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全體人民所共同追求的價值。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因為全社會共同認定的價值觀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而言,至關重要。當代大學生正值人生的成長期,亦是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人生的重要階段,需要用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幫助,特別是在他們人生面臨諸多選擇的時候,如學業(yè)的完成、就業(yè)的選擇等,這個時候如果他們樹立了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念,就能夠在關鍵的時候指引他們明確正確方向,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教育工作者秉承“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他們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不斷提高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自我完善水平,使高校思政工作落細落實。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群體;分類研究
一、新時代高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的時代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三個層面回答了十分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新時代的高校,承擔了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崇高理想。這就要求高校在堅持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中,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學校各部門的工作實際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因此,新時代的高校必須切實提高站位,不折不扣地將自身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和重要平臺,這既是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政治要求,也體現(xiàn)了黨全面領導下的高校所具有的歷史主動與政治自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到位。
青年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走向。近代以來,無數(shù)有志之士為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力量,將個人進步與民族振興的歷史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時代進步中勇于把握和奮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開創(chuàng)了有意義的人生。走進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所有當代青年的時代使命。而國家大力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當代青年投身偉大實踐的價值引領和行為規(guī)范。新征程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社會主義高校,需要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通過對他們的教育引導,即使當他們走入社會后,也能夠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他們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價值標準。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的教育全過程當中[1],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底色,以當代中國面臨的時代問題為導向,立足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奮斗實踐,教育廣大青年學生知榮辱、明大道、有正氣,逐漸養(yǎng)成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姿態(tài),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他們的精神內核和價值遵循,帶動形成優(yōu)良的校風和學風。這些既能滿足當代大學生個體成長的需求,也能滿足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這一角色的要求。因此,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貫穿到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各領域、各方面,使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縱深中發(fā)展。
二、某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現(xiàn)狀
在進行課題研究設計時,我們針對某高校大一至大三年級學生,設計了相關的調查問卷。從調查情況分析來看,其中“對于你認為高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70%的同學選擇“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但也有少部分同學選擇“對這個問題沒有想過,就是按照要求進行學習”;在“你認為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取決于什么?”的問題時,40%的同學選擇了“財富的多少”;在“你認為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上自己做的怎么樣?”的問題選擇上,50%同學選擇了“學校認真教導,積極引導學生的思想,能夠有所認同”,但也有少部分同學選擇“應付考試”;在“你認為個人主義是一種思想上的侵蝕么?”的問題選擇上,60%的同學選擇了“是的,個人主義是一種自私的想法,與集體主義沖突”,但是也有15%的同學選擇“不太清楚這方面的東西”;在“您覺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有沒有發(fā)揮指導作用?”的問題選擇上,有接近半數(shù)的同學認為“有”。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總結歸納,我們認為大一到大三的學生以及專業(yè)領域不同的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認識、掌握上,存在以下特點和傾向:
對于大一新生來說,能夠很好地完成問卷提出的問題,對一些基本的問題也有一定認識,但他們更關注的是自己未來的發(fā)展,諸如專業(yè)課程學習、參加各類專業(yè)考試、獲取專業(yè)技能證書等,對未知的大學生活是充滿期待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些迷茫的。相比較而言,文科專業(yè)學生掌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內容要多于理工科類的學生,理工科類的同學對非本專業(yè)的課程更傾向于應付考試而學,總的來說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的重要內容所學所思不夠深入、理解認識不夠到位。大二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兩方面情況都有,既有同學認為是應付考試而學,也有同學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今后人生的發(fā)展會有指導作用,因此認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大三的學生關注更多的是自己未來的發(fā)展,雖然這些學生大多能夠準確說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內容,但是卻對其各個層面包含的具體含義模糊不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要義缺乏深度理解和深刻領悟。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影響作用的理解,大部分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現(xiàn)狀的成因分類
基于上述調查問卷的實證分析,在高校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上,從心理學角度看,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方面。
(一)公民個人層面存在身份認同困惑
作為當代大學生從小面對家庭的期盼、學校以及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在成長過程中客觀上存在高考壓力、父母管制等各種束縛。正值青春期的他們進入大學后,個性化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自小樹立的理想目標在社會化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逐漸淡化,不得不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中進行抉擇。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就會產生各種成長性的心理困惑,比如“我可以這樣做嗎”“這就是我想要的大學生活嗎”“我的未來發(fā)展方向還是小時候理想的那樣嗎”等個人身份認同方面的疑問。類似這些問題如不加以正確引導,勢必會使大學生對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公民層面價值觀的認同產生偏差,影響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體認同與自覺踐行。
(二)社會層面存在情感認同困惑
大學生活一般是集中統(tǒng)一住宿,以集體生活為主,通常以班級和宿舍為單位。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平時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同學或舍友。在班級、社團等集體活動中,大學生們易于對集體形成強烈的情感認同。大學是進入社會的最后階段,面對就業(yè)壓力和傳統(tǒng)教育理念等因素影響,很多大學生過于注重自身專業(yè)技能的學習掌握,而疏于對個人品德修養(yǎng)和人際關系培養(yǎng),更加在意個人利益得失,忽視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受社會影響,有些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只愿收獲不愿付出,與他人相處時更多地想到的是能對自身有什么好處,而不是對他人或集體有什么好處。在部分大學生眼中,集體已形同虛設,只是一部分人社交獲利的手段路徑。因此,大學生會產生“于我而言,集體有何意義”“集體與我何干”“我在集體中應如何自處”等疑問,難以形成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三)國家層面存在信念認同困惑
當代大學生往往自小樹立遠大理想,并愿意為實現(xiàn)自身遠大理想而付諸努力。本科生一般處于18—23歲的成長關鍵期,這個階段也是他們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節(jié)點,但他們對現(xiàn)實社會中許多現(xiàn)象的辨別能力不夠強,人生經驗還不豐富,易被不良傾向引導偏離自身的理想。他們難以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找到平衡,比如有些大學生沉迷在互聯(lián)網等虛擬世界中無法自拔,日漸脫離現(xiàn)實;有些大學生卻沉淪在社會現(xiàn)實中,一味追求功利,拋棄自己原有的理想抱負。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都有“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在國家發(fā)展中我應成為怎么樣的我”等信念認同的疑問,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國家層面的價值觀認同度不高,影響了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認踐行。
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分類研究的實踐路徑
客觀上,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受到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但在國家、社會和公民等不同層面,可以通過分類疏導,有效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切認同。比如,當代社會要求大學生必須全面發(fā)展,高校教育不只是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技能,還應該加大大學生人文修養(yǎng)和個人自身修養(yǎng)的培育力度。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軍,應勇于創(chuàng)新,改變傳統(tǒng)授課形式,通過翻轉課堂、情境教學等方式,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領悟國家大政方針和社會發(fā)展方向,能夠為其成功步入社會提供潛移默化的正確指引。
(一)加強教育引導,形成價值認同
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其更接近地氣、更易引發(fā)大學生共鳴。思政教師應緊密結合社會發(fā)展需求和大學生思想實際,不再將灌輸理論知識作為教學目的,想方設法讓學生主動接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分析大學生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了解他們的所思所盼,針對上述分析的三類思想困惑,兼顧問題關懷與思想引導,從大學生的個人價值需求出發(fā),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走出困惑、遠離錯誤的觀點影響,把解決大學生現(xiàn)實問題作為培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和抓手,以此真正贏得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與真心支持。
(二)培養(yǎng)關懷意識,增強集體認同
針對當代大學生在集體學習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和矛盾,高校思政教師要主動化解,還應幫助大學生積極培養(yǎng)集體關懷意識,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著力培養(yǎng)互促共進、理性關懷的師生關系,思政教師要以心換心、工作上見人見物,創(chuàng)設情境讓大學生愿意吐露心聲、講出困惑,加強感性溝通、增進相互理解,幫助大學生在交流互信中逐步強化集體認同,使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信真行[2]。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以班級為載體培育團結互助、協(xié)作共贏的集體精神,引導大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來,為班級等集體單位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提升參與感、光榮感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認。
(三)注重實踐體驗,增進行為認同
要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認同,不僅要善于教育引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日常的行為準則,還要不斷增強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踴躍投身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實踐[3]。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高校與社會同向發(fā)力、形成合力。高校要組織建立以服務社會、成就自己為特征的社團團體,使大學生通過這樣的途徑能夠在上學期間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比如,可以組織開展學校思想?yún)R、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來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平臺和體驗機會。同時,高校還要加強與各類企業(yè)、社會組織的深度合作,既要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平臺,也要通過文化紀念活動、參觀養(yǎng)老院等形式,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思考和感悟課堂上的所學所獲,親身感受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在內心深處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認同。
結束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借助校園網絡、實踐活動等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同時加強自身素養(yǎng)?!凹埳系脕斫K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大學生要在實踐中強化價值認同,通過獲得感和成就感的提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使新時代的大學生在民族復興、強國建設中成為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丁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意識形態(tài)教育: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現(xiàn)狀簡析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8(4):250-251.
[2]陳月婷.深化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J].特區(qū)實踐與理論,2019(4):107-110.
[3]王霄.增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呂婧珉(1983— ),女,漢族,山東日照人,金陵科技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為思想教育、黨史黨建。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新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分類研究”(項目編號:2018SJSZ1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