篇篇目的組合方面,筆者選擇了《望岳》《絕句二首》(其一)《絕句漫興九首》(其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四首組成群文。其中《望岳》和教材中的《房兵曹胡馬》是杜甫青年時期的作品,后三首是杜甫晚年時期的作品。
三、設計學習任務,落實核心素養(yǎng)
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頒布,高中語文教學掀起了“以任務為導向”的熱潮,“以任務為導向”自然成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方向?!罢Z文學習任務是素養(yǎng)導向的語文實踐活動,其實質(zhì)是真實情境下的語言文字運用”[4]。本節(jié)課堅持以素養(yǎng)任務為導向,聚焦“感受杜甫的快樂”這一議題,做如下任務設計:
【預習任務】
1.回憶以前學過的杜甫的詩文,閱讀三首以上課外的杜甫詩歌;
2.查找資料,了解杜甫的生平;
3.完成課前學案。
【學習任務】
聽《登高》朗誦導入,營造氛圍,再次感受詩中的悲愁。
提到杜甫大家一定會想到他那首被稱為古今七律一絕的《登高》。請大家聽朗誦,再來感受詩中的情感。提問學生“作者為何而悲”?教師明確:作者看著眼前蕭瑟、凄涼的秋景,不禁為自然秋景而悲;感慨自身處境艱難,不禁為個人境遇而悲;此時,國家也處于危難之中,自然也為國家而悲。
任務一:提問設疑,引出議題
當面對花和鳥時,詩人在《春望》中發(fā)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嘆;當他在那個破舊的茅草屋內(nèi)瑟瑟發(fā)抖時,他仍然不忘天下的寒士,喊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他登高岳陽樓,望著眼前的美景,他想到的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似乎在杜甫的詩中,多以“悲”為主。難道杜甫的詩中就沒有快樂嗎?
其實,在杜甫的筆下,也有過風花雪月,也有過小清新的美好。雖然詩人自身悲苦,歷經(jīng)磨難,但詩人本性是充滿想象與浪漫的,在杜甫的青年時期,或當杜甫在草堂得到短暫的安定之時,杜甫面對美景、面對生活,也能尋找到一些快樂。
今天,我們的議題是“感受杜甫的快樂”,我們試著從以下四個角度來尋找、感受杜甫的快樂。①青年豪情之樂;②自然美景之樂;③與動物相處之樂;④家國安定之樂。
任務二:分析群詩,感受快樂
以“感受杜甫的快樂”為主線,抓住詩中情感,分析鑒賞以下幾首詩:《房兵曹胡馬》《望岳》《絕句二首(其一)》《絕句漫興九首(其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第一首《房兵曹胡馬》,多媒體課件展示詩歌、詩歌寫作背景、問題,提問學生,引導學生重點結合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分析情感。
分析: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頸聯(lián)寫馬所向無敵,可以托付生死,值得信賴,這是在贊美馬的品格,馬就像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像勇敢的戰(zhàn)士;尾聯(lián),第一句寫馬“壯健、快捷”是對上文馬的特點的總的概括,馬可馳騁萬里,包含了作者的期望和抱負,既是期望馬的主人房兵曹可為國立功,同時更是詩人自己志向的真實寫照,抒發(fā)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封侯萬里、蓬勃向上的思想情感。這是一種青年豪情之樂。
2.第二首《望岳》,此詩寫于公元735年,作者更年輕時。讀詩與詩歌寫作背景,思考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作者面對神奇秀麗、高大巍峨的泰山,不禁抒發(fā)對泰山美景的喜愛之情;“會當凌絕頂”中的“會”表示將會、定會,這是一種想象與假設,想象自己登上泰山,成為最高點,這是一種傲視一切,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
聚焦議題,提問學生。大家想一想,青年時期的杜甫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呢?及時引導學生小結,此時的杜甫是快樂的,杜甫的快樂源自他對未來的憧憬,這是一種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快樂。
3.第三首《絕句二首(其一)》第四首《絕句漫興九首(其三)》都寫于晚年杜甫暫居成都草堂之時,多媒體課件展示詩歌與寫作背景。學生齊讀詩和寫作背景,邊讀邊思考“面對這明媚的春光,作者心情如何?”“面對‘故來頻’‘玷污琴書’‘打著人’的燕子,作者生氣了嗎?從詩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分析:面對眼前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春日美景,心情自然愉悅、開心;漂泊過后,得到暫時的安定,一種閑適、安適的心情;作者沒有真的生氣,從詩中“熟知”一詞可知燕子與詩人之間是朋友的關系。詩中景中含情,從燕子落筆,寫燕子“故來頻”“玷污琴書”“打著人”,是為了凸顯燕子的可愛,表現(xiàn)詩人對燕子的喜愛,與燕子關系親昵;即使住茅草屋,即使只是獲得短暫的安定,但詩人已非常知足了,表現(xiàn)了詩人對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愛與悠閑之情。
聚焦議題,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歸納。這是享受美景的快樂,亦是與動物相處的快樂,更是安定的快樂。
4.全班齊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感受詩中的情感。同學們,你們認為詩圣杜甫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分析:詩中的“初聞涕淚滿衣裳”寫作者一聽到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時,喜極而泣;“喜欲狂”一詞將作者快樂的程度表現(xiàn)得十分到位,作者甚至高興到想白天飲酒放歌,迫不及待收拾東西想回家鄉(xiāng),還把回家的路線早已規(guī)劃好,似乎已在路上,這是何等開心快樂。作者最大的快樂——家國安定。
任務三:感悟情感,辯證看待“樂”與“悲”
思考: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如何看待杜甫一生的“樂”與“悲”?對你有什么啟示?請寫下你的思考與感悟。學生分享感悟,師生達成共識。
啟示:全面地看待一個人;辯證地看待人生的苦與樂;擁有悲憫、家國情懷;作者自身的樂是一種“小樂”,對國家的樂是一種“大樂”,正確認識作者的“大樂”與“大悲”,理解“樂”與“悲”的同一性。
至此,學生能更全面地看待杜甫這一偉大詩人,打破刻板印象;學生能辯證地看待杜甫的“苦”與“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人生的苦與樂;學生能理解杜甫的“大樂”與“大悲”,感受到詩人身上的悲憫、家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任務四: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再悟杜甫之樂
《毛詩大序》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說詩歌的創(chuàng)作的基礎是內(nèi)心受到一種感發(fā),然后再用語言表達出來。換言之,當你看到眼前景色,內(nèi)心又有所感悟,情動于中,這是孕育詩歌的開始。而這情動于中、寄托了作者情思的景物是意象。
孔子說“君子登高必賦”,登高遠眺,自會引發(fā)心中之情。青年時期的杜甫登上泰山,看著眼前的壯麗之景,發(fā)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縱山小”的豪言壯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風發(fā)、傲視一切的詩人,感受到詩人的青年豪情之樂;晚年時期的杜甫登上高臺,滿眼盡是秋天蕭瑟之景,無奈發(fā)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悲嘆?,F(xiàn)在請同學們想象此時的你正在登高遠眺,所有景色盡收眼底。請你選擇適合的意象,結合自身的登高體驗,以《登高》為題寫一首詩(絕句或律詩),表達登高望遠之“樂情”,或表達登高望遠之“悲情”。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登高情境,讓學生嘗試著動手寫詩,再次感悟偉大詩人杜甫的快樂[5]。
結束語
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與傳統(tǒng)的單篇文本相比有許多可取之處,筆者認為,群文閱讀教學是提高古詩詞閱讀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群文閱讀教學有利于增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感受中華詩詞的獨有魅力,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最終實現(xiàn)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傊?,在日常的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議題,設計合理的學習任務,帶領著學生一起去探尋群文閱讀教學的奧秘。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62-66.
[2]陳瓊花.借助群文閱讀 助力古詩詞教學[J].名師在線,2020(15):6-7.
[3]尤靜.論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J].中學語文,2021(21):3.
[4]文藝,崔允漷.語文學習任務究竟是什么?[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2):12-19.
[5]王貝.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chuàng)新探究[J].文學教育(下),2016(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