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杰
作為耳科疾病進程、療效評價、防治方式、康復措施制訂以及法醫(yī)鑒定的有效依據,純音測聽是測量聽敏度與標準化主觀行為反應的測聽,能夠了解聽力是否正常及聽力損失程度、聽力損失性質[1]。作為聽功能測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術,純音測聽方式與頻率特性比較好,這就為聽力損害的定量定性提供了依據,這也是其他客觀聽力測試無法做到的,因此,純音測聽普遍應用于耳科臨床中[2]。除嬰幼兒等特殊人群,純音測聽屬于聽力學檢查的基礎性檢查,聽閾指某聲信號引發(fā)的聽覺最小聲壓級。純音測聽是了解受試者聽敏度最基本方式,為耳疾診斷提供有效依據。多種因素影響,聽閾存在變動性,純音測聽需被檢者給予主觀判斷,因而純音測聽結果的準確性不一致。影響純音測聽準確性因素較多,其中受試者心理因素對測試結果影響最大。
測聽室環(huán)境噪聲直接影響測聽結果,需在達到國際標準的測聽要求,即室內噪聲不高于20 dB,溫度18~22℃,濕度控制在50%~60%,室內保證充分地通風換氣,保持光線明亮,以白熾燈最佳[3]。此外,確保測聽人員和受試者的舒適度,避免遭受外界環(huán)境干擾,測聽人員能夠清楚看到受試者,但受試者不能看到聽力測試儀器的具體操作[4]。
測聽儀器校準直接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在使用測聽計時,借助電子放大、電子振蕩、電子衰減等產生不同的掩蔽噪聲信號,經耳機對人耳傳送,儀器純音和掩蔽噪聲對測試結果的準確度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必須及時檢修和校準測聽儀器[5]。通常來說,測聽儀器分常規(guī)檢查與主觀檢查、定期客觀檢查校準、基本校準檢查三級檢查校準,為測聽結果準確性提供保證。定期開展客觀檢查校準,每3個月完成1次校準,最長間隔不超過1年,特別是基本校準工作,需要在實驗室內完成。
若受試者是兒童,則容易出現注意力不夠集中或者是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的問題,需要盡可能縮短測試的時間。若受試者為存在聽力障礙、文化程度較低且理解能力比較差的老年患者,則需要盡可能保持耐心,對測試要求進行反復講解[6-8]。受試者心理直接影響測試結果,測試工作人員可充分利用心理學相關知識,對受試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分析,以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放松其精神,促使受試者積極地配合檢查。大部分耳聾患者遭受聽力障礙的困擾,逐步產生不同的心理問題,諸如,注意力不夠集中、焦慮、自卑、恐懼以及抑郁等[9]。測試工作人員需保持熱情的工作態(tài)度,為受試者細心、耐心地講解,盡可能消除患者不良心理[10-12]。測試工作人員需要重視對受試者的指導,將測試結果差控制在10 dB以內,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利用言語、手勢等方式讓受試者能夠了解檢查目標和配合方法,避免由于過度緊張而對測試結果產生影響,同時可讓受試者提前到檢查室熟悉環(huán)境[13]。
測聽人員需掌握測聽檢查理論、實踐并且持有專業(yè)合格證書,為熟練掌握測聽技術提供保障。純音測聽屬于心理物理學檢查,測聽人員不僅需要掌握心理學相關知識,還需要靈活應用心理學知識。此外,測聽人員需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與良好的職業(yè)素質,注重經驗積累與總結,不斷學習新知識。測聽人員需要掌握測聽手法,何時掩蔽,如何掩蔽,對受試者反應準確性進行判斷,對測試結果可靠性進行判斷。一些測聽人員想要盡快完成檢查,或者受受試者以往測試的影響。測聽人員實際工作中,需保持高度認真,一旦失誤可能造成測聽結果偏差。此外,保持測聽人員的固定或相對固定,不斷累積經驗和技巧,可為測試結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測聽人員需參與聽力測試相關理論與實操培訓,測聽人員需了解測試手法,掩蔽時間與掩蔽方法,對受試者是否出現準確反應進行判斷,測試結果的可靠性等等。測試技術工作人員不能為了盡快完成檢查,直接影響測試結果,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測聽人員需堅持認真負責工作態(tài)度,馬虎可能帶來測試結果失真。測聽人員需要不斷積累測聽經驗與測聽技巧,確保測聽結果可靠性。
在測試過程中,由于耳鳴干擾度、文化水平、年齡、配合度等因素影響,純音測聽準確度也大相徑庭。例如,檢測者對受試者的指導可致使測試結果的差額超過10 dB。在檢查時,成人和兒童的檢查、智力正常與智力非正常的檢查、樂于接受檢查與疑慮不安檢查等不同對象,檢查準確度也存在很大差異。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利用示范、手勢以及言語等方式掌握受試者檢查目標和配合方法。為避免受試者情緒緊張而影響測試的結果,受試者可提前到達測試地點。測試前,測聽人員詳細解釋受試者將要聽到的聲音,同時強調聽到聲音后要給予反應,即使是輕微聲音,也需要反應,但是測試音之外的聲音不用反應,聽到聲音后立刻給予聲音反饋,若是受試者聽不到聲音,立刻停止聲音反應。若受試者是耳鳴患者,受試者在隔離室會出現耳鳴加重的現象,那么需要引導受試者去體會耳鳴強度與頻率,深入認識耳鳴聲音,給予不同的刺激強度與刺激頻率,使受試者可較為準確地區(qū)分刺激聲和耳鳴。在測試前,受試者需取下助聽器裝置、眼鏡以及耳飾等。通過提升受試者配合度,確保純音測聽的測聽效果。
純音測聽屬于測聽室常規(guī)檢查,即使在無客觀測聽設備情況下,只要測聽結果準確,也為臨床診斷提供了參考[14]。純音測聽為主觀測聽方式,受試者的理解與配合至關重要,只要受試者積極配合,那么純音聽閾可提供大量信息,為測聽人員對受試者聽力損失情況進行判斷提供依據。若是骨導聽閾與氣導聽閾存在差距,證明受試者存在中耳病變。若是氣導聽閾與骨導聽閾存在差距并且骨導聽閾值提升,證明受試者存在混合性聾。若是氣導聽閾與骨導聽閾都上升且兩者差距不大,證明受試者存在感音神經性聾。此外,還可結合聽閾曲線類型對輔助疾病進行判斷,或者借助純音聽閾對聽力損失程度進行判斷等??傊?,不同性質病變都可借助純音測聽獲得相關診斷信息。
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公布行波學說后,其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隨著實驗技術發(fā)展,行波學說不斷修正、完善,但行波學說對耳蝸頻率機理的解釋仍為經典。聽力學發(fā)展伊始,借助純音刺激方式對人們的聽力進行測定,純音頻率與強度變化都可獲得精細控制與計量。聽力學介入聲學后形成生理聲學,不僅與聲學密切相關,還受到相關標準約束,測聽設備與測聽操作呈現標準化與規(guī)范化,漸漸形成全球聽力標準,為交流提供保障,逐步推動聽力學發(fā)展。相較于非標準化耳聲發(fā)射、點反應測聽等信息,標準化規(guī)范更加重要。從目前來看,隨著聲學標準化技術修改,逐漸形成壓耳式耳機、插入式耳機、骨振器、窄帶掩蔽噪聲、8~16 kHz頻率范圍、耳罩式耳機、短持續(xù)時間測試信號、自由場和擴散場測聽等純音基準級,為社會、生產環(huán)節(jié)帶來一系列標準。純音測聽檢測過程中,結合聲學標準化技術要求,優(yōu)化測聽標準,確保純音測聽信息的有效性。在純音測聽檢測時,需保證各項指標在標準范圍內,整合純音測聽信息,在標準化、規(guī)范化條件下開展測聽工作,為聽力標準全球化交流提供保障。
在進行測試以前,需詳細了解受試者的病史,全面檢查受試者,受試者需要提前5 min進入測聽室,測聽人員需要在測試前對純音測聽檢查方法進行詳細介紹,提前告知受試者在聽到聲音后舉手,受試者聽不到聲音后,立刻停止舉手,每次只對一只耳朵進行測試,若是受試者出現不適,則需立刻終止測試。在進行測試前,測試人員引導受試者多次測聽,確保操作的穩(wěn)定性。從目前來看,很多的側聽計有控制指示燈功能,若是出現裝置失靈或者是受試者注意力不集中,那么都可能造成測試失敗,若是選擇舉手法,那么受試者是否存在遲疑直接影響測聽效果。在測試前,測聽人員需告知受試者保持注意力集中,將隨身攜帶的電子通信設備交由家屬保管。在檢查前需要摘下頭飾、眼鏡以及助聽器等,氣導耳機佩戴舒適,確保輸出口已對準外耳道,切不可壓癟外耳道。在進行測試前,受試者避免接觸噪聲,噪聲暴露直接影響受試者的敏感度,測試時間也不應過長,一般控制在20 min以內,否則會造成受試者過度疲勞,對測試結果產生影響。對于持續(xù)不變微弱聲音,聽覺器官容易忽略,同強度聲音可間斷出現,在測試時可用阻斷開關間歇給音或者給斷續(xù)音。測聽人員在進行測試前,盡可能規(guī)避觀察前記錄,避免影響受試者的測試結果。
純音測聽包含骨導聽閾測試與氣導聽閾測試,一般來說,按照先氣導聽閾測試,后骨導聽閾測試的順序進行測試,先測量健耳或者先測試相對聽力較好的耳朵。檢查按照1 000、2 000、4 000、8 000、500、250、1 000 Hz的順序進行測試,若是受試者完全能夠聽到1 000 Hz純音,通常選擇40 dB聲音,若是患者未產生反應,以20 dB的步長增加,若是患者產生反應,那么以10 dB的步長降低,直到患者不產生反應,按照這個流程操作3次以后,在同強度下產生的二次反應即為閾值。骨導測試法與氣導測試法一致,測試頻率有500、1 000、2 000、4 000 Hz。在測試過程中,測聽人員需嚴格遵守相關操作規(guī)范,提升測聽結果的精確度,以更規(guī)范、更全面、更有效的手段優(yōu)化測聽流程、確保測聽效果。
純音測聽可體現外耳、內耳、聽覺末梢、聽覺中樞等整個聽覺傳導通路的情況,為耳聾的定性、定量及定位診斷提供了有效依據。聽力檢查報告結果的準確性直接影響測聽工作人員的病情判斷,因此,掌握純音測聽中的影響因素和對策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