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開展基于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完成體現(xiàn)學科特點的學習任務,成為音樂教學改革的嘗試之一。參與音樂活動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方式,重視音樂活動的層次性設計,將有效提高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率。層次性設計需要將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貫穿始終,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和尊重學科邏輯的原則,強調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以促進學生感知音樂內涵為目標,引導學生“用中學”。
【關鍵詞】音樂活動;層次性設計;新課標;初中音樂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1-0072-03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指出:“教師不僅要關注自己的‘教’,還要指導學生明確‘為什么學藝術’,設計與學生經(jīng)驗、社會現(xiàn)實和當?shù)匚幕Y源相關聯(lián)的情境與任務,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藝術實踐活動?!币虼?,實施音樂活動層次性設計,成為教師必須思考與實踐的內容之一。音樂活動的分層并不是隨意而為的,應圍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的需求和教的需求,有方向性地進行設計。
一、依據(jù)單元教學規(guī)劃,設計活動層次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
美國課程改革專家格蘭特·威金斯在《理解為先模式——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一)》一書中,主張在課程設計中首先明確課程目標,然后依據(jù)目標進行課程內容設計,并揭示了“逆向設計”的順序:明確預期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何證明學生實現(xiàn)了理解的標準與措施—安排各種教學活動和指導學習活動。從他的主張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指導作用。具體課時是在完整的單元設計背景下開發(fā)的,教學目標的設置首先要遵循單元目標的統(tǒng)整視角,然后再對單元目標進行逐級分解、細化,形成課時目標,最后以課時目標為導向設計活動層次,按基本感知音樂要素、理解感悟音樂內涵、體驗升華音樂文化三個基本層次設計具體活動內容。
在教學蘇少版音樂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絲竹江南》時,通過對江南代表性歌(樂)曲的學習,引導學生體驗音樂中描繪的江南美景,發(fā)現(xiàn)音樂表現(xiàn)出的江南地域文化特征,從而了解江南音樂的藝術價值。依據(jù)單元規(guī)劃,第三課時“品味江南絲竹”以欣賞江南絲竹樂《紫竹調》為教學內容,并在單元目標的基礎上細化課時教學目標,學生通過聆聽樂曲《紫竹調》,感受江南絲竹音樂的韻味美,感知其“小、輕、細、雅”的音樂特征,感悟其中表現(xiàn)的江南人民樸實開朗的性格和江南地區(qū)山清水秀的風貌,增強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由此,結合具體學情,活動層次設計依據(jù)從簡到繁、從易到難的原則,分為七個步驟。學生通過觀看簡介視頻,確定任務主線:探究江南絲竹樂“小、輕、細、雅”的音樂特征;結合視唱練習,學生在熟悉樂曲主旋律的同時進行節(jié)奏律動,感知“輕”;學生通過辨識樂器音色,找出江南絲竹樂的主奏樂器,感知“細”;在聆聽、交流中,學生自主探究主奏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基本演奏技法,并嘗試模仿樂器演奏旋律,感知“雅”;通過生生合作,學生探究樂器間的合作方式,領悟復調創(chuàng)作手法,嘗試模仿演奏,感知“細”“雅”;學生以班級絲竹樂隊表演的形式參與樂曲的完整欣賞和模仿演奏,感知“小”;學生借助學習小組討論并完成學習清單,自主總結江南絲竹樂“小、輕、細、雅”的藝術特征,感悟其蘊含的文化內涵。
音樂活動的分層設計根據(jù)學生學習的需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有的放矢,步步推進,學生能從活動中獲得滿足感,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促進聽覺思維發(fā)展,設計活動層次應以感知音樂內涵為目標
在核心素養(yǎng)中,文化理解是重要內容之一。新課標指出“文化理解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意實踐”,因此,引導學生感知理解特定文化情境中藝術作品的內涵,是設計音樂分層活動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引導學生感知音樂內涵呢?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學生要感知音樂內涵,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音樂聽覺思維。音樂聽覺思維是通過人的大腦對音樂的聲響做出的直接或間接的概括性的反應。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通過感知音樂基本要素和綜合音樂要素,利用比較、綜合、想象、聯(lián)想等形象思維方式,可以有效獲得對音樂情感體驗、音樂表現(xiàn)和音樂風格的理解。然而,學生的聽覺思維能力受很多因素影響,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不僅要考慮活動的分層,還要融入培養(yǎng)和促進學生聽覺思維發(fā)展的方式。
江南絲竹樂是中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具有極高的音樂價值、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本課時學習任務中,學生需要挑戰(zhàn)的是感知江南絲竹樂中對“脆竹笛、細琵琶、糯胡琴、暗揚琴”的詮釋,感悟加花、支聲復調等創(chuàng)作手法背后的文化內涵,領會“小、輕、細、雅”四字訣的含義,最終能夠闡釋音樂語言中表現(xiàn)的社會風貌。
為了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在感知江南絲竹樂中支聲復調的創(chuàng)作手法時,可以將學生分成琵琶組、竹笛組、二胡組。學生初聽樂段,辨識自己的樂器在音樂中出現(xiàn)的位置,并在交流中相互補充明確樂器間的相互關系;再聽樂段,學生通過聽辨各聲部間的節(jié)奏、旋律關系,感受江南絲竹樂中具有代表性的“嵌擋讓路”“你繁我簡”“你高我低”的樂器合作手法及演奏效果。學生一邊關注教師的指揮,一邊運用已學知識跟著音樂模擬合作演奏。直觀的生生合作,讓學生對音樂的支聲復調的創(chuàng)作手法有了較為直接的感受。在嘗試合作了另外幾個樂段后,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和對江南文化的了解,在想象與交流中感悟這些演奏技法和創(chuàng)作手法,體悟江南地區(qū)人與人之間互相謙讓、開拓創(chuàng)新的品質。
在整個音樂活動中,學生評價最多的就是本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自評中有51%的學生認為自身聆聽音樂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幾乎全體學生都表示能夠在音樂中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感受到江南音韻的美、江南風情的美??梢姡龑W生感知音樂文化內涵,需要進行音樂活動分層設計,從而培養(yǎng)學生聽覺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真實地參與活動,有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重視獲得直接經(jīng)驗,設計活動層次應以注重“用中學”為準則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初中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較大程度是因為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勝任所參與的活動,這種自信源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也是直接經(jīng)驗獲得的過程,學生間的思維碰撞,師生互評、生生互評與自評的方向性引導,這些間接經(jīng)驗經(jīng)過整合都可以轉化為新的直接經(jīng)驗。
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時,運用直接經(jīng)驗獲得一定的知識、初步的情感,并通過直接經(jīng)驗的積累、運用甚至遷移,獲得新的知識,體驗新的情感,即“用中學”。同時,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情感,又會開闊學生的視野,收獲新的直接經(jīng)驗并付諸學習,即“學中用”,周而復始。這樣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促進了學生的活學活用,也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結合“用中學”教學理念中設計音樂活動層次,就必須要重視學生獲得直接經(jīng)驗的方式方法,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有效的直接經(jīng)驗。
“品味江南絲竹”一課教學中最重要的音樂活動,是學生以班級絲竹樂隊的形式參與表現(xiàn)樂曲《紫竹調》。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著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逐層積累直接經(jīng)驗,在“用中學”的過程中完成相應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及儲備。比如,在聽辨竹笛音色后,學生根據(jù)教師的示范,模仿學習竹笛演奏的手指運動方式和身體律動方式,感受竹笛的基本演奏手法和技巧,形成對于演奏竹笛的直接經(jīng)驗。在參與段落的模擬演奏時,學生在竹笛演奏已有的直接經(jīng)驗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音樂感受與音樂想象,設計自己特有的表現(xiàn)手法,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隨后運用直接經(jīng)驗的遷移,學生以相同的學習方法設計好琵琶、二胡的表現(xiàn)方式,為實現(xiàn)樂曲完整演奏做好準備。
音樂的諸多能力與素養(yǎng)只有在教學活動中才能得到培育和形成,通過有效活動分層設計,從單元教學目標、課時目標出發(fā),以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音樂聽覺思維能力為導向,引導學生感知音樂內涵,以鼓勵和協(xié)助學生獲得直接經(jīng)驗為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真正實現(xiàn)“用中學”。
【參考文獻】
[1]席恒.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音樂教學實踐探索[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
[2]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理解為先模式——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一)[M].盛群力,沈祖蕓,柳豐,等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奚炯,江蘇省江陰實驗中學(江蘇江陰,214400)教師,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