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鐘燕青
師:魯迅的文章語言比較深刻,不易理解,所以同學們感到害怕。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迎難而上,“披文入境,探幽發(fā)微”,品讀《祝福》語言的“無理而妙”。
任務一:思考祥林嫂名字反復出現(xiàn)的反常合規(guī)
學生齊讀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的片段:“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么陪襯拖帶都沒有?!?/p>
師: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的行文簡潔,力避嘮叨。同學們,《祝?!返呐魅斯惺裁疵??
生:祥林嫂。
師:她姓衛(wèi),但為什么稱她為“祥林嫂”?她的第一任丈夫叫——
生:祥林。所以人們稱她為祥林嫂。
師: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女子的地位是低賤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以丈夫的名字來稱呼她。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其他的段落里面又反復提起,你能找到嗎?
生:第77 段。
師:魯迅說“力避嘮叨”,但第77 段卻違背了他的行文準則,這是反常的。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品讀體會反常之處的深意。請大家思考后進行討論。
生:“祥林嫂”是大家對她身份的認定,無論她在哪里都覺得她是祥林嫂。
師:這是對她一種身份的認定。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鎮(zhèn)是她二嫁的丈夫賀老六死之后。大家還叫她“祥林嫂”,但態(tài)度卻不一樣了,為什么呢?
生:因為她第二次來到魯鎮(zhèn)時已經(jīng)再嫁,而且第二任丈夫也死了,大家對她的態(tài)度不一樣了,雖然叫的都是祥林嫂,但是里面蘊含的意味已經(jīng)不一樣了。
師:這其實是比較反常的。賀老六死后,祥林嫂再到魯鎮(zhèn)來。她可能被叫“老六嫂”,或者“祥林、老六嫂”。人們?yōu)槭裁床话凑者@樣的邏輯叫她呢?
生:可能大家都叫習慣了。
師:你覺得這是一種語言習慣。語言習慣折射思維習慣。同學們推測一下這種思維習慣是什么,是他們的一種什么樣的觀念。
生:一開始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死了后出來做工,大家沒有對她反感。但她再嫁之后又回到魯鎮(zhèn),鎮(zhèn)上的人對她持鄙夷的態(tài)度。在當時大家覺得再嫁傷風敗俗。所以繼續(xù)叫她“祥林嫂”是對她再嫁的一種否定。
師:剛才同學說的“傷風敗俗”“烈女不嫁二夫”“一個女子要從一而終”,這是人們仍然叫她“祥林嫂”的原因??傻谌幱终f了,“鎮(zhèn)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祥林嫂沒站起來分辨”。從這里大家看出來有什么反常之處嗎?魯四老爺家算上等階級,鎮(zhèn)上的人應該是平民階層。大家都這么叫,也就意味著這里有非常無理反常之處,但是又合乎當時的思維習慣。這種反常隱含著魯鎮(zhèn)所有人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觀念。人們對她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這個笑容的后面其實是對祥林嫂的一種——
生:再嫁的鄙夷。
師:對,但她全然不理會,只是瞪著眼睛和大家講她日夜不忘的故事。什么故事?
師生:阿毛的故事。
師:同學們在書中快速瀏覽,找到課文中關于祥林嫂講阿毛的故事的部分。
生:共有三處,第68 段、78 段和89 段。
師:我們來賞析一下這幾段,一起來讀一下李樂曾經(jīng)對魯迅的語言藝術的描述——“精奇,無一字陳腔濫調”。
師:阿毛的故事繁復出現(xiàn),那么這種繁復之外的話,又有細節(jié)的不同,第一處是跟魯四老爺講,第二處是跟正常的人們講,繁復之處具有細微的差別,我們來看看有哪些情感差別。
任務二:品讀兩次講阿毛故事的繁復微異
師:同學們自由誦讀,分小組討論繁復又細微差別之處的深意。
生:第一次是對魯四老爺說的,感情較為平淡,因為魯四老爺相對她地位更高。也許她覺得魯四老爺不能體會到她的感受。第二次是跟鎮(zhèn)上的人說,這個時候她就說“阿毛”,引號有強調作用。
師:那你還原那種情境,叫一下試試看。
生:我叫“阿毛”,沒有應。
師:說得真好,更有感情,更有情境性,是為了引起鎮(zhèn)上的人們的共鳴。剛才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到位,她說為了引起共鳴人們就會同情她,之前不是對她冷冷的嗎?如果對她同情,是不是就會改變她們的態(tài)度?第二句哪位同學來說?
生:她前面說“他果然躺在草窠里”,和她后面“果然他躺在草窠里”,側重點不一樣,“果然躺在草窠里”是應了“大家都說糟了,怕是遭了狼了”。但后面的側重點是強調一個母親對于孩子被狼吃了所遭遇的痛苦,強調的感情不一樣。
師:把“果然”放到了前面,可以看出是對前面那種心里的不吉利猜想的證實。
生1:祥林嫂這樣表述,表達出她很難過悲痛的心情。
生2:她接著嗚咽,是壓抑的痛苦。
師:所以繁復細微的差別其實感情也有不一樣的。請一個同學來將整個阿毛的故事來演讀一下,同學們體悟一下祥林嫂的這種喪子之痛。
學生演繹阿毛的故事。
師:一個如此可憐的女人,講述的故事是如此悲傷,她反反復復地講其實是為了贏得人們的共情心、同情心??婶旀?zhèn)的人聽到這段故事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一起找一找。
生1:鄙薄。
生2:同情。
生3:眼淚是同情,但是這個“陪”字用得特別好。祥林嫂流眼淚,很悲傷,而女人們也覺得可憐,覺得這個時候應該要有眼淚出來。她們的態(tài)度是非常冷漠的。
師:魯迅的驚奇之處還在于他筆下有男人,有女人們,還有老女人,這個分類是非常驚奇的。老女人有什么特殊?
生1:老女人的年齡比較大,一般不出門,無聊地待在家里。又或許老女人平常在家沒事,她們沒有消遣,所以特意來祥林嫂這聽故事消遣。
生2:但她們這次也特意尋來了,聽完故事之后,她們嘆息一番,滿足地去了。
師:而且她們的眼淚要一齊流下來,然后嘆息一番,滿足地評論。這便是魯迅的文字驚奇之處,多了“老女人”就多了一份人們對祥林嫂悲傷故事的消遣。
生1:祥林嫂反復講這個悲傷的故事是為了博得更多的同情。人們對這個悲傷的故事已經(jīng)變得厭煩了,后面一聽到就打斷她,剝奪了她博取同情的資格和權利。
生2: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切入點講,可是孩子們看見她的眼光就很吃驚,然后趕緊催她走。這個時候祥林嫂已經(jīng)有點感覺被排斥,漸漸精神失常。大家都知道她的脾氣,于是更進一步似笑非笑地問她、嘲笑她,揭她傷疤。如此悲慘的女人,如此悲慘的故事,換來的是什么?
生3:人們的消遣、厭煩、嘲笑。
師:所以同學們這種繁復又微異的寫法,其實透露了大家對祥林嫂的情感。他們關注不是祥林嫂這個人,而是這個故事的娛樂價值。祥林嫂表達難以釋懷的喪子之痛,而魯鎮(zhèn)的人們從消遣到剝奪,再到嘲諷,我們看到魯迅對祥林嫂是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
生:同情。
師:魯迅對魯鎮(zhèn)的人們、那些老女人們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生:批判他們的冷漠。
師:祥林嫂跟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但她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棵救命稻草——“我”。祥林嫂在河邊遇到了“我”,問“我”世界上有沒有魂靈。如果祥林嫂現(xiàn)在在你的面前對你進行這樣的提問,你會如何回答她?請同學們思考并寫一寫。
任務三:情境補白明主旨
師:請同學說一說。
兩位學生分角色分享自己補寫的“我”和祥林嫂的對話。
女生:你回來了?
男生:我回來了。
女生: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就是一個人死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男生:我認為是沒有的。
女生:那么……
師:那么就問不下去了。祥林嫂本來想尋求“我”的一點幫助,但“我”很冷酷,直接把希望給扼殺了。還有哪位同學愿意來角色扮演一下?好,請這位同學和我一起扮演。
師:你回來啦?
生:是的,我回來了。
師: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就是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生:也許有吧。
師:我一個從婆家出走,做工養(yǎng)活自己的人是有靈魂的。那么也就有地獄了。
生:有靈魂的人不會下地獄。
師:那我死掉的一家人能見面嗎?
生:我想人死后會見到自己想見的人。
師:我好感動,謝謝你給了我希望。
師:好,請坐。同學們,文中的“我”是怎么回答他的?
男生女生分角色演繹。
師:文章中的“我”回答主要是圍繞哪個詞展開?生:“說不清”。
師:他前面回答的是“也許有罷”,為什么他這樣回答?“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這樣一種含混的回答體現(xiàn)了“我”對祥林嫂怎樣的感情?
生:同情。
師:這里為什么又說“說不清”?
生1:他前面已經(jīng)很努力地在跟祥林嫂解釋了,但是發(fā)現(xiàn)怎么努力解釋都解釋不清楚,所以只能說他“說不清”。
生2:我覺得更多的應該是害怕自己的話給她帶來誤導,害怕自己的話要承擔責任,他說不清是在為自己推卸責任。
師:我們齊讀“‘說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這一段。討論幾處“說不清”的不同內涵。
生:“說不清”在文章中有六處,這么多的說不清,前面含混是可憐、同情的“說不清”,后面是推卸責任的“說不清”,再到后面全體人都這樣,屬于社會現(xiàn)狀的“說不清”。
師:從這里可以看出來,這個“說不清”的觀念,不僅“我”身上有,還有所有的魯鎮(zhèn)的人們身上都有,也就是說成了一種社會常態(tài)。
生:這是一種推卸責任、明哲保身的社會現(xiàn)狀。
師:所以很隱晦難懂的“說不清”,魯迅一一列舉出來,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是靈魂解剖高手,解剖世態(tài)萬狀,也解剖自己。我們每一個人在讀魯迅經(jīng)典的時候,其實也在給自己的靈魂做一次體檢。老師用一首原創(chuàng)小詩總結本課——“違情背理合常規(guī),敘繁寫復顯精微。洞察隱晦模糊語,燭照無理須神會”。這就是魯迅特有的語言特色。我們今天從“反常合規(guī),繁復微異、隱晦而明”幾個角度來體會《祝?!氛Z言的無理而妙,體會到魯迅經(jīng)典作品的魅力。這節(jié)課就講到這里。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