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存在形式單一、內(nèi)容陳舊等問題,學生在被動地“學”的過程中失去了對美術欣賞學習的興趣?!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精選中外美術作品,通過討論、探究、比較等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關注作品題材、分析作品形式、探究作品內(nèi)涵的興趣?!毙W美術欣賞教學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找到一條由淺入深的學習路徑?本文以《富春山居圖》欣賞課為例,通過探究“體驗式、情境式、問題式”的學習路徑,引領學生“感受作品之美、領悟作品之情、理解作品之和”,促進學生美術欣賞、評述能力的發(fā)展。
一、體驗式學習,感受作品之美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重視藝術體驗”的課程理念,指出藝術課程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藝術感知及情感體驗。“體驗式學習”通過設置一些美術體驗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能促進學生內(nèi)心感受的生發(fā),引領學生多方位感知藝術作品的魅力。
(一)動手體驗, 豐富審美感知
學生的審美感知來源于生活經(jīng)驗,是對自然界、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美的感受和認識能力。學生受成長和教育環(huán)境的制約,審美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師通過“幾分鐘體驗”活動,能喚醒學生的審美感知。
1.動手體驗,喚醒審美
正如杜威在“實踐經(jīng)驗論”中所說: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實踐、親身經(jīng)歷探究或問題解決的過程,才能發(fā)展概念視角,形成概念性理解。通過“幾分鐘體驗”,學生動起來,能突破欣賞教學難以言說的概念性理解。《富春山居圖》欣賞教學的第一版塊是“皴法體驗,感知柔美”,引導學生對富春山居圖的核心技法“披麻皴”進行體驗,增強學生的切身感受。教師首先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帶領學生“跟著音樂做手腕運動”,隨后用這樣的手腕運動引導學生在宣紙上進行3分鐘的皴法體驗,強化學生的手腕動作和心理感受,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情感鏈接與推斷,喚醒學生的審美感知,有助于學生對核心知識點的理解。
2.動手體驗,扭轉(zhuǎn)審美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一書中說:“來到課堂上,學生絕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已有的經(jīng)驗來的,教師要喚醒和改造學生的元認知使之自覺地進入教學。”[1] 在沒有體驗之前,學生對“披麻皴”的感覺是“有氣勢、雄壯、陡峭”,經(jīng)過3分鐘皴法體驗后,學生說出了“柔軟、柔和、柔美”等感受??梢?,動手體驗能使學生的片面認識變得全面,錯誤的認識得以糾正。因此,審美感知是基于學生的實踐體驗獲得的認識,是形成審美素養(yǎng)的基礎。
(二)遠觀近賞,豐富審美感受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在名作面前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作品,再相互交流,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不同角度的美,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欣賞觀點的產(chǎn)生和鮮活互動資源的生成。
1.實物呈現(xiàn),感受形式美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實物資源,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欣賞、沉浸式地體驗。筆者通過開展《富春山居圖》“探寶”活動,吸引學生從遠到近甚至零距離品讀長卷,領略長卷之美,拓寬學生的審美視界。比如,教師請學生上臺,再緩緩打開畫卷,當打開畫卷的一剎那,學生感到非常震撼。然后請學生談談遠觀之后的第一感受,學生說:“黃公望太了不起了,四年時間能畫出這樣的畫!”“這幅畫氣勢磅礴?!苯又寣W生找找曲線、談談曲線的聯(lián)想,學生說“這樣的曲線使我聯(lián)想到動人的樂章”“聯(lián)想到他坎坷的人生”,這是學生在欣賞實物后的真實感受。
2.走近欣賞,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美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一書中談到:“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器,就得有活動的機會,有親身經(jīng)歷知識發(fā)現(xiàn)、形成、發(fā)展的機會。”[1]教師組織學生走近長卷,讓欣賞活動變得富有吸引力,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讓學生產(chǎn)生個性化、具體化的欣賞感受。比如,讓學生近距離欣賞長卷之后,學生說“雖然是黑白兩色,但是近距離觀察之后能夠分辨出哪邊是遠處的風景,哪邊是近處的景色”“近距離觀察能看到許多細節(jié)”等。通過近賞,學生對長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情境式學習,領悟作品之情
每一幅作品都隱匿著畫家獨特的情感空間和精神世界,每個學生也有著不同的情感與個性喜好。教師要尊重這種個人情感的差異性,營造開放、自由的欣賞氛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情境式學習”,鏈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情感空間,促進學生欣賞、評述能力的提升。
(一)層層深入,感悟作品情感
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多層次的情境體驗活動,給學生更多感悟作品的機會,感悟畫家的情感空間和精神寄托。在學生討論、互動交流之后,教師再適當點撥,使個體與群體互動達成“情感共振”。
1.情感遷移,多元互動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課堂教學》一書中談到:“融入情感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盵2]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一段富春江的視頻,讓學生想象置身風光秀麗的地方:“如果你坐在這條小船上一邊欣賞美景一邊畫畫,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會畫些什么呢?”學生的回答極具個性,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元化思索。通過視頻欣賞和情感遷移,學生在民主、開放的交流氛圍中自由地表達內(nèi)心情感,創(chuàng)生出多元化的回答。
2.先猜后賞,揣摩心境
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nèi)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拋出開放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對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如:“黃公望用4年時間畫了這幅傳世名畫,畫家是怎樣一位高人呢?”學生各抒己見,再觀看《畫家黃公望》的視頻,學生對黃公望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其認知過程呈現(xiàn)螺旋上升的樣態(tài)。最后有學生說“黃公望是個超凡灑脫、心境淡泊的高人”,說明其已經(jīng)感受到了畫家的心境。
(二)關聯(lián)情境,品味作品意境
教師通過借助“關聯(lián)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還原古人欣賞長卷的方式”把作品放到當時的文化背景之中,將畫家的心境與畫作的意境進行關聯(lián),為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美術知識體系,使之產(chǎn)生情感共鳴。
1.聯(lián)系背景,建立框架
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構建一個美術史框架,把作品放到當時的文化背景之中,有助于學生理解畫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比如,給學生欣賞《元人筆墨》的視頻,了解黃公望所處的時代、元代畫作的特征以及畫家想表達的精神世界。通過視頻,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作品深層次的感受與畫家的精神世界:“畫家在畫中用清逸超凡的筆調(diào),勾勒了元代文人平淡天真、曠遠豁達的精神空間,給人一種非常放松的感覺?!?/p>
2.欣賞畫作,感悟意境
為學生創(chuàng)設身臨其境式的長卷品賞活動,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對畫家想表達的精神空間也能感同身受。比如,還原古人“細品長卷美”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請一名學生上臺,學著古人那樣品讀長卷。他說:“我感覺這樣欣賞好像看動畫片一樣,畫面會動,我看清了畫面許多精彩的細節(jié)?!苯處熞龑дf:“如果你是一位古人,邊上放著一杯茶,聽著古箏樂曲,你想象古人生活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學生說:“古人生活就是如此的放松,生活是如此的無憂無慮?!蓖ㄟ^還原古人的生活方式,學生品味到了平淡天真、悠然自得的意境。
三、問題式學習,理解作品之道
“問題式學習”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圍繞核心問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探討作品視覺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關系,表達對“天人合一”人文思想的理解。教師根據(jù)重難點設計問題群,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與討論,并發(fā)表獨特見解。
(一)任務驅(qū)動,探討作品異同
在美術欣賞中,教師運用任務驅(qū)動教學法設計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分小組、分版塊解讀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創(chuàng)作語言及表達內(nèi)涵,提升學生對經(jīng)典作品的欣賞評述能力。
1.比較探究,多元討論
教師可借助比較欣賞法加深學生對經(jīng)典作品的審美判斷與內(nèi)涵理解,通過比較感受作品的不同。教師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展開激烈討論。在本課中筆者以沈周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和原作進行比較,引導學生開展深入探討。筆者設計了“沈周臨摹的作品和《富春山居圖》有什么不同?”這個核心問題,將學生分為山石組、樹木組、水紋組、人物組,對《富春山居圖》的用筆特點及筆墨韻味展開深入討論。
2.匯報總結,交流異同
“會思考、能交流、善總結”是問題式學習的三個目標要求,而總結則能促進學生欣賞思維的提升,引領學生從無序走向有序,從而進行理性思考。教師通過開展“匯報會”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總結,學生在匯報、思維碰撞中能生發(fā)更多的觀點。如討論圖1與圖2的不同之處,山石組得到的結論是: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沈周的畫筆墨平淡、平實,變化較少,而黃公望的筆墨變化豐富,畫面靈動、鮮活;山石中的空白、渴筆,在沈周的臨作中基本上都被色彩填滿了,失去了平淡天真的韻味。再如,樹木組討論后得出: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黃公望畫樹干用筆變化豐富,樹木呈現(xiàn)不同的體態(tài)和質(zhì)感;沈周的臨作中變得平面化,用筆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減少。
(二)文化理解,領會作品內(nèi)涵
文化理解是對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藝術作品人文內(nèi)涵的感悟、領會、闡述能力。作品的形式與內(nèi)涵、視覺性與人文性是高度和諧、統(tǒng)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何引導學生透過作品的形式深入挖掘作品的內(nèi)涵,進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教師需要設計多維度的欣賞方式,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內(nèi)涵。
1.問題串聯(lián),探究內(nèi)涵
夏雪梅博士在《項目化學習設計》一書中談到:“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提供給學習者一個廣闊的多向度的探索空間”。[3] 教師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串,引導學生領會作品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而對文化內(nèi)涵的領會是比較高階的思維過程。畫作中七處畫了漁夫、樵夫、游人等人物,人物走向如圖所示,其中灰色表示游人,白色表示漁夫,黑色代表樵夫。
教師精心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請學生討論并推測:(1)畫作中的漁夫、樵夫、書生為什么畫得那么???(2)畫家為什么要這樣設計人物的走向呢?(3)為什么黃公望畫的是山居圖而不是富春江圖呢?
三個問題都指向?qū)糯幕睦斫?,是高階思維聯(lián)動下的發(fā)現(xiàn)與探討,是對問題的討論與推測,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群。小組之間的思考討論過程看似無序,實則是思維在碰撞,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放、生成的教學過程。
2.角色扮演,理解內(nèi)涵
教師通過設計“角色扮演”,增強學生的角色體驗,創(chuàng)造性表演能加深學生對作品內(nèi)涵的理解。比如,讓學生模仿富春山居圖中的漁夫、樵夫、游人,演一演人物的動作、走向、對話,聽聽他們游覽山水的感受。這種表演能促進學生對“隱居山水”文人思想的理解,同時感受黃公望晚年鉛華洗盡、超然物外、情寄山水尺素間的人生追求。通過演繹,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山水畫“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運用“體驗式、情境式、問題式”的學習路徑,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美術欣賞學習的興趣,引領學生“感受作品之美,領悟作品之情,理解作品之道”,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通過由淺入深的學習方式,最終提升學生的個性化欣賞思維和欣賞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21:45.
[2]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95.
[3]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57.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文博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