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歷史學科而言,學生只有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問題解決的實踐,才能使學科核心素養(yǎng)真正得到培育,使相關思維能力真正得到發(fā)展。問題設計是推動歷史學科教學革新的主要方式,怎樣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問題設計,怎樣使用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解決的難題。實現(xiàn)問題設計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適應課堂教學要求,對于推動學生全面成長,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十分關鍵。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課堂問題設計;方法策略
隨著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深入、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和新高考評價體系的實施,高中歷史教學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由原來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榕嘤齽?chuàng)新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當前,問題式教學廣泛運用于歷史課堂教學。
一、當前高中歷史教學設計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教師對教學設計理論理解不深
從“教案”到“教學設計”,許多教師認為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教案與教學設計無本質差別,導致許多教師依舊按照傳統(tǒng)備課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教學設計時虛設教學目標。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仍以教師為闡述主體,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前也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這依然是以教師的“教”為出發(fā)點的教學設計,甚至有教師完全照搬別人的教學目標,不從學生實際和班級實際出發(fā)設計教學,這嚴重影響了教學設計的效果。其次,教學內容沒有優(yōu)化。大多數(shù)教師都明白教材內容并非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設計時會對教材內容進行增加、刪減,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但現(xiàn)實是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根據(jù)教學重難點,對教材內容進行簡單的補充,或者照搬網上的課件,而不是先根據(jù)核心概念、關鍵問題確定教學主題,再根據(jù)主題進行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整合。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覺得歷史知識點越來越多,難以掌握。沒有充分考慮主題就把教材內容打亂,學生會覺得教學內容沒有邏輯,學習混亂,反而不利于教學[1]。最后,教學評價手段單一。教師依然是學生學業(yè)評價的主體;評價的內容單一,仍以傳統(tǒng)的考試、課堂作業(yè)為主;評價仍以結果評價為主,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很少進行評價。
(二)教學依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主體地位不能落實
通過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教學仍然以講授法為主,以教師為主導,即使有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如探究教學、基于問題引領教學等,大多流于形式。表現(xiàn)有:第一,通過對教師的問卷調查可知,多數(shù)教師在進行探究教學時會引導學生形成自己想要的答案,設計學生活動的目的是落實知識點、落實教材。第二,教師對于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大部分的教師選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問答模式,只有少數(shù)教師采取教師提問,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解決模式。教師在進行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時,大部分學生表示他們一般不主動作答,不敢與教師對視,希望教師不要點自己的名字,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扎實,不知道問題的答案。第三,大多數(shù)教師表示沒有開展過基于史料研習的探究活動,對于歷史結論多采取教師講授的方式得出,主要原因是教師的史料素養(yǎng)欠缺,對于基于史料研習探究活動的課堂模式不熟悉,不能熟練運用。而學生表示自己對史料探究不太感興趣,因為自身文史類知識素養(yǎng)不高,導致理解困難,對史料探究缺乏興趣。第四,課堂教學依舊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安排比較少,很多教師把原因歸結于課堂時間緊任務重、有教學壓力,教學探究活動效果不明顯,學生的水平不行,沒有豐富的課外知識。
教師是否應該從自身及教學設計中找原因,反思自己是否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感同身受的教學情境;是否設計能夠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的問題;探究環(huán)節(jié)是否合理。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那么歷史教學依然難以扭轉教師主導課堂的現(xiàn)狀[2]。
(三)無法處理扎實落實核心素養(yǎng)和提高課堂效率的關系
新課改后,很多教師抱怨教學內容多,每節(jié)課還要兼顧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也認為歷史學習比較難,知識點太多,知識不系統(tǒng),難以背誦,即使背誦了也不能應對考試。為什么會導致這種現(xiàn)象呢?因為教師在教學中以落實知識點為主,認為每節(jié)課都有需要突破的重難點,都需要補充許多教學內容,但是很少考慮如何進行基于主題的教材內容的整合,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通過對核心概念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可遷移的知識或能力。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只能加快教學進度,不進行或少進行史料研習活動、探究活動,因為有些教師覺得這些活動不能落實知識點,浪費時間。歷史教學依舊是固守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課改依舊不能真正落地。
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問題設計
(一)遵循科學原則,合理設計問題
合理的問題設計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和提升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大一統(tǒng)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相關知識時,基于課堂教學目標“掌握郡縣制和宗法制建設的歷史背景,掌握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其影響情況”,教師可以提出相關例題:“現(xiàn)代歷史學家錢穆提出,我國古代史‘前一段是秦之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是秦之后的郡縣政治’。此處所說的政治應該怎樣認知?”教師基于學生的回答繼續(xù)解答問題:郡縣制和宗法制有什么特征?二者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社會發(fā)展上有什么作用?二者之間有哪些差異?之后,基于“以史為鑒”“學以致用”的基本要求,把歷史和現(xiàn)實相融合設計問題:郡縣制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存在哪些差異?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優(yōu)勢?引導學生基于問題去掌握歷史真相,明確社會現(xiàn)實,得出歷史成果,提高全體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精神與解決問題的水平,有助于學生建立唯物史觀[3]。
史料不只可以在課堂上利用,教師在為學生設計各類課后作業(yè)與學習任務時,也可以對史料進行利用。例如,教師可以從某些特殊的史料入手,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之余加以討論,針對自身看法加以說明。這類課后作業(yè)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資料搜集與使用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史料評析水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引導學生進一步認知、掌握教材知識。從史料的研究和解讀入手,教師可以安排各類課后練習任務。比如,教師在講解“商鞅變法”事件時,可以引導學生收集、閱讀司馬遷《史記》里的相關內容,針對內容加以評析。采用開放式作業(yè)的練習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科素質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想要較好地實現(xiàn)這類學習任務,學生不僅應該查找更多的史料,還應當對史料加以選擇,針對性地進行利用,這樣才可以在使用史料的前提下,助力解決各種難題。
(二)凸顯重難點,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傳統(tǒng)的問題設計與使用,存在一種十分明顯的問題,即“為提問而提問”。例如,大部分教師提出,只有盡量多地設問,才可以為學生的思維與發(fā)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才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時常忽略學生的現(xiàn)實狀況,提出大量缺乏目標的問題。這類“滿堂問”的方式,造成教學目標不清晰,也使學生面臨巨大的壓力。合理的課堂提問,應明確重點,幫助學生解決難題。這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過程中真正認知提問的意義,再基于課本加以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凸顯重點,合理設計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比如,在講解“太平天國運動”這一內容時,明確教學重點是“掌握太平天國的史實,認知農民起義的限制性與影響”?;诮虒W重點與難點,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原道救世歌》《天朝田畝制度》等相關材料,引發(fā)學生思考并加以闡述:這類史料存在有什么價值與作用?這類史料有哪些先進性?這類史料體現(xiàn)了洪秀全的什么思想?將太平天國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進行比較研究,使學生了解不同時期、不同階級的精神追求,引發(fā)學生的討論與研究:農民與資產階級既然都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為什么依托單純的農民運動無法實現(xiàn)民主革命任務?只依托資產階級革命為什么不能實現(xiàn)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基于內容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與研究,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與探究勇氣,同時圍繞民主革命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聚焦目標,凸顯核心素養(yǎng)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師的講授過程,按照背景-經過-影響-原因進行,學生走出課堂后,頭腦中的知識構建也是如此。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會抱怨教學內容多,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會抱怨歷史知識點太多,難以背誦。究其原因,是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中設計了太多目標,以至于教學中知識點大量堆砌,思維重復訓練。那么如何在教學設計中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呢?這就需要教師改變課堂教學的思路,找準核心目標,以關鍵能力為中心帶動教學過程革新,實現(xiàn)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1.核心目標的構建。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后,要明確核心目標,可以以知識目標作為前提與基礎,以學科素養(yǎng)目標作為核心目標。在所有的知識目標中,教師可以選擇知識目標中最關鍵的知識目標,這一關鍵知識目標要選擇本課中的核心概念,這一核心概念或是可以構建知識結構框架圖,或是關鍵問題,有助于學生反思歷史、理解意義、遷移所學。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核心概念、關鍵問題的學習,進一步帶動對于整個教學的認知。如在進行人教版“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教學時,教師便可以以“對西方列強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的認識”為關鍵知識目標,以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為例,引領學生認識近代列強侵華的原因、影響,以及中國失敗的原因。學生對列強侵華有了概括性的認識,在分析八國聯(lián)軍侵華、日本全面侵華時,學生便可以遷移所學知識,不再是帶著一條一條的知識走出課堂,而是帶著可以遷移的概念性的理解走出課堂。在關鍵知識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教學內容得到整合。學生在史料分析、合作探究中對“西方列強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形成了合理解釋,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也得到提高。
2.教學步驟的優(yōu)化。確定了核心目標后,教學步驟便不再是考慮背景—經過—影響了,而是要如何引導學生達成關鍵知識目標。教學步驟設計包括:第一步:導入??紤]能否利用學生已有的學情導入?第二步:知識的構建。學生有哪些基礎知識可以遷移利用?如果缺乏已有的知識,如何設計先行組織者?
3.提出什么教學問題。教師需要補充講述什么有助于達成目標?學生可能的困惑有哪些?能否解決,如何解決?是否需要提供材料,提供什么材料?面對材料,使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可能涉及的技能是什么?學生有無技能的基礎?如果涉及探究,應該如何組織?
4.總結
(四)設計開放問題,調動學生思維
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驅動力,創(chuàng)新要從思考入手,而問題是思考的開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對于人才的思維質量與能力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歷史思維質量與能力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構成部分。歷史屬于人文課程,大量的歷史問題沒有任何標準答案。從歷史的角度,針對某件事、某個人加以評價,也較少會從某種視角進行評價,這主要取決于歷史的學科特征[4]。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在運用某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或指出對應的學習問題之后,為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思考的空間?;趩栴}難易程度的不同,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探索學習的方式可以進行靈活的調整。針對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針對較為復雜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活動。在這一階段,教師應當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能動性。比如,一位學生在查找《田律》的有關材料時,了解到其不只是關于農、林、漁方面的法律文獻,還是屬于一部較為細化的環(huán)境保護法。這說明了學生對于史料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且表達了自身的觀點與看法。教師不只肯定了這名學生的積極研究成果,且作為契機,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對課外知識與史料的查找和利用。對課外知識與史料進行擴展,拓寬學生的認知范疇,提高學生學科素養(yǎng)。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要根據(jù)學科特征,重視問題的開放性,借助開放性問題讓其展開自主思考,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5]。例如,在講解“鴉片戰(zhàn)爭”相關內容時,講解完林則徐禁煙與鴉片戰(zhàn)爭的開端后,教師能可借助史料《安德魯·韓德森致拉本特函》里的一些內容,如“中國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zhàn)爭的機會……可以使我們終于乘戰(zhàn)勝之余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這種機會也許不會再來,是不可能輕易放過的”。引導學生思考并加以說明:林則徐是否如一些人說的那樣,由于禁煙而引發(fā)洋人對于清政府的報復活動,是歷史的罪人?怎樣點評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功與過?引導學生按照史料表達看法,對于學生看法來說,教師不要給予過多的點評,只要做到有理有據(jù)即可。同時要多給學生以鼓勵,對學生做好啟迪,讓其明確虎門銷煙的偶然性以及鴉片戰(zhàn)爭的必然性,調動起學生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思想,引導學生形成史料實證素質。
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既是為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又是為突破教育發(fā)展瓶頸。怎樣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打造高質量人才,需要教師適應社會發(fā)展趨勢,在問題設計時,創(chuàng)新思想,讓教學設計從教師主導變成學生主體,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逐步轉為以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中心。
參考文獻
[1]黃新華.高中歷史復習課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問題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20(16):29.
[2]陶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3]孫向慧.核心素養(yǎng)視閾下高中歷史教學問題鏈的設計[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
[4]翟霄宇.基于標準的歷史課程教學評價問題研究[D].溫州:溫州大學,2014.
[5]高敏霞.核心素養(yǎng)取向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7):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