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
深圳市核達中遠通電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通”)是一家專注于通信電源、新能源電源和工控電源等產品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的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型企業(yè),為通信、新能源汽車和工業(yè)自動化控制等領域客戶提供定制電源產品解決方案。公司主要產品為通信電源、新能源電源和工控電源。
2019年-2022年上半年末,中遠通的營業(yè)收入分別為93101.90萬元、98440.01萬元、142901.18萬元、72981.08萬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5103.51萬元、8241.76萬元、10953.68萬元、5521.56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3811.13萬元、7707.67萬元、10641.82萬元、4964.62萬元。
2021年3月,中遠通遞交招股書,申請登陸創(chuàng)業(yè)板。但從其陸續(xù)披露的申報資料來看,公司在經營中與第一大外協廠商關系“撲朔迷離”,交易公允性需要進一步證明。
此外,最初中遠通向上交所科創(chuàng)板提交申請材料,但只做了一輪反饋問詢即由于項目原因撤回了申請材料。而后轉戰(zhàn)創(chuàng)業(yè)板,又被抽中現場檢查,結果暴露出多處瑕疵。盡管中遠通已順利過會,但此前屢屢曝出問題,也需投資者多加警惕。
資料顯示,安科訊電子與中遠通從2021年開始合作,當年就成為第一大外協廠商,2022年上半年地位依然穩(wěn)固,兩年間中遠通向其采購金額分別為3564.88萬元和1503.78萬元,占公司外協金額的比例均在30%以上。
對于這家迅速崛起的外協廠商交易價格公允性,中遠通只是解釋稱因公司向其外協的包含了產品各加工環(huán)節(jié)的委托,公司已經和其他外協廠商報價進行對比過,價格公允,但并沒有將安科訊具體數據加入對比表單中。
更為矛盾的是,雖然中遠通在問詢函中聲明與安科訊是從2021年1月開始合作,但為何在招股書中有稱與其2020年12月9日就簽訂了采購合同。(見表一、二)
數據來源:招股書
數據來源:問詢函招股書
剛與安科訊合作就放心對其委以重任、與其合作時間前后不一,種種疑點亟待中遠通解釋。
在重新申報創(chuàng)業(yè)板后,中遠通被抽中現場檢查,而在檢查過程中,檢察人員發(fā)現了公司存在多個問題:
首先,中遠通未嚴格執(zhí)行會計政策,收入存在跨期。公司于2020年3月才對統(tǒng)合電子(杭州)有限公司已于2019年12月驗收的產品進行對賬并確認收入,金額總計303.66萬元,收入跨期確認,未嚴格執(zhí)行“按月與客戶對賬確認驗收合格的商品數量及結算金額,確認無誤后在對賬當月確認銷售收入”的境內產品銷售收入確認政策。
無獨有偶,公司于2021年1月確認2020年12月WeidmullerInterfaceGmbh&Co.KG已完成報關手續(xù)的機器維修及系統(tǒng)升級改造收入10.56萬元,未嚴格執(zhí)行“對于采用FOB、FCA等貿易方式的境外客戶,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將貨物運達指定港口,開具出口發(fā)票,完成報關手續(xù),取得《出口貨物報關單》后,確認收入”的出口商品收入確認政策。
第二、中遠通研發(fā)支出年審與稅審金額差異過大。現場檢查發(fā)現,年審與稅審機構對發(fā)行人已有機型進行升級改造項目研發(fā)費用認定存在差異,稅審機構認為已有機型進行升級改造項目研發(fā)費用不符合研發(fā)費用加計扣除范圍,較經年審機構審計的研發(fā)費用分別調減了1,004.89萬元、766.82萬元、2,936.23萬元,分別占同期年審研發(fā)費用的14.53%、11.10%、43.52%。
第三、中遠通以往年度往來款賬齡劃分錯誤,會計師審計程序未嚴格執(zhí)行。公司2019年度財務報表附注披露賬齡3至4年(含4年)應收賬款余額為70.15萬元,2020年度財務報表附注披露賬齡4至5年(含5年)應收賬款余額為71.43萬元,賬齡劃分錯誤。
并且,申報會計師對應收賬款實際執(zhí)行程序與披露的關鍵審計事項執(zhí)行程序不一致。將應收賬款的可收回性作為關鍵審計事項,并于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執(zhí)行政策及程序,但審計底稿中未見對公司應收賬款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執(zhí)行復核及評價程序。
第四、中遠通存貨跌價披露政策與實際執(zhí)行政策不統(tǒng)一。公司在招股書中稱,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紤]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果存貨出現明顯的減值跡象,則單獨確定產品的可變現凈值,最后與各自對應的產品成本進行對比,將差額計入存貨跌價準備。對于已有訂單和合同的產品,優(yōu)先按照合同價測算存貨的可變現凈值;無合同部分根據近期平均銷售單價考慮其預估售價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既無合同也無預估售價的存貨則分產品按照庫齡對存貨進行跌價計提。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公司對原材料和庫存商品大多采用的是庫齡法測算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具體為原材料按照是否超過保質期進行測算,庫存商品采用預計售價與庫齡結合的方法(無預期售價部分)進行測算。
2020年末,公司原材料跌價準備期末余額為1967萬元,全部為按照庫齡法計提;庫存商品跌價準備期末余額為1770萬元,其中按庫齡法計提金額1186萬元。難道這一大批產品都沒有合同也沒有預估售價嗎?
第五、中遠通存在資產攤銷未正確計入對應費用科目、會計師審計程序執(zhí)行不到位問題等。
雖然上述問題涉及金額并不大,但是各種內控、財務合規(guī)問題頻發(fā),一定程度表明中遠通內控管理長期存在漏洞,或對公司形象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