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通過對音樂的欣賞,能夠在情感和情緒上產(chǎn)生共鳴,深層次理解音樂表現(xiàn)形式與要素,感知音樂的不同風格與題材,由此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與鑒賞力,為學生帶來良好的音樂體驗,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教師要通過改革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模式,積極引入靈活的教學方式,構建趣味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融入體驗,有效提升小學生對音樂意識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強化音樂創(chuàng)造意識和表現(xiàn)能力,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小學音樂欣賞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聆聽能力、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采用生動、有趣的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根據(jù)我多年的教學探索,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在“激趣”中體驗音樂
相較于以實踐為主的音樂演唱課,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學生需要靜下心來感受教師準備的音樂內容,能夠自主發(fā)揮的空間相對較少,若在此階段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不足,則很難保證教學效率。因此,為了提高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成效,在課堂上教師應積極構建趣味性的音樂情境,以游戲、故事等方式幫助學生從抽象感受過渡到形象感受,在學生心里塑造出音樂中的“形象”,將以“聽”為主的音樂學習與其他方面的趣味性元素進行關聯(lián),方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從而保證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效提升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例如,在欣賞人教版一年級音樂下冊《玩具兵進行曲》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你們做過甜蜜而溫馨的夢嗎?在寧靜的夜晚,玩具兵的小主人睡著了,玩具兵們從玩具箱里偷偷地爬了出來,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昂首挺胸一步一步向前走……通過故事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這是一群什么樣的玩具兵?他們跑出來后想做什么呢?在活動中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主要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迅速投入玩具兵的角色,接著讓學生自己來模仿玩具兵走路的樣子來表現(xiàn)、體驗音樂。在該教學情境下,學生快速地代入玩具兵的角色中,既能理解玩具兵作為士兵列隊行進的威嚴感,又能感受到作為玩具趁小主人不注意跑出來的輕松、歡快,相較于向學生灌輸該音樂的審美價值,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法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音樂之美,在維持本次課程教學的參與度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認識到音樂在表達情緒方面的獨特魅力。當課程接近尾聲時,我也會以這樣的教學情境收尾:當天蒙蒙亮的時候,小主人快要醒了,原本還在嬉笑打鬧的玩具士兵們立刻慌張地逃回玩具箱里,小主人打開箱子一看,里面只有七扭八歪躺著的玩具士兵。這樣可進一步升華歌曲的藝術性,使學生能夠解決故事情境的脈絡,完成對歌曲的鑒賞。
又如,在欣賞《鴨子拌嘴》時,我則以擊鼓傳花的情境導入主題,讓學生分別用鼓、鑼、鈸進行敲打模仿演奏來認識打擊樂器,使學生在正式鑒賞音樂前,以自己的方式對其中可能出現(xiàn)的樂器進行認知。小學生尚未對各類樂器建立足夠的認知,因此若直接欣賞音樂,則學生可能對樂曲的理解會缺乏足夠的認識,即不知道各種旋律是由什么樂器發(fā)出的,導致欣賞教學的效果難以維持。當學生預先對各類樂器進行認知后,聽到“小鴨集合走路”音樂時,我會首先引導學生隨音樂做鴨子走路的各種動作,接著讓學生演奏小鈸模仿“鴨子吵架”的情境,從而陶冶了學生的音樂情趣,并將其對音樂的理解構建在具體的動作和樂器上,實現(xiàn)音樂欣賞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二、在“聆聽”中表現(xiàn)音樂
藝術課程標準中指出,聆聽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良好的鑒賞力對豐富學生藝術情感和音樂體驗具有重要意義。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一切活動都要依賴聆聽來開展。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聆聽習慣不僅有助于提升其音樂素養(yǎng),也是表現(xiàn)音樂、感受和理解音樂內涵的重要手段,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聆聽,在聽中感受樂曲的美,從而提升學生的美感。在實際開展教學前,教師需要首先確定:應當讓學生聽什么,應該怎么聽。若要求學生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直接聆聽音樂內容,則大部分學生較易因此陷入迷茫,為此教師需要在學生聆聽前,引導其確定自己聆聽的目標,并帶著目的完成后續(xù)的聆聽學習。其次,教師要關注如何開展聆聽教學,根據(jù)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情況安排聆聽方式,確定應當安排學生聆聽片段或是聆聽完整的歌曲,在完成聆聽后是需要安排模仿演奏還是小組討論,均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音樂上冊《野蜂飛舞》的教學中,我首先安排學生不帶有目的地完成初次聆聽,大體實現(xiàn)對第一樂段整體架構的認知后,我設計這樣的問題:(1)你覺得這首樂曲想表達了什么情緒?(2)野蜂是一直在飛,還是飛一飛,停一停?隨后安排學生帶著問題再次完成對《野蜂飛舞》第一樂段的聆聽。此時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已能深刻地明白歌曲名所帶有的含義,在腦海中構建野蜂持續(xù)高速飛行的畫面,此時我會鼓勵學生使用動作進行情感表達,使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通過手部運動來完成對音樂節(jié)奏的感知,從而強化本次課程鍛煉學生音樂節(jié)奏感的目的。在完成第二次聆聽欣賞后,我會引導學生使用動作、語言等形式,表達其認為本首樂曲期望表達出的情緒,以及在聆聽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情緒,當學生提供諸如熱烈、緊張的答案后,我不會給予明確的答復,而是安排第三次聆聽任務,要求學生在聆聽完整樂曲的過程中,驗證自己所給出的答案。在該模式下,學生每次聆聽的價值均能得到最大化的發(fā)揮,避免出現(xiàn)無效聆聽的問題,同時學生亦能緊跟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不會在聆聽的過程中轉移注意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有關審美感知、藝術理解等方面內容均是在引導下自主得出的,教師在過程中僅起到輔助作用,學生所形成的認知多出自內心深處,因此學習效果也相對較高。
同時,聆聽也是欣賞教學和演奏教學的重要銜接部分。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音樂下冊《宜蘭童謠》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完整聆聽,邊聽邊思考:丟丟銅的旋律出現(xiàn)了幾次?整首樂曲的速度是怎樣的?樂曲的情緒與歌曲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然后分段欣賞聽一聽丟丟銅旋律出現(xiàn)時,分別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在多次聆聽中,學生對樂曲有了深入的感知和體會,隨后教師可以將這種感知和體會以具體的形式進行轉換,讓學生模仿雙簧管、長笛樂器的動作,通過學唱課堂的主題,模仿樂器演奏使學生真正融入樂曲意境中。在該模式下,學生能夠對管弦樂童謠的理解更扎實,將對音樂的理解與實際樂器相掛鉤,在未來接觸到類似的音樂時,能夠較準確地判斷出發(fā)出聲音的樂器,以及在接觸到類似的樂器前,能夠大致確認該樂器可能發(fā)出什么聲音。學生利用音樂欣賞課中所積累的重要基礎,可最大化地利用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音樂核心素養(yǎng)。
三、在多元融合中創(chuàng)造音樂
(一)畫一畫
音樂是情緒的藝術,是想象的藝術,是自由的藝術,在音樂欣賞課中,讓學生在聽音樂時,對音樂中的旋律展開豐富的想象力。由于藝術本身所具備的共通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其他藝術形式將從音樂旋律中所生成的想象力表達出來,從而強化學生對藝術的多模態(tài)認知,構建綜合化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以多元化的方式強化對音樂內容的理解。為此我選擇在教學中采用邊聽邊畫的方式讓學生感知音樂、理解音樂、體驗音樂,使學生能夠將對音樂的感觸,即腦海中形成的影像,以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并通過對繪畫內容的分析與再利用,使其能再次轉換回音樂的形式,通過多元融合突破教學內容中可能存在的難點。
例如,安排學生欣賞人教版二年級音樂下冊《調皮的小鬧鐘》A段時,我會首先在黑板上畫出簡單的鬧鐘,并安排學生在紙上完成鬧鐘的繪畫,在此階段我繪制的鬧鐘是靜態(tài)的,不會給學生帶來偏吵鬧的感覺。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我會逐步對黑板上的鬧鐘進行修改,如添加若干線條,使其變?yōu)槌臭[的形象,并鼓勵學生對自己繪制的鬧鐘形象進行更改。在播放音樂后,我會安排學生討論鬧鐘在音樂前后的變化情況,使學生通過觀察繪畫的內容,深化對音樂欣賞教學中歡快、吵鬧節(jié)奏的認知。
又如,在欣賞人教版一年級下冊《野蜂飛舞》第二樂段時,我會隨著節(jié)奏,在黑板上畫野蜂飛舞的行進路線,隨后關閉音樂引導學生通過黑板上的旋律線,在腦海中回顧音樂部分的內容,在第二次的音樂播放中,我會安排學生聽音樂畫旋律線,感受野蜂抖動翅膀的旋律走向,體會音樂描繪的野蜂形象。
再如,在欣賞人教版一年級音樂上冊《引子與獅王進行曲》的過程中,在完整聆聽之前我會讓學生預先思考幾個問題:你想用什么顏色和線條來表示對音樂形象的感受?有的學生說:“聽到這個音樂讓我感覺有壞人來了,有點害怕,所以我選擇黑色?!庇械膶W生說:“因為中間的音樂聽起來很有力量、很雄壯,能感受到獅王威猛的吼聲和威風凜凜的步伐……所以我用紅色來表示?!蔽易寣W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畫簡單的圖形來感受和體會音樂。然后讓學生討論用什么圖形表示萬獸之王威風凜凜的步伐和獅子的吼叫聲?通過討論,學生認為獅子走路的樣子可以用畫腳印來表示,獅子威猛的叫聲可以用畫曲線來表示。接著讓學生聽音樂發(fā)揮想象,根據(jù)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程度,用畫的形式表現(xiàn)獅子走路和獅子威猛的叫聲,從而提升學生對樂曲欣賞的感受力、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
(二)動一動
小學生好動,在以往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常出現(xiàn)教師安排學生坐好進行音樂聆聽學習,但學生表現(xiàn)出坐立不安,難以集中注意力的情況,其本質為“動”是小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理解和感受最直接的一種形式。為此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這一特性,通過安排多種感官體驗,鼓勵學生在參與實踐中,通過不同的動作來表現(xiàn)對樂曲的理解,提高學生感知和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教師應當將體態(tài)律動同小學音樂欣賞有機結合起來,利用體態(tài)律動激發(fā)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提升學生內心聆聽的感知力,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與音樂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欣賞《調皮的小鬧鐘》的過程中,我會讓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用形象的體態(tài)語言將調皮的小鬧鐘、叫醒小主人起床的音樂形象表現(xiàn)出來,學生很快被帶動、被感染,情不自禁地參與其中、樂于其中、學于其中,以保證全部學生均能全身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利用動作表達自己對音樂的認知。
又如,在欣賞人教版二年級音樂下冊《口哨與小狗》時,當聽到有口哨聲的音樂的時候,我會讓學生模仿一下吹口哨的樣子,噘著嘴往外吹氣;如果聽到?jīng)]有口哨聲的音樂的時候,我讓學生模仿小主人走路的樣子。學生能隨音樂用體態(tài)語言的形式參與表現(xiàn)樂曲的不同樂段,從而提高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力、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
再如,在欣賞課《跳圓圈舞的小貓》中,我讓學生隨音樂模仿小貓叫和體態(tài)律動來表現(xiàn)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通過體態(tài)律動熟悉音樂、感受音樂意境。綜合考慮,將動作融入小學音樂的欣賞教學中是必要的,可將原本對教學不利的小學生好動的特點轉變?yōu)橛欣谝魳防斫獾膬?yōu)勢,更好地實現(xiàn)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完成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總之,小學音樂鑒賞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tǒng)教學形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造全新的音樂體驗,并給予學生更高的學習自主性,鼓勵其積極參與到音樂感知、體驗、理解、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等音樂活動中,在實踐中讓學生收獲美的感受和音樂素養(yǎng)的能力,最后達到內化學生心靈、豐富學生情感、塑造學生人格的目的,實現(xiàn)新課標對小學音樂的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吳少華.圖形譜在小學識譜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音樂教育,2007(10):24-26.
[2]陳小雪.用體態(tài)律動打造小學音樂互動課堂[J].北方音樂,2020(17):183-184.
[3]黃開燕.小學音樂欣賞課初探[J].云南教育,2002(Z1):29.
[4]嵇月琴.新課標背景下如何實施小學音樂欣賞教學[J].小學生,2023(5):109-111.
(作者單位:南平市建陽區(qū)橋南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