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說是諸多文學體裁中獨具魅力的一種文體,其情節(jié)或舒緩或激蕩,人物形象鮮明,語言肖形肖情,入木三分,深受讀者喜愛。然而傳統(tǒng)的小說閱讀教學偏重于教者的講授,學生很難有真切的感悟。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更新理念,運用角色代入法,引導學生走進作品,體驗小說中人物的人生情感歷程,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說;閱讀;角色代入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常常使讀者情不自禁地置身其中,仿佛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物,親身歷之、思之、感之,或為之歡咍嗢噱,或為之慨然出涕,或為之拍案而起。這種以虛擬身份融入作品之中,獲得身臨其境體驗的閱讀方式就是角色代入法。
清代王符曾在《古文小品咀華》中評論《戰(zhàn)國策·汗明見春申君》時說:“感慨之文,卻出之以興會淋漓,自足動人?!蓖瑫r還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故事:相傳韓愈每次讀此策,一定會因此撫膺慟哭。有一天,他拿出自己寫的雜說給孟郊看,其中第四首寫道:“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泵辖夹χf:“公此文,全從慟哭國策得來?!蓖醴J為《戰(zhàn)國策·汗明見春申君》意興勃發(fā),感人至深,是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而孟郊之語卻道出了韓愈“撫膺慟哭”的原因,即角色代入。汗明滿腹經(jīng)綸,在春申君處做門客五年,卻未得賞識和重用。而韓愈文甲天下,武逞疆場,但久滯窮途,其運命與汗明何其相似,故而韓愈在讀《戰(zhàn)國策·汗明見春申君》時,感同身受,只能“撫膺慟哭”。角色代入的出現(xiàn)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讀者的人生際遇息息相關。文本與讀者的交流可以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使作者和讀者超越時空,實現(xiàn)思想與情感的共振,凸現(xiàn)藝術的本質。而小說作為文學藝術形式之一,無論是其情節(jié)變幻的節(jié)律,還是人物性格的魅力,以及語言個性生動的呈現(xiàn)都足以凝聚讀者,所以角色的代入對小說閱讀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在小說閱讀教學中,角色代入有利于學生對小說所反映的時代、社會、情節(jié)、人物、文本進行重新建構,完善學生“心中的文本”,使學生在重構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準確地解讀時代、社會、情節(jié)、人物以及小說的藝術技巧、作品主旨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一、復活小說背景,幫助學生穿越時代,融入角色
讀者身臨其境的關鍵是“入境”。教材所選小說的背景對于學生來說都具有陌生感和疏離感?!熬场钡哪吧c疏離,使得學生很難進入作品,更難進入“角色”,學生自然無法走進角色的內心,去洞察角色離合變幻的精神世界。背景與人物的性格具有因果邏輯關系,要真正讀懂小說,真正進入角色就必須穿越時代,悟明時代,這也是必然的邏輯。因而教者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設小說的“境”,成為其“入境”的橋。教師可根據(jù)作品反映的時代特征,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因,作者的寫作意圖選擇編纂貼近作品,貼近人物的社會思潮、社會事件以及關乎作者創(chuàng)作的緣起與過程相關的歷史真相,讓學生在閱讀背景材料的過程中,走進人物所處的時代,感悟時代的脈搏,在與時代的撞擊中融入時代,做出自己的評判。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影音模式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通過音像文件,小說的背景可以更形象、更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更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帶來視覺、聽覺的強烈沖擊,營造置身其中的情緒氛圍。上述兩種方法都以教師為實施主體。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可以讓學生通過搜集相關背景資料,并加以整理提煉,探究背景與人物性格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可以拓展教學的廣度,教學相長。復活小說的背景是學生走進作品、感悟時代、代入角色的必由之路。
二、開展沉浸式閱讀,順利實現(xiàn)角色代入
沉浸式閱讀是學生把自己的智慧情感全部傾注到作品之中,凝心聚力,融入小說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之中,全身心地與作品、與人物展開交流,以達到文我合一的境界,從而順利地實現(xiàn)角色代入。小說的閱讀離不開誦讀,但常規(guī)的誦讀講究的是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情感,但對于小說而言,這些都是“淺”閱讀。這種讀,沒有深入人物的靈魂,沒有切入作品的內核。讀懂小說需要沉浸式閱讀,讀者應由外到內逐漸浸潤作品的內涵,與作品融為一體。作品的魅力在于自身的品質與張力;而讀者獲取了什么,獲取了多少則取決于自身品味的程度。品的程度越深,代入感就越強,讀者就越接近作品的內涵。因此,在小說教學中應提倡沉浸式閱讀,讓學生自覺地走進小說所構建的文學世界,喚醒學生的審美體驗,進而獲得美的熏陶和享受。
三、通過分角色誦讀使學生進入小說角色
沉浸式閱讀是學生的靈魂與作品的交流,但由于作品角色的復雜性,學生理解作品的立場角度也會有所不同。分角色誦讀可以使學生專注于某一角色,厘清相關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語氣、語勢、語態(tài),更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心理、情感,最大限度地解構重現(xiàn)小說的場景。在解構和重建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通過閱讀感悟,努力使自己和角色接近,準確地再現(xiàn)“自己內心的角色”。這種對角色的真實體驗更容易喚醒學生對美的崇敬和向往,也更加接近藝術的真諦和美的真義。小說中往往有多個角色,學生應嘗試代入每個不同的角色,以便理解不同人物的立場觀點,性格的形成與特質,把握小說情節(jié)沖突的動因,理解人物行為抉擇的內在邏輯,重建小說文本的架構,這是讀懂小說的重要途徑。重視讀,特別是重視分角色誦讀、變換角色誦讀,在小說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表演課本劇,在重建故事中走進角色
課本劇是學生解構小說、重建故事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具有閱讀和創(chuàng)造的雙重屬性。劇本是小說文本的重建。首先,課本劇是建立在對小說充分解讀的基礎之上,對小說環(huán)境的認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情節(jié)的安排以及語言藝術、思想主旨等都要熟記,這是把小說改寫成劇本的前提,是人物由“本我”到“新我”的橋梁。而這一閱讀和改寫的語文實踐,反過來又加深了學生對小說文本的理解。這是一個相互推動的過程。其次,表演能夠更直接地進入角色。對于表演者來說,不僅要細致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動作、情態(tài)、心理等,還要對環(huán)境、情節(jié)理解到位。只有理解到位,才能準確地“演”,而由“演”到“演好”的過程,更是對情節(jié)、人物、主旨等深入了解的過程。最后,由“讀”到“演”本質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這已不是一種機械、簡單的角色代入,而是一次以角色代入為形式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人物已不是作者筆下的人物,而是學生“自己內心的角色”。這時的小說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自由地探索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
教無定法,小說閱讀教學同樣如此。學生要真正讀懂小說,教師一定要舍得放手,讓學生進入文本,通過角色代入實現(xiàn)與文本、與角色的互動,在閱讀的實踐中“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才能提高閱讀鑒賞小說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運用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方式應對問題情境,”“綜合運用直覺的、頓悟的、靈感的、形象的、邏輯的方法……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各種問題?!?/p>
作者簡介:吳海燕(1980— ),女,江蘇省南通海安市實驗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