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賽
【摘? 要】 高中歷史“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正在進行。在新的指導思想之下,應讓學生跟隨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參與、體驗成功,獲得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綜上所述,深度學習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機械學習和普通學習,而是通過由淺入深,遞進式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指向的教學路徑的深度學習,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習與發(fā)展相融合,讓學習有邏輯、有意義。
【關鍵詞】 深度學習;新課程;新課標;問題鏈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明確強調核心素養(yǎng)和深度學習的重要性,這充分顯示了兩者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只有通過深度學習,教師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深度學習已成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關鍵途徑。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學會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問題來構建課堂,帶學生感悟歷史學科的精髓。
“深度學習”源于人工智能領域。在鉆研與探索中,北京師范大學郭華教授對深度學習做如下闡述:“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從郭教授所作的定義上來看,“深度學習”離不開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題。一方面,深度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性作用,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教師要深挖教材、整合知識內容、構建教學主題、升華教學內核,呈現出靈動的課堂,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要積極投入、擴展思維、提升學習能力和情感認知,進而掌握知識架構和涵育核心素養(yǎng)。
一、設定學習目標,由淺入深
學習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達到的標準和結果。這要求教師深挖教材,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有利于教學和學習的教學目標。設定學習目標對學生而言,有利于把握學習要點,明確學習的方向,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淺層次學習是對歷史現象和歷史知識的表面理解和掌握,與深度學習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從學習效果的角度來看,淺層次學習是一種不完整的學習過程,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然而,從學習過程的角度來看,淺層次學習是深度學習的必經之路,沒有這個階段,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歷史現象和知識,也就無法順利進入深度學習的階段。因此淺層次學習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局限于此。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完成淺層次學習,以此為基礎,在教師的指引下進一步完成深度學習。據此,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有梯度性、有層次性、有遞進性,明確哪些是淺層次學習,哪些是深度學習,從而避免了課堂教學淺顯平淡,也防止過于追求深度而使學生感到空洞迷茫。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課程標準的要求,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依據課標要求,在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的教學中設置教學目標如下:線層次目標是,基于史料,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強專制集權的主要措施,基于地圖了解“北宋、遼,西夏對峙”與“南宋、金,西夏對峙”的空間轉換和時間更迭,了解北宋邊疆壓力的表現以及出現財政危機的原因,知道紹興合議等主要內容。深層次目標是,辯證分析北宋加強專制集權措施的影響,對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做出合理解讀,探究北宋加強專制集權與王安石變法的內在聯系。教師在教授本課時,不僅要讓學生清楚知道歷史事件,掌握歷史概念,同時還要建立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學生在學習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不斷思考與探究,完成深度學習。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四單元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fā)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在第9課《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的教學中設置教學目標如下:淺層次學目標是,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主構建從17世紀到19世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大事年表,了解革命的進程與成果;了解19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全球的拓展,認識資本主義制度在各國的體現和歷史作用。深層次學習目標是,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拓展,通過閱讀史料,理解啟蒙運動是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重要思想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fā)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理念的初步實現、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西方近代思想解放這一教學內容,把歷史史實、歷史現象與思想意識領域抽象的概念相結合,使學生了解歐洲近代社會轉型的大趨勢。淺層次的表象認知和深層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理解不可分割,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可或缺。
二、設計教學問題,層層遞進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同時,離不開問題導向。尤其形成邏輯關系、循序漸進的設問,對歷史教學和學習起到重要作用。這種設問形式有一個學術名詞,叫“問題鏈”。華中師范大學王后雄教授將“問題鏈”作了一個定義,他認為問題鏈“是教師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或經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換成為層次鮮明、具有系統(tǒng)性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是一組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問題”。
從王教授所下的定義可以看出,首先,問題鏈設計的主體是教師,學生是受用的客體;其次,問題鏈設計,教師以教學的目標為指引,以學生的基本學情為依托,對教材基本知識進行梳理和轉換,加之對教學輔助材料的研讀和運用,對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產生的疑問做出預判;最后,教師對所講的知識、運用的材料,設計的問題進行全方位整合,呈現出一堂完整的教學設計,從而推進教學,實現教學的有效性,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在選擇性必修一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律與教化》的教學中,可將本課分為三個部分,設計如下問題。
第一部分: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的爭論。
設問1: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思想如何形成?
設問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各自的觀點是什么?哪一派思想受到重視?爭論的本質是什么?
第二部分:秦漢至隋唐的德治與法治的結合。
設問1:漢朝與秦朝相比,律令有何變化?
設問2:魏晉以后,法律與儒家思想為何聯系越來越密切?
設問3:《唐律疏議》有什么特點,為何它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第三部分:宋元至明清時期德治與法治向基層的延伸。
設問1:從宋朝到清朝,基層教化有何發(fā)展,產生什么積極作用?
設問2:結合中國古代德治與法治的發(fā)展歷程,如何理解“外儒內法”這一特征。
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儒學復興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部分史料,設計如下問題。
材料1: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三……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變未極,則治不得不相為因。今國家之制,民間之俗,官司之所持,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者乎?非慕宋而樂趨之,而勢固然已。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敘》
問題設計:“宋文化”在宋遼夏金元時期有什么重要影響?
材料2:宋代穩(wěn)定政局后,農業(yè)、手工業(yè)得到迅速恢復和大規(guī)模發(fā)展,科學文化的進步尤其引人注目,為理學奠定了基礎。北宋學者大膽拋棄漢唐學者師古泥古的學風,敢于疑經改經,相互辯論,相互啟發(fā),獨立思考……理學自身所具備的兼容性、思想的開放性和學術的創(chuàng)造性等特征,成就了它成為中華文化學術、哲學思想、科學技術乃至文學藝術的造極期。
——張涪云《宋明理學的興起與時代精神的建構》
問題設計:宋代理學為何興起?
材料3:問: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說“皇天震怒”,終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22上《伊川雜錄》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讀大紀》
或問:“進修之術何先?”曰:“莫先于正心誠意。誠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被騿枺骸案裎镯毼镂锔裰€只格一物而萬理皆知?”曰:“怎生便會該通?若只格一物便通眾理,雖顏子亦不敢如此道。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p>
——《河南程氏遺書》卷18《伊川先生語四·劉元承手編》
問題設計:理學家對“理”如何闡釋?探求理的方法是什么?結合自身實際,這種方法對你有何借鑒?
材料4: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張載集》
宋儒要竭力提倡氣節(jié)。經宋儒提倡之后,士大夫的氣節(jié),確實是遠勝于前代。
——呂思勉《中國通史》
問題設計:結合所學知識,你如何辯證看待理學產生的歷史影響?
問題設計是教師授課思路的集中表現,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訓練的方向指引。因此,問題設計不能過于膚淺,要體現出教師對課程理解的思想深度和教學過程的推進邏輯,這樣才會對學生有幫助。
三、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能力與情感認知
在“雙新”背景下,根據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課程的“教、學、評”有了新的指向和新的要求,突出強調體驗式學習、研究式學習,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使教學的最終目的真正落實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學生通過學習提升核心素養(yǎng),逐步形成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歷史學習不僅是對基礎知識的簡單記憶,更強調學生掌握核心概念和歷史事件本質與規(guī)律性認知。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充分掌握學情,了解學生個體差異,使教學從大眾化轉變成個性化,從知識講解到全面育人的轉變。只有深度學習,才能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以歷史思維思考和探究歷史問題,掌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運用唯物史觀,并站在時空定位的高度,俯瞰歷史事件,形成對歷史的深刻認知,才能對歷史事件做出科學、全面的理解和評價,掌握歷史發(fā)展大趨勢,又能以時空要素建構歷史事件的關聯,進而實現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為深度學習打下基礎、創(chuàng)造條件。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強調,“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主題內容情境化”。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件,給學生的認知和想象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史料是通向歷史認知的橋梁,沒有史料就無法真實、客觀地反映歷史面貌,沒有史料更無法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在深度學習中,教師要運用文獻史料、實物史料或者口碑史料等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把學生帶到歷史鏡像中沉浸式學習和感悟。教師應引導學生辨別史料的真?zhèn)魏蛢r值,增強實證意識;同時能夠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提升歷史解釋和歷史理解,把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運用史料是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路徑。
歷史學科教育的人文追求是家國情懷,實現立德樹人。深度學習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相輔相成。教師應設定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從而指導教學,帶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養(yǎng)學生形成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為未來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
四、結語
教師精心設定教學目標、教學問題、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而落實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提升思維認知水平,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奠基。深度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還在進行中,歷史教學工作者將不斷推動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轉型,提高歷史學科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鄭葳,劉月霞. 深度學習: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改進[J]. 教育研究,2018,39(11):56-60.
[2] 門惠. 深度學習視角下中學歷史教學“問題鏈”設計探究[D]. 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2.
[3] 姚念,薛瑞棟. “主題+問題鏈”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以《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一課為例[J]. 教學考試,2022(17):23-26.
[4] 李卿.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新變化[J]. 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