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桃枝
摘 要:合作、互動的學習方式,是學生以合作為基礎,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過程。然而,當前數學課堂上合作、互動大多停留在表面,難以讓小學生邏輯性的理解認識得到發(fā)展、自主參與到合作交流過程中。如何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合作學?怎樣的課堂活動能提升學生思維品?本文聚焦這兩個問題,從合作、互動的重要性入手,談談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促進小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的意義及策略。
關鍵詞:師生互動;生生合作;思維品質;數學;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4-0236-03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焙献骰泳褪窃谡n堂上點燃每一個學生數學思維、體會數學趣味的“火把”。合作互動主張的是“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即要在課堂上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形成競爭意識、合作觀念,依托師生互動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體現(xiàn)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帶領下與同學合作、交流、互動,共同探究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并嘗試利用所學數學知識、既有經驗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由此建構數學知識、發(fā)展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著名教師余映潮提出,真問題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提問或問題”。在數學課堂上,真問題即是合作互動所要討論的“焦點”,也是整個課堂核心內容、主張的體現(xiàn)。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要根據新課標所提出的“在教師指導或引導下的數學化過程、再創(chuàng)造過程,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思考,營造師生互動環(huán)境”的要求,以數學課堂上合作互動圍繞“真問題”展開為前提,追求質量、思維深度與價值,以精且少的問題鏈取締以往細、碎、多的“偽問題”。
(一)圍繞新知的再認識設計教學,拓展思維廣度
設計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評價的起點。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教師應當發(fā)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切實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教學設計中緊緊圍繞新知的再認識,從學生既有知識與經驗開始,促進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起點,力爭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斷”中求“續(xù)”,達到簡單而不失數學思考深度的目的。例如,在“長方形與正方形”這一課中,一改以往之間進行圖形觀察或是講解圖形性質的教學安排,聚焦“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異同之處?”這一真問題,采用分小組操作來研究正方形、長方形特征與性質差異,先利用多媒體列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及目標,讓學生在明確目標及任務的情況下參與課堂教學;再使用FIASH動畫動態(tài)地展示將長方形慢慢變成正方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認識長方形特征過渡到正方形特征之中,切身體會長方形與正方形之間的特殊關系;然后讓學生以填方格、用紙片折疊等方式制作長方形與正方形,引領學生進一步探索正方形數學本質的同時,為后續(xù)長方形中畫最大正方形以及用紙片折最大正方形的教學等埋下伏筆;最后,在課堂總結環(huán)節(jié)中,回顧整個學習過程以及所學的知識點,將新舊知識串聯(lián)起來,拓展現(xiàn)有的數學知識體系,讓學生思維能夠在具體思考、操作與實踐中得到發(fā)展。
(二)基于數學知識異同性,展開思維訓練
數學知識之間是存在一定聯(lián)系的。在思維訓練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相同與差異性,設計相應的問題,啟發(fā)并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與探索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同時,借助數學思想助力學生建立優(yōu)質、高效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思維訓練中通過合作、互動、操作、交流等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提升思維品質。例如,在新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生活與百分數”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聚焦“生活中的百分數”主題展開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們走進社區(qū)、超市、公園等各個場所,用手機拍照或是獲取實物等方式,收集與百分數相關的物品、資料,讓學生們思考“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如何正確認識和利用百分數?”懂得百分數在各行各業(yè)中的體現(xiàn),如質量檢測、食品物質組成、價格對比、營銷等等,都與百分數密切相關。然后,讓學生們將之前所學過的小數、分數與百分數聯(lián)系起來,展開百分數的閱讀、書寫、分數與百分數換算等方面的實際操作,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以及掌握實際運算技巧,建立起關于百分數的數學模型,合理利用數學知識的差異與相同之處合理利用,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維品質提升。
“支架式”教學法主張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搭建思考和驗證問題的框架,與合作互動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觀念,不謀而合。在此背景下,為了促進師生深度互動、生生有效合作,我們必須要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采取合作互動+支架式教學法的方法,在明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的具體步驟引領下,將問題支架、情境支架、知識支架等融入導入、互動、實踐等環(huán)節(jié)中,避免合作的盲目性、互動的無效性,讓學生們支架的幫助下有目標地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提升數學思維品質。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搭建“情境”支架
在“長方形與正方形”這一課中,根據“支架式”教學法的核心內涵以及小學生真實學習情況,可以將“猜猜它是不是長方形”作為課堂導入的合作互動教學方案,倡導學生在體驗和參與的過程中,借助情境支架,設計學習任務,使得學生在任務驅動中將學過的數學知識、現(xiàn)實生活經驗以及其他學科的知識融合起來,達到有效遷移知識的目的:設計了一個圖形王國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們分別扮演不同的圖形,參與到“躲貓貓”“我說你猜”活動中,聚焦每種幾何圖形的特點,編制相應的兒歌以及問題,配上音樂PPT,通過多媒體播放,這樣學生們就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說出這些圖形的特點。在“躲貓貓”“我說你猜”活動,學生們能根據自己所扮演的圖形或是同伴描述的圖形特點,猜出其他人所扮演的圖形或是組合后的圖形是不是“長方形”,深化對不同圖形形狀、性質的認識,這樣的實踐活動也比以往直接講解正方形、長方形知識點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構建認知過程。
(二)課中環(huán)節(jié),搭建“探索”支架
課中環(huán)節(jié),通過游戲學生們大致了解長方形與正方圖形特點后,教師以問題探究、任務驅動為主,利用探索支架這種以協(xié)作學習為形式的學習支架,促進學生由淺入深地研讀課本,探索學習任務,體會課堂知識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與此同時,采用協(xié)作學習與合作探索的方式,以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為起點,指導學生如何針對具體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小組合理完成探索任務,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挖掘思維深度、拓展思維廣度。探索支架如下:
1.長方形與正方形邊與角的異同之處?判斷一個圖形不是長方形的最佳方法?總結圖形是否是長方形的判斷標準。
2.怎么利用邊的長度、角的類型各種圖形?繪制分類圖。
3.折疊后的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怎么求?面積呢?有何規(guī)律?列舉實例進行計算、概述即可。
學生們在探索支架的輔助下,分組參與到探索活動之中,在探索任務的驅動下展開組內分工合作、組間良性競爭之中,在合作、競爭、互動中積極尋求問題的答案,由問題表層進入深層次的知識建構之中,逐步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完成相應的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互相交流經驗、分享自己的看法、各自展示思考成果,并在協(xié)商出統(tǒng)一的觀點后,派遣代表上臺展示小組成果并記錄答案,實現(xiàn)協(xié)作意識的強化以及創(chuàng)作思維水平的提升。
(三)總結環(huán)節(jié),搭建知識支架
課后總結環(huán)節(jié),承擔著深化學生知識印象、鞏固課堂知識所學、促進學生課后拓展等重任,知識支架的搭建,旨在讓學生們在課堂結束后重新回顧所學知識、完成查漏補缺。因此,教師應結合班級學生分組情況,引入思維導圖、樹狀圖等邏輯性、思維可視化十足的教學輔助工具,指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組內交流成果,在組內交流、組間總結討論中及時查漏補缺,完善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主動將學習能力、自我發(fā)展技巧等納入自己的本能體系之中,養(yǎng)成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的好習慣。設置問題如下:
1.你能用思維導圖或是樹狀圖的形式呈現(xiàn)課堂所學知識嗎?
2.你從這節(jié)課中學到了什么?能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呢?
借助思考導圖等工具,為學生搭建知識支架,既能將這節(jié)課的基礎知識內容串聯(lián)起來,促使學會利用工具進行知識梳理,體現(xiàn)自己課堂內容的看法并交流觀點,有效地增進了學生們之間的互動,又體現(xiàn)出了“學以致用”的觀念,刺激學生在課后主動拓展,不同組別的學生可以互相交換自己的觀點、分享學習經驗,并共同思考數學知識的學習目的、數學知識的實用性等,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由此,引導學生學會在課前、課后中養(yǎng)成及時鞏固、梳理知識體系的好習慣,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
在小學數學課堂合作互動中,建立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體系,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數學知識的前提。新課標也著重強調了教學評價,要求教師必須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將評價落到實處。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總結出了“新舊結合-引發(fā)學生認知矛盾-驅動學生互相爭辯-師生互評”的評價體系,提倡活用課堂觀察法、師生互評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學生,進而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層次、高效化地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持續(xù)優(yōu)化、改進教學方案,讓學生的思維被進一步引向深入。
(一)落實觀察評價,促進學生完成學習自助
在小組合作學習開展之前,要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這就是學生自助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觀察學生一舉一動,并展開評價,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之后可以找到學習的方向。如,在講解“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了解課本上關于長方形、正方形面積概念以及計算公式的介紹,組織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對面積的認識,談論中有的學生混淆了面積與周長的概念,有的學生搞錯了計算公式——我們要通過課堂觀察找出學生出錯的原因,并采用激勵性的詞語評價,如“相信你,再來一次肯定不會錯!”“大家再仔細看看吧,不著急!”這樣,學生容易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探討出現(xiàn)的問題,加深對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概念及計算公式的認識,將周長與面積區(qū)分開,并反思自己的答案,及時糾正理解錯誤,完成學習自助。
(二)靈活展開互評,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互評是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關鍵,也是通過評價助力學生深層次互動、合作,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的必經之路。在小組合作中,教師應當借助電子白板、多媒體、微課等教學手段與方式,公平、公正地點評每個小組成員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鼓勵學生反饋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不足,然后采用比賽、評分等方式,引導小組學生之間互相競爭,并灌輸與其他班級學生積極競爭、共同進步的觀點,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效果。例如,在新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自行車里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前,教師可在課堂上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其他班級學生活動照片、活動成果,并表達對學生們的信任,“他們做到的,我相信大家可以做到更好!”發(fā)布課前預習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對家中的自行車進行研究,圍繞自行車的構件、形狀、運行等進行項目化探究,如繪制自行車的結構圖,或是測量自行車車輪、車身等長短,尋求最佳的座椅位置等,每完成一項研究,就可以獲得一顆五角星,得到5顆五角星視為及格,8顆為優(yōu)秀,10顆為卓越?;顒咏Y束后,由各小組交換研究成果進行自評與互評,然后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并通過學習報告或是QQ、微信等平臺將信息反饋給教師,以便于教師進一步調整、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方案,讓學生數學思維在具體實踐中持續(xù)完善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沒有思維參與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就無法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得到提升,自然也就無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將促進學生的思維品質作為課堂活動目標,在課堂上積極開展合作互動,提倡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優(yōu)勢,引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理解數學知識,經歷舊知與新知的碰撞、融合過程,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建構數學知識體系,使學生思維不斷前行。
[1]葛劍鋒.讓小學數學實驗成為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優(yōu)質平臺[J].新課程導學,2015(01).
[2]劉艷.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提升數學思維品質[J].新課程導學,2014(31).
[3]張紅軍,姜利利.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斷”中“續(xù)”起來——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版),2017(02).
[4]李紅兵.立足思維訓練,提升思維品質——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