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霞
摘? ?要:口語交際能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需要精準解讀、把握教材編者的設計用意,認識“交際”的本質,緊扣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guī)律,優(yōu)化教學板塊和活動的設置,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交際本質? ?口語能力? ?核心素養(yǎng)
口語交際是生命個體運用口頭語言傳遞信息、表明觀點、抒發(fā)情感的互動過程??谡Z交際能力作為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關注的重點。首先,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以學段、單元的方式,整體規(guī)劃口語交際的內容、主題和訓練點,有序推進、螺旋式上升,自成體系。其次,編者不僅從訓練目標的角度選擇、確定話題,也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將口語交際的話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有效關聯(lián)。最后,統(tǒng)編版教材對口語交際的呈現(xiàn)不是直接亮明話題、提出要求,而是設置了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情境和真實明確的任務,將口語交際的訓練轉化為學生自身真實的需要。下面,筆者從統(tǒng)編版教材入手,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談一談教師如何利用好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基于教材特質,把握聯(lián)系
任何欄目和板塊的教學,首先都要明確教學的方向、目標和訓練的著力點,否則教學將毫無方向,學生的學習也將無從下手。統(tǒng)編版教材有著鮮明而嚴謹?shù)倪壿嬻w系,各個板塊、各個欄目、各個單元之間,甚至各個學段之間,都有著緊密的層級聯(lián)系??谡Z交際欄目的設置也是如此,教師既要把握口語交際主題的價值,又要基于教材特質,梳理各種能力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更精準地推動學生言語素養(yǎng)的生成與發(fā)展。
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說新聞”為例,如何把握這一主題的訓練著力點呢?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入手:首先,連接已學知識,找準聯(lián)系。對教材的研讀,不能局限在所要教學的內容上,而要從教材編寫的體系入手,找準前后教學點之間的聯(lián)系。在“說新聞”之前,教材設計的口語交際主題是“轉述”。對比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轉述”,還是“說新聞”,都屬于在交際過程中,將源自他處的信息,以“轉述”的方式告知別人,二者有著諸多聯(lián)系。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轉述”時的相關要領,如梳理重要信息、不能遺漏等,然后將這些策略轉移、嫁接到“說新聞”中。其次,明確認知獨特性,把握要點。不管是如何“轉述”,“說新聞”作為一次全新的口語交際訓練,還是有著其獨特的教學價值。為此,教師就可以從“新聞”二字入手,組織學生了解什么是新聞、新聞的類型有哪些,從而緊扣“新聞”這一獨特文體的特征,幫助學生掌握“說新聞”的要點。
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具體知識的支撐,知識的習得不是靠“灌輸”得來的,而是要充分激活原有知識,找準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這樣學生才能借助原始認知,推進新知識的吸收,從而在打破認知平衡的基礎上,重新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經(jīng)歷了這兩個層次的探索,教師就能清晰又準確地定位口語交際的著力點和訓練點,匹配學生的內在需求。
二、依托編者用意,設計交際活動
從教材編排的視角來看,每次口語交際主題的設置都不是隨心所欲的,都蘊藏著編者的獨具匠心。教師不但要精準解讀編者的用意,而且要緊扣編者的用意,設計富有實效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參與過程中將訓練點落實到位。
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口語交際“朋友相處的秘訣”為例,本次口語交際要求學生不僅要以口語的方式進行交際和互動,還要對交際內容進行梳理,記錄交流過程中的重要信息,并進行分類整理。為此,筆者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緊扣“朋友之間相處要注意什么”這一主題展開小組探究,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說一說自己的想法,記錄自己的感受。同時,將內容相近的感受整合在一起,進行分類,標記出被大部分學生都認同的觀點,再組織學生進行匯總練習。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筆者并沒有將自己對主題的理解直接告知、“灌輸”給學生,也沒有替代學生的自主思考,而是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圍繞主題,經(jīng)歷小組交流、梳理匯總、匯報補充的思維過程。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對主題的認知,也鍛煉了學生獲取信息、重組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推動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營造可感情境,真實推進交際
“語言的根在于情境,只有在鮮活情境下形成表達動機,才能真正推動學生言語能力的生長。”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積極創(chuàng)設真實化、實踐化的交際情境,將學生的身心浸潤其中,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表達欲望,發(fā)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借助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游戲是低年級學生認識世界、了解周圍環(huán)境的重要方式。在口語交流時,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總是因各種原因不能、不敢大聲說話。對此,在口語訓練時,筆者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大聲、清晰說話的重要性。
例如,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設置了“我說你做”的游戲。筆者大聲喊出“請你伸出你的”,而“右手來”三個字則故意說得很輕。有的學生伸出右手,有的學生伸出左手,有的則不知所措。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耐心與學生進行溝通,選擇那些做錯動作的學生進行現(xiàn)場采訪:“你為什么會伸左手呢?”大部分學生都表示沒有聽清楚口令。此時,筆者就順水推舟,鼓勵學生反思自己做錯動作的原因,并進行總結:不管說什么話,聆聽的人都需要仔細聽,而發(fā)布口令的人則需要大聲說話,否則就會引發(fā)誤解。以這樣的方式鼓勵學生大聲說話,大膽表達,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教師可以借助生動的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聽故事、講故事,是每個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果教師以直接“灌輸”的方式將知識、信息、方法、策略、要點呈現(xiàn)給學生,即便學生能夠有所感悟,充其量也只是以割裂的質態(tài)儲存在意識之中,而無法與其他原始經(jīng)驗融合,形成體系化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順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借助生動的故事,從中把握要點、獲取知識經(jīng)驗。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轉述”時,筆者講述了一個故事:森林大王老虎決定本周末下午在森林公園召開全體動物大會,要求所有的動物都要參加,請廣播員小松鼠前去通知。小松鼠連續(xù)通知了三次,都出現(xiàn)了問題。第一次,小松鼠只告訴大家老虎大王要召開大會;第二次,也只是補充了開會的時間;第三次,補充了開會的地點,結果最后還是有很多動物缺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筆者并沒有將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進行機械化處理,而是借助學生易于接受的故事形式,用小松鼠傳遞信息的故事情境,引導學生總結教訓和經(jīng)驗,從而將“轉述”的要點不落痕跡地鐫刻在每個學生的內在意識之中。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教師要精準解讀、把握教材編者的用意,緊扣學生的認知特點,優(yōu)化板塊和活動設置。同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資源,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將口語交際的訓練與生活相關聯(lián),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林順云.喚醒孩子“口”中的美麗——提高低年級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策略[J].求知導刊,2021(39):53-54.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南縣逸夫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