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殘疾兒童是特殊的弱勢群體,這部分兒童無論是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存在嚴重障礙。為此,教師要主動送教上門,發(fā)揮奉獻精神。在送教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關注特殊兒童的身心狀態(tài)、興趣愛好以及整個家庭環(huán)境與教育氛圍,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循序漸進地提升特殊兒童的知識與技能。
一、對送教上門對象進行評估成為開展教學的前奏
實施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必須具有科學的參考,即全面掌握殘疾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狀況,這成為送教上門工作開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為了切實做到針對性施教,教師要科學地評估殘疾兒童。一是收集資料。通過運用資料法,全面了解送教上門對象,具體包括醫(yī)院開出的診斷結(jié)果以及一系列所接受過的檢查、檔案等資料。二是采取觀察方法、身心測量方法、問卷調(diào)查法以及訪談法等,全面評估殘疾兒童的適應性、學習能力所達到的一定程度以及生活能力等。教師在評估上門對象時,要立足殘疾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采取針對性的評價手段,對所獲取的、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以及分析。三是量身定制教學計劃,教師要選擇與殘疾兒童認知相符的內(nèi)容,遵循逐步滲透的原則,讓殘疾兒童從中積累知識,提升技能,滿足其精神所需,豐富其認知與心靈,盡最大可能用知識彌補身體的“殘缺”,發(fā)揮育人功能。
二、特殊教育重度殘疾兒童送教上門課堂教學的策略
當前,“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已經(jīng)在深入進行。特殊兒童的教育同樣也需要遵循這一理念,尤其是重度殘疾兒童。引導重度殘疾兒童全面深入地學習知識已成為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通過開展送教上門活動,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充分解決重度殘疾兒童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重度殘疾兒童的素養(yǎng)。因此,教師可通過采取心理疏導的方法或者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游戲教學,以及家校合作、良好溝通、協(xié)同教育等方式,切實提升送教上門的教學效果。
(一)開展關愛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狀態(tài)
重度殘疾兒童身心都存在嚴重的缺陷,對知識的學習缺乏信心,這一現(xiàn)象已成為這部分群體的普遍問題。教師如果在教學中不夠主動、愛心不足以及缺乏思考,就會使這部分學生產(chǎn)生疏離感。因此,教師在開展重度殘疾兒童教學時,要摸準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以關愛的方式給予他們細膩的呵護以及足夠的耐心,一點一點面對面、手把手地加以指導,無形中讓這部分兒童切實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愛與尊重,從而使其樂于配合老師去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同時,在教師的鼓勵下能不斷改變重度殘疾兒童消極、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其充滿向上生長、積極樂觀的正能量。
在開展送教上門活動時,教師要觀察殘疾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周邊條件,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首先要營造溢滿愛的教學氛圍,教師要應用教學工具,切實為重度殘疾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充滿愛的教育環(huán)境,使學生浸潤其中更深刻地體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同時喚醒學生的學習情感。尤其是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以生活為導向,讓殘疾兒童對自己與社會進行深層次的了解。其次要為重度殘疾兒童提供富有生活化的教學,基于這一特殊群體的教學需求,教師應對其心理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掌握,提供與之能力相匹配、相適應的勞動實踐場所。在充滿溫馨與愛的教育環(huán)境中,師生之間能更好地進行交流與溝通,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在送教上門活動中,創(chuàng)設以生活實踐為主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生活化,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得到持續(xù)性的發(fā)展。
比如,為聾啞兒童開展送教上門活動中,在教學“爸爸、媽媽和我”一課時,教師可采取關愛的教學方式,在與聾啞兒童見面時要考慮其受語言障礙無法向教師問好。為此,教師可以用洋溢的笑容、關切的眼神以及和聾啞兒童親切的握手這些肢體語言來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教師用肢體語言輕松化解初次見面時聾啞兒童的緊張與自卑心理后,考慮到學生由于聽力及表達上的障礙,再以圖片指認的方式開展教學。首先,教師示范圖片中的“媽媽”,然后再指向聾啞兒童的媽媽,并讓媽媽與孩子親密相擁。如此,可讓聾啞兒童理解“媽媽”的文字含義。其次,教師借助手語與聾啞兒童交流,啟發(fā)他們講述與媽媽所經(jīng)歷的一些趣事,以此表達感恩之情,進一步理解“媽媽”的含義。而當聾啞學生用手語講述完后,教師要真誠地露出欣喜的表情,借助擁抱的方式或者為其豎起大拇指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稱贊,使其體會到來自教師的愛以及得到教師的認可與肯定,從而獲得喜悅感。這樣的教學過程能有效消除聾啞兒童在學習中的緊張與自卑心理,有助于聾啞兒童更順利地進入教學氛圍中,更好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
(二)開展情境化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在送教上門的活動中,教師要結(jié)合重度殘疾兒童的具體學習能力,對其進行全面的了解與分析,通過精研教學內(nèi)容以及特殊兒童的身體障礙,有針對性地采取與之思維能力相適應的教學方式以及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調(diào)動重度殘疾兒童的情感,使其更好地理解知識,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重度殘疾兒童對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特殊的情感,因此,教師應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生活化,從而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數(shù)學知識比較抽象,如果教師進行簡單講解,那么對殘疾兒童來說是難以理解的。而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能使其產(chǎn)生一定的求知欲,從而進行自我探索。
數(shù)學計算問題的教學中所依托的多是生活中購買東西的素材。教師可以根據(jù)兒童的喜好來創(chuàng)設與其生活經(jīng)驗相符的教學情境。比如,超市一顆糖果多少錢,小花打算買幾顆糖果,一共要花多少錢?這樣的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與引導,能充分激發(fā)兒童的計算欲望,進而讓兒童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學,并產(chǎn)生探究欲望。教師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兒童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jié)合起來,從而不斷提高兒童的知識認識水平。
(三)開展游戲化教學,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
重度殘疾兒童也喜歡游戲,教師可以引導這部分兒童積極參與游戲,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并使他們獲取各種知識。因此,教師在送教上門活動開展之前,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以及送教上門對象的具體狀況,設計兒童所需的、與教學內(nèi)容相符的游戲,從而通過應用形式多樣的游戲,逐漸培養(yǎng)兒童的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
比如,在開展“操場上”這一送教上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計作業(yè),并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一定的游戲,從而提高兒童的適應能力。教師要先考慮重度殘疾兒童肢體存在障礙的問題,之后與這一課的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設計并開展與之相適應的一些小幅度的運動游戲,教師可以先與學生討論操場上會開展哪些游戲,殘疾兒童可以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去猜想,可能是踢足球、打籃球或者打乒乓球等,之后教師可以與兒童在室內(nèi)開展簡單的游戲。教師可以拿出不同的運動器材,如乒乓球、足球或者籃球,并與學生展開交流?;@球、足球、乒乓球這些運動器材的共同點是什么?它們的不同點是什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室內(nèi)踢踢足球、拍拍籃球、打打乒乓球,開展小幅度動作的拋與接,在真實的觸摸以及參與游戲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籃球、足球、乒乓球,它們都是圓形的?;@球與足球的體積比較大,而乒乓球的體積小。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手壓一壓籃球、足球或乒乓球,看看它們的材質(zhì)有什么不同。當學生通過一番接觸之后,會探究到這一問題的謎底,籃球、足球大而略軟,乒乓球小而硬。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實通過開展游戲,提升了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確保了送教上門的學習效果。
(四)開展信息反饋教學,與家長合力解決問題
教師對重度殘疾兒童開展送教上門活動,其時間是有限的,在送教上門過程中,教師無法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了解。為此,家校之間應始終保持渠道暢通,教師在教學之后應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教師通過家長的反饋信息,了解特殊兒童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收獲,切實根據(jù)反饋信息調(diào)整并完善指導措施,從而在家校合力下,促進特殊兒童的成長。
例如,教師在送教上門活動中,為盲童教學《憫農(nóng)》一課后,教師與家長應積極溝通,深入交流。盲童在教師走后無法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學習更多的知識,且教師也不方便開展課后復習。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與家長在溝通交流時,詢問家長盲童課后復習的輔助情況究竟是怎樣的,有的家長反饋表示,自己能力有限,對盲文的使用與辨認存在一定困難,無法幫助自己的孩子。根據(jù)這一反饋信息,教師可為家長提供一些資料,從而提升家長對盲文的使用能力。
又如,雖然盲童視力存在障礙,但是其聽力卻極為敏銳。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師可引導家長反復朗誦詩歌,進一步讓盲童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不斷加深記憶。教師除了與家長溝通交流,還應積極與盲童電話交流談心,鼓勵盲童講述學習中存在的困惑或者問題,由此獲取一定的來自盲童的反饋信息。教師根據(jù)盲童反饋的信息對家長進行指導,幫助盲童更好地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可以說,家長是教師送教上門活動開展的強大助力,不僅能夠協(xié)助教師提升教學效果,還能幫助兒童提升學習效果。
(五)開展故事類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開展送教上門活動要充分考慮特殊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認知水平與能力,及時與特殊兒童進行相應的語言交流。這樣不僅能幫助特殊兒童消除緊張情緒以及因為學習所帶來的一定認知壓力,還能使學生擁有較好的認知狀態(tài),從而提升學習效果。教師不僅要注重與兒童溝通的方式與方法,更要了解重度殘疾兒童的興趣所需,通過故事類教學的開展,讓重度殘疾兒童對此不再陌生與害怕,從而借助故事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兒童最喜愛的是講故事、聽故事,這也是他們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開展送教上門教學活動中,要把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編成故事類的內(nèi)容進行教學,或者是通過師生一起講故事、兒童讀故事、聽故事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教師還可以讓一些抽象的語言生動、有趣起來,使其更具有說理性,這對特殊兒童的行為塑造與心理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總之,在為重度殘疾兒童開展送教上門教學中,教師要結(jié)合特殊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興趣需求以及思維水平、家庭環(huán)境等多個因素,深入地了解與考察。教師要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與特殊兒童所需的、適切的教學方法,并與家長攜手共進,圍繞重度殘疾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科學施策,發(fā)揮教育合力,從而不斷提升特殊兒童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毅寧.淺析“送教上門”在中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基于山東省濰坊市部分縣市區(qū)實地調(diào)研[J].大學,2022(1):153-156.
[2]張桂霞,劉兆軍,秦艷華.基于“適性發(fā)展”的送教上門實踐[J].人民教育,2022(Z1):111-112.
[3]李書球.農(nóng)村學校送教上門問題及對策:以湖南省化縣為例[J].新西部,2022(8):152-154.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中堡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