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論文以新聞傳播學科為例,探討了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思政元素融合育人的重要性和現(xiàn)狀。首先,分析了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的現(xiàn)狀,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然后,探討了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的痛點,包括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師素質和學生參與度等方面的問題。接著,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包括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師素質和激發(fā)學生參與度等措施。最后,對本研究進行了總結,并展望了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課程思政;新聞傳播學科;思政元素;育人研究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推進,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傳播學科作為一門與社會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其課程思政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首先,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在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往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但在新聞傳播學科中,僅僅強調這些方面是不夠的。新聞傳播學科涉及到信息傳遞、輿論引導、媒體倫理等多個方面,因此,課程思政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使他們能夠客觀、全面地認識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
其次,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然而,新聞傳播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需要通過實際操作和實踐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課程思政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案例分析、討論和實踐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此外,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也面臨一定的挑戰(zhàn)。目前,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教師缺乏相關的思政教育背景和經(jīng)驗,導致他們在教學中難以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新聞傳播學教師的培訓和支持,提高他們的思政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
最后,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還需要加強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新聞傳播學科是與社會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了解社會現(xiàn)實和行業(yè)動態(tài)。因此,高校應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新聞報道、媒體實習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社會變革和發(fā)展的影響,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現(xiàn)狀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綜述和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思政元素的引入和應用、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教師素質的提升和學生參與度的激發(fā)等。然而,這些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缺乏系統(tǒng)性和深入性的研究、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不夠廣泛等。
(一)思政元素的引入和應用
思政元素的引入和應用是課程思政教學的核心內容,它涵蓋了國家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
首先,有研究者認為,將思政元素與新聞傳播學的專業(yè)知識相結合,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增強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和理解。例如,在教授新聞倫理的課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新聞報道如何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傳遞正能量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專業(yè)知識,還能夠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其次,還有研究者提出,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主動思考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在新聞傳播學的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社會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地調研和采訪,親身感受社會現(xiàn)實,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政元素。
此外,也有研究者主張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實踐教學中。例如,在新聞采訪和報道的實踐中,可以要求學生遵循新聞倫理規(guī)范,堅持真實客觀的原則,同時也要注重傳遞正能量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思政元素,提高他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
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是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關鍵。
首先,有研究者提出,案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參與。在新聞傳播學的課程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新聞報道中的倫理困境、媒體對社會事件的影響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yǎng)批判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還有研究者主張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在新聞傳播學的課程教學中,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和辯論,學生能夠拓寬自己的思路,提高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此外,也有研究者提倡將實踐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相結合。例如,在新聞采訪和報道的實踐中,可以要求學生遵循新聞倫理規(guī)范,堅持真實客觀的原則,同時也要注重傳遞正能量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思政元素,提高他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三)教師素質的提升
教師素質的提升是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
首先,有研究者提出,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習是提升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新聞傳播學的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能夠準確把握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參加培訓班、研討會等形式,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
其次,還有研究者主張加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yǎng)。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設計和組織能力,能夠將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知識相結合,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同時,還可以通過觀摩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和參與教學研討活動等方式,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和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此外,也有研究者提倡加強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新聞傳播學的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能夠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元素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務。因此,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還可以通過參與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等方式,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和思維方式。
三、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痛點
通過對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實地調研和訪談,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幾個痛點: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單一性和陳舊性、教師素質的不均衡和提升空間有限、學生參與度的低下和積極性不高等。這些問題制約了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和發(fā)展。
(一)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單一性和陳舊性
首先,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傳統(tǒng)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教育上,缺乏對當代社會熱點問題的深入分析和討論。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社會熱點問題層出不窮,如網(wǎng)絡輿論、媒體倫理、信息安全等。然而,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往往只注重傳授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對于這些具體問題的研究和應用較少。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無法真正理解和應用思政元素。
其次,教學方法主要以講授為主,缺乏互動和實踐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往往采用教師講授的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參與的機會。這種單向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下降,影響他們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由于缺乏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很難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無法培養(yǎng)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師素質的不均衡和提升空間有限
首先,一些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習方面存在欠缺。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能夠準確把握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然而,一些教師對于這些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夠深入,導致他們在教學中無法準確理解和傳達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和要求。
其次,一些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缺乏創(chuàng)新和更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學生的需求變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然而,一些教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缺乏互動和實踐環(huán)節(jié),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此外,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無法將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知識相結合,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
(三)學生參與度的低下和積極性不高
首先,學生對于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學生認為思政教育只是一種形式,與自己的專業(yè)學習關系不大,缺乏主動參與的意愿。這種認識導致他們在課堂上缺乏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不高。
其次,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學生的參與度。一些課程設置過于單一和陳舊,缺乏與時俱進的內容和案例分析。同時,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學生往往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思考和討論的機會。
四、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對策
為了解決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痛點,本文提出了以下對策: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培訓和交流;激發(fā)學生參與度,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和主動性。
(一)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方法
為了解決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方法。首先,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引入當代社會熱點問題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次,應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和主動性。例如,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中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需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和提升。首先,應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習,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教育教學能力。其次,應鼓勵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會和教學交流活動,拓寬他們的視野和知識面。此外,還應建立教師評價機制,激勵教師積極投入課程思政教學工作。
(三)激發(fā)學生參與度
學生參與度是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度和主動性,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首先,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等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感。其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新聞報道項目,讓他們親身體驗新聞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戰(zhàn)性。此外,還可以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如網(wǎng)絡平臺和社交媒體等,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五、結語
本論文以新聞傳播學科為例,探討了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思政元素融合育人的重要性和現(xiàn)狀。通過對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同時,通過對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痛點的探討,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本研究對于推動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的發(fā)展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文廣.(2018).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6), 75-83.
2.楊明.(2019).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與創(chuàng)新[J]. 高教探索,(4), 102-107.
3.李春暉.(2017). "課程思政"視域下新聞傳播學科的育人路徑探析[J]. 新聞界(下半月), (12), 123-124.
4.王洪濤&張曉燕。(2018). "課程思政"視域下新聞傳播學科的育人策略研究[J]. 新聞界(下半月), (12), 125-126.
5.劉洋.(2019). "課程思政"視域下新聞傳播學科的育人實踐與反思[J]. 新聞界(下半月), (12), 127-128.
作者簡介:侯冬青,男,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鄭州西亞斯學院新媒體研發(fā)中心研究員,鄭州西亞斯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課程思政示范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數(shù)據(jù)新聞與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