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輝
摘? 要:當前小學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美術課是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習課程之一,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有重要意義。當前時期,人們越來越重視美術教學,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興趣,還可以幫助其掌握一項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提升小學美術課堂的效率。文章以開啟“共享式”教學模式,點亮小學美術精彩課堂為主題進行探討,針對“共享式”教學模式含義以及應用策略展開了闡述。
關鍵詞:“共享式”教學模式;小學美術;教學效果
小學美術課程是培育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平臺和途徑,當前人們對美術教育的關注越來越高,并且家庭和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這對小學美術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展現(xiàn)出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構建精彩的美術課堂,培養(yǎng)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從而提升美術教學質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開啟“共享式”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多元化發(fā)展需求,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
一、“共享式”教學模式的含義
“共享式”教學模式主要強調以滿足學生個體差異性學習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并堅持以學生為本,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展開的一系列教學模式。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被多領域廣泛應用,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捷,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升,獲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而在教育領域中,教育理念正在轉變,也應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及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全面提升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xiàn)“共享式”教學模式,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法,并借助多元化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全面提升小學美術課堂的豐富性,使美術教學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保證學生能隨時隨地進行美術學習,體現(xiàn)小學美術教學的靈活性,使學生體會到美術學習的樂趣,進而提升其美術素養(yǎng),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共享式”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課堂上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感知力
感知力是每位學生與生俱來所獨有的一種特性,感知力特別敏銳的人,對外界所給予的刺激反應往往比常人更加激烈。在“共享式”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使學生的主觀意識得到發(fā)揮,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需要培養(yǎng)藝術思維,提升審美能力,在豐富多彩的美術知識中認識世界之美,感受生活之美,接受美的教育,形成對美的認識。教師應喚起學生的知覺,促進學生的圖像感知,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在圖像符號的變化中提高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圖像判斷能力,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yǎng)。
(二)提高課堂效率
“共享式”美術教學能提升課堂效率,改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弊端,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學習興趣,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加強對學生藝術思維的啟發(fā),開闊學生的眼界并豐富教學內容。在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結合實際的教學要求,對學生展開相關教學,使學生在課堂上十分被動。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自身的基礎水平,采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忽略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這對學生美術學習是十分不利的。而“共享式”美術課堂相比傳統(tǒng)的課堂較為開放,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通過感受、欣賞、表達、練習等活動,凸顯自我發(fā)現(xiàn),以學習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為中心,建構了對美術作品、現(xiàn)象的認識理解和價值判斷。美術課程的實踐性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師生雙向互動中,前后呼應、連貫完整,達到各教學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和相互配合,使學生更輕松、愉快地獲取美術知識,發(fā)散創(chuàng)意思維,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三)促進師生互動
“共享式”教學可以促進師生互動,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使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更加深刻,并更好地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向。對小學生而言,認知能力及思維能力正在逐漸上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教師不能將教學完全控制在課堂上。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發(fā)散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應當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并參與相關社會活動,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并為美術教學和實踐提供豐富的資源,使學生良好運用美術知識。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一味地對學生講述美術理論知識是不現(xiàn)實的,由于學生的年齡限制,他們對一些專業(yè)的繪畫技巧了解不透徹,并且不能將專業(yè)的繪畫技巧良好應用。而在此階段,教師應當對小學生的靈感和興趣進行啟發(fā),將小學生的天性更好地釋放,才能使小學生的美術才能及潛力充分發(fā)揮出來。因此,教師在美術課上的知識講解需要學生在課上操作并且努力實踐,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共享式”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學習任務,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自然愉悅的氛圍中,體會到美術的樂趣,同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升了教學效率。
“共享式”教學方法在小學美術課堂上被廣泛應用,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促進學生全面參與。美術作為藝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小學階段就進行培養(yǎng)和滲透。因此,小學美術教學需要重視對學生基本美術范疇的講解和實踐。美術的學習相比其他的課程學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加強練習。
三、“共享式”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一)開展情景化教學,合作共享
為了提升美術課堂的趣味性,教師應當開展情景化教學,使美術教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具,并制作精美的課件,引進豐富的教學資源,并將其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能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感知,以提升自身的審美。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包含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制作出學生感興趣的教學課件,將有趣的視頻和圖片引進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喚醒學生的共鳴。
例如在教授“秋之韻”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具,將秋天的景色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并通過移步換景的方式展現(xiàn)秋天田野的情況,使學生真正投入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并且獲得深刻的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相關事項。首先,在教學中應當注重秋天田野的構成,將秋天的景色素材充分挖掘,有針對性地找出其中的內容,提升學生的感知力,并鼓勵學生充分運用和表達素材。其次,教師應當多從美術的角度予以引導,使學生注重景色觀察,并保證合理的顏色搭配、布局配置、光線安排,將自身繪畫技巧充分發(fā)揮出來,喚醒學習激情。最后,教師應當使學生真正融入環(huán)境,并將自身的感受與想法進行闡述,形成自身獨特的審美和認知。
(二)聯(lián)動生活化教學,漸進共享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只有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才能使學生通過接觸真實的事物,感受到美術教學中的意義。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苯處煈斀Y合學生實際生活,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色彩美,并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另外,教師應當帶領學生積極開展相關教學活動,結合當?shù)氐奶厣幕蛯W校的特色課程,以此為基礎開展相關美術教學。
例如教授“悠悠老街”這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走進余姚陽明古鎮(zhèn),分小組探究余姚特有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中品嘗改革開放釀出的甜美果實。聯(lián)動教學生活化,如五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的小泥人與現(xiàn)代影視結合,并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呈現(xiàn)出許多小學生喜愛的動畫形象,師生共同品味“藝術與魅力”的盛宴。在此過程中,還能看到吸引游人紛紛駐足聆聽的皮影戲,將現(xiàn)場觀眾的動作實時轉化為屏幕上皮影小人的身姿。學生感受到強烈的愉悅感,并能了解到余姚當?shù)氐膫鹘y(tǒng)飲食文化,開闊了視野,豐富了內心世界,提升了審美。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讓傳統(tǒng)的工藝結合現(xiàn)代的技術與流行文化,在傳承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使學生的美術思維得到啟發(fā),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色彩感受力。聯(lián)動生活化教學,漸進共享的教學過程,讓教師與學生、預設與生成完美相遇,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快速達成。
(三)注重個性化差異,互學共享
教師還應當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由于每個人的感知力不同,對美術的感受及看法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滿足其多元化認知發(fā)展需要。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的自我認知發(fā)展為切入點,將美術教學的情境性、開放性和多元化充分體現(xiàn),并使學生真正地融入美術課堂,適當調整和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開放化互學借鑒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學生主動展示自身對美術的理解,并通過作品表達出來。
例如教授“我愛大熊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yè)。第一層次嘗試單只熊貓的練習。作業(yè)建議:用水墨畫的形式畫一只大熊貓或臨摹自己喜歡的名家作品中的一只熊貓。第二層次結合名家作品較完整地完成一幅熊貓作品,注意用筆用墨的變化。作業(yè)建議:用彩墨的形式完成一幅熊貓作品,可以自己進行想象,并進行適當添畫。第三層次創(chuàng)作一幅有童趣的熊貓作品,墨色用筆要有變化。作業(yè)建議:創(chuàng)作一幅童趣盎然、創(chuàng)意滿滿的熊貓作品。想一想怎樣讓畫面變得更加富有情趣,可以運用夸張和變形等手法。三個層次的設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了三個評價平臺,學生每上一個臺階,教師就會有不同的評價。最后可以設計一個“三星”評價法,圍繞造型之星、構圖之星和創(chuàng)意之星展開評選,并將作品分層展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對不同層次學生完成的作業(yè)要提出一些相應、適當?shù)囊?,促使其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并及時給予鼓勵與贊揚,注重個性化差異,真正實現(xiàn)互學共享。
(四)搭建開放化平臺,共建共享
小學美術教學注重學生的美術表達,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展示平臺,將學生的美術作品一一進行展示,使學生相互學習和欣賞,并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在彼此分享的過程中開闊思維和視野,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和藝術素養(yǎng)。對小學美術課程而言,“共享式”教學實施要求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共同學習,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增強教師教學的針對性,促進美術課堂呈現(xiàn)出個性化教學模式。教師搭建開放化平臺,展示學生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和探討,通過相互的言語交流和行動交流,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個性來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wǎng)絡教學為學生美術作業(yè)的評價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教師可以讓學生建立個人博客、美術QQ群,開辟有效的評價途徑,讓學生的作業(yè)在相應的空間里接收同學、老師、家長的評價,使學生在作品欣賞中交流學習體會,同時記錄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教師也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作品,更全面、公正、客觀地進行評判,與學生共同分享對藝術風格的獨到見解,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的發(fā)展空間,幫助學生獲得個性化藝術感受,讓學生體會到美術的魅力,并真正愛上美術。
四、結語
“共享式”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課堂上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和效果,并且該教學模式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興趣,使課堂效率顯著提升,并能促進師生交流。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共享式”教學法的應用,采取有效的手段,通過開展情景化教學、加強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展示平臺等多種有效策略,全面提升小學美術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 王騰飛. 小學美術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解析[J]. 學周刊,2020(16):149-150.
[2] 樂兆萍. 讓生活中的美走進小學美術課堂[J]. 新智慧,2020(25):82-83.
[3] 林珊. 民間傳統(tǒng)工藝走進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探索——以《讓剪影動起來》教學為例[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02):112-114.
(責任編輯:鄭?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