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21JGA237);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項目編號:2021KY0403)。
作者簡介:張靜(1990—),博士,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
通訊作者:吳菊花(1985—),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與研究。]?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xercise Physiology Cours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ZHANG Jing, etal.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100, Guangxi, China)
摘要:運動生理學是體育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之一,也是考研考博的核心課程之一。運動生理學課程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對于基礎較薄弱的體育生而言是一種挑戰(zhàn)。文章對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改革現(xiàn)狀進行綜述,通過對體育類專業(yè)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為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體育類;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運動生理學屬體育科學的基礎學科,是體育類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之一,對于學生的繼續(xù)學習和實踐起著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無論在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高校均開設運動生理學課程,它也是考研考博的核心課程之一。該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研究對象多為健康的從事與體育運動相關的群體,關注“運動中的人”的機理機能。對于體育專業(yè)學生而言,運動生理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運動生理學是一門體育、醫(yī)學和生理學交叉融合的較年輕的學科。對于多數(shù)知識基礎較弱的體育專業(yè)學生而言,學習運動生理學有一定困難。因此,許多一線教師希望通過教學方法、教學途徑等方面改革的探索,改善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目前,我國人才培養(yǎng)模式面臨從“學術型”向“應用型”轉型的趨勢,如何使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更加適用于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工作,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運動生理學課程改革的重點。
1運動生理學課程改革的背景
1.1 人才培養(yǎng)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
2015年10月,由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指出,推動高校把辦學思路轉到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為了響應教育部的號召以及社會人才的需求,改革勢在必行。運動生理學作為體育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之一,本身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更應該做出相應的改革,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方向的需要。運動生理學課程改革要考慮體育類不同專業(yè)的特點,強調(diào)“學術型”向“應用型”的轉變。
近年來,人們對于科學訓練及科學健身的需求越來越高漲,一是奧運會上的“為國爭光”激勵著學生運動員,他們希望通過科學合理的運動訓練提高成績,突破自我;二是國民體質(zhì)監(jiān)測結果顯示,學生由于缺乏運動導致身體健康水平呈下降趨勢,這為運動生理學課程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運動生理學課程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
1.2 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學及學時之間的矛盾
高校在運動生理學教學中,長期存在兩對主要矛盾,一是“內(nèi)容多與學時少”之間的矛盾,二是“內(nèi)容深奧抽象與學生基礎薄弱”之間的矛盾。隨著近年來高等學校的擴招,使這兩對矛盾更加凸顯。此外,體育生的文化課基礎薄弱,導致學生的學與運動生理學課程內(nèi)容之間的矛盾加劇,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導致產(chǎn)生厭學、棄學等不良情緒。因此,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需要緊跟時代的潮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zhì)量。
1.3 教學方法與體育生基礎薄弱之間的矛盾
運動生理學課程涵蓋了生理學、醫(yī)學和體育等的相關內(nèi)容,需要一定的理化知識作為支撐,這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體育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目前,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單一枯燥,主要形式還是依靠語言輸出,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1]。新時代學生成長于信息化發(fā)達、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21世紀,他們更加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缺乏持久性和專注性。很多學生在學習運動生理學課程時紛紛表示“聽不懂”“學不會”“用不上”等。因此,如何改革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使之適應于體育類學生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也是一線教師一直探索的方向。
2體育類專業(yè)運動生理學課程改革的現(xiàn)狀
2.1 新理念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下,運動生理學的課程教學改革從體育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就業(yè)市場需求出發(fā),以“結果為本”,強調(diào)學生通過運動生理學的課程學習“將來能夠做什么”。以結果為導向,反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和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
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下,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突出強調(diào)在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和學生專題講座,教師主要負責引導,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背景資料,增強學生的參與度,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以及自己的專項技術相結合,提高運動生理學的學習質(zhì)量以及應用。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利用智能手機將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以視頻的形式“活起來”。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可多次觀看重點或者難懂的知識點,啟發(fā)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教學單元,提高運動生理學的教與學的質(zhì)量。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前將問題分解分享給各組學生,課堂上由學生講解運動生理學的知識點。翻轉課堂重視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但是也存在學生對于知識點理解不到位、就事論事的現(xiàn)象。
項目驅(qū)動教學法下,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以運動性疲勞這一章節(jié)作為項目主題,將學生分成不同的項目組,并分別給出不同的項目驅(qū)動問題,最后學生以恰當?shù)姆绞竭M行成果展示。各小組展示完后再進行互相評價,而教師評價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項目驅(qū)動教學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以項目驅(qū)動為導向,學生的目標更加明確,對于知識點的解讀更具針對性,更有利于吃透運動生理學中難懂的知識點。
思政教育理念下,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從運動生理學的知識點中挖掘思政元素,通過精神世界的陶冶和熏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讓學生愛上運動生理學。如在“運動與免疫”部分,課程教學結合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教師講授時要重視生命健康,鼓勵學生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在“運動技能的形成”部分,課程教學結合奧運冠軍的經(jīng)典事跡,啟發(fā)學生成功在于“拼搏”,勇攀高峰、不畏艱辛等。
在基于WSR系統(tǒng)方法論的課程教學中,物理(W)層面是教育評價的基礎,事理(S)層面是教師課上運用的方法及手段,人理(R)層面是教學的保障?;赪SR系統(tǒng)方法論在運動生理學課程中的應用,使教師的授課內(nèi)容更加偏向“應用型”,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改變學生得過且過的心態(tài),在考查課上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還增加了課程內(nèi)容的實踐性。
以上不同教學理念在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均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各個教學理念的應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教學改革一直在進行,揚長避短,取長補短。一線教師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法,找到適合自身和學生的教學方法。
2.2 新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虛擬仿真技術在運動生理學的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應用于實驗課的教學中。與傳統(tǒng)的實驗課教學相比,虛擬仿真技術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首先是節(jié)省了實驗成本,如一些實驗需要兔子、蟾蜍等活體動物進行實驗。由于體育類學生的基礎較薄弱,實驗的失敗率往往很高,而采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學生隨時隨地可以通過網(wǎng)絡平臺進行模擬操作和學習,降低了操作失誤的成本;在出現(xiàn)錯誤時系統(tǒng)會進行提醒,并顯示實驗原理,這能不斷強化學生的認識。另外,部分實驗還涉及人體實驗,如采血或進行長時間的運動,有的學生不愿意做實驗對象,即使有學生愿意,這也牽涉到倫理學的問題,難以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而虛擬仿真技術通過模擬的方式,讓學生看到、學到相關的知識點,啟發(fā)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探求運動生理學的奧秘。學生可以自行設計實驗,探究運動強度與血壓、心率的關系,以及不同運動方式在同種運動強度下對血壓及心率的影響等。
思維導圖教學資源在運動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借助思維導圖構建運動生理學的知識點,將其分為三大部分:人體運動的基礎、人體運動的能力、人體運動的影響因素。教師教會學生應用思維導圖直觀、簡明地概括與呈現(xiàn)運動生理學的知識點,將知識點以腦圖的形式刻畫在頭腦中,這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教師應用思維導圖教學,邏輯性更強,將運動生理學的知識點連貫起來,學生更易接受。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在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比如,雨課堂在運動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實現(xiàn)了教與學之間的有效溝通,教師在平臺上發(fā)布學習內(nèi)容并進行講解,學生可以隨時對不懂的地方進行反饋,教師及時進行解答。此外,雨課堂還可以監(jiān)控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后鞏固以及學生的出勤率等。雨課堂的應用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習主體提供更多的互動交流,同時也有助于教師的教學以及課程管理等。再如對分課堂在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借助“對分易”APP將運動生理學的課堂教學分成兩部分,一半時間是教師的教授時間,另一半時間是學生的討論、消化吸收與總結的時間。對分課堂教學可以較好地解決學生“隱形逃課”“虛假學習”等現(xiàn)象。再如基于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和學習通APP在運動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SPOC將課程內(nèi)容進行分級,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分配不同的教學場景,學生可以實現(xiàn)隨時隨地多次反復的學習;學習通提供了完備的移動課堂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課堂簽到、搶答、選人、測驗、投票等課堂互動功能,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運用SPOC和學習通APP進行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將運動生理學的教學內(nèi)容重構為七大板塊,即“請證明你比我年輕”“你想成為健美先生嗎”“萬圣節(jié)狂歡”“全民有氧運動”“運動使我快樂:多巴胺的秘密”“我的健康我做主”“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調(diào)動學生學習運動生理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21世紀是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移動學習以其隨時隨地可以學習,重復性較強,在未來運動生理學的教學中大有可為。對學生而言,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實現(xiàn)移動學習,緊跟信息化時代的步伐,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關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師而言,要求教師不斷進行深造學習,將新技術恰當?shù)剡\用于運動生理學的課程教學,不斷更新教學技術以適應新時代的潮流。
3 體育類專業(yè)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3.1 注重因材施教在體育類專業(yè)運動生理學課程中的應用
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要根據(jù)體育類不同專業(yè)的特點進行有重點的選擇。對于運動生理學的基礎知識部分,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接受程度,盡可能將基礎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而運動生理學的應用部分,實踐性和實驗性較強,有些實驗的原理學生不易掌握。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有重點地進行講解。如體育教育專業(yè)要選擇兒童少年與運動部分,社會體育理論與指導專業(yè)要選擇女性和老人與運動、肥胖和體重控制與運動處方部分,運動訓練專業(yè)要選擇環(huán)境與運動部分,等等。
3.2 增加新理念、新技術在體育類專業(yè)運動生理學課程中的應用
信息化社會推動教學理念的更新。原來“一本教案走天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教師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更新自己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教師要將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成果導向教育理論、項目驅(qū)動教學法、思維導圖等應用于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中,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教會學生們?nèi)绾螌W。
如今,新技術已經(jīng)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以往粉筆和黑板的世界,為學生提供了更加直觀的教學方式。智能手機的普及對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挑戰(zhàn)在于,在課堂上出現(xiàn)“低頭族”“隱形逃課”“虛假學習”等現(xiàn)象,教師授課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此,很多高校在教室的前面設置“養(yǎng)機場”,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先交出手機,但這治標不治本,并且學生的反感情緒大。而機遇在于許多借助于網(wǎng)絡平臺的教學改革應運而生,如虛擬仿真技術、雨課堂、對分課堂等。新技術的出現(xiàn)吸引了新時代大學生的眼球,實現(xiàn)了手機不離手也可以學習的可能。
4 結語
作為體育類核心課程之一的運動生理學課程,無論是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甚至對于考研考博,都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因此,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要從學情出發(fā),運用新理念、新技術等將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的運動生理學真正做到“落地”,并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金海.體育類專業(yè)運動生理學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實施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15):107-109.
[2]呂志偉,龍紅.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導向的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運動精品,2021,40(10):1-2.
[3]王竹影.《運動生理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3):48-50.
[4]郅西豪.運動生理學在體育教學和訓練中的運用[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6(2): 174-175.
[5]付奕,于芳,邢培巖.成果導向視角下運動生理學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體育科技, 2020,41(6):150-151.
[6]焦永亮.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下運動生理學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風尚,2019(12):276.
[7]王玨.翻轉課堂在運動生理學運用中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1):112-113.
[8]藍永生,曹家如,田旭.運動生理學課程改革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8): 13-15.
[9]姚佳云.項目驅(qū)動式教學在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運動生理學》“運動性疲勞”章節(jié)中的應用[D].山東體育學院,2020.
[10]趙麗,劉澤亮,張國強,等.思政教育融入《運動生理學》的教學理念設計[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36(2): 98-101.
[11]王雪芹,李慶學.《運動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1,39(5):28-33.
[12]龔旭陽,馬國東.探討WSR在運動生理學教學評價中的應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12): 157-159.
[13]吳菊花,黃江濤.虛擬仿真技術在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體育科技,42(2): 90-91.
[14]賀剛.體育院校運動生理學思維導圖教學資源開發(fā)及應用[J].田徑,2021(6):16-18.
[15]張蕾,任林娜,童昕怡,等.基于雨課堂的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應用與探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1):1.
[16]趙麗,孫曉澤,張國強,等.雨課堂在《運動生理學》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運用研究[J].體育科技,2019,40(6):149-150.
[17]郭朋朋.基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運動生理學》的設計與實踐[D].云南師范大學,2020.
[18]陳長江,張鳳英.基于SPOC和學習通的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1):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