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稿團隊:“層級·微點”作文研究團隊
領(lǐng)銜人:韋存和(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陳玉劍(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名師簡介
張曉娥,山西省課堂教學(xué)能手,任教于山西省交城縣第四中學(xué)。
技法指點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語言的連貫對文章來說很重要。因此,在語言的海洋中泛舟時,我們一定要落實好“從容渡”和“善取勢”。從容渡,即不牽強,著意在連;善取勢,即善于利用語言情境,實現(xiàn)巧妙勾連和文脈的貫通。我們在寫作時,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實現(xiàn)語言的連貫性:一是保持前后話題的統(tǒng)一,二是合理安排文章思路,三是注意句子間的銜接過渡,四是語境要和諧一致,五是表達角度要一致。
原? 文? 呈? 現(xiàn)
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在我的記憶里,包粽子的粽葉是我和奶奶在春天的小河邊采摘的。清晨,河邊的霧氣剛剛散去,奶奶便提著一個小竹籃,領(lǐng)著我,來到小河邊。豐腴的葦葉總是長在水邊。奶奶擔(dān)心我滑進河里,便故意把捆成一小捆的葦葉扔到河岸上的苜蓿地里,于是我就在盛開著小小紫花的苜蓿地里奔跑。跌跌撞撞的大蝴蝶和胖胖的蜜蜂被我驚得不知所措,蘆葦叢里不時傳來清脆的鳥叫聲。置身這樣的場景,我真是愜意極了。
包粽子的糯米是自家地里產(chǎn)的。奶奶每年都會種半畝地糯稻。家里吃不了,就給左鄰右舍送點。
端午節(jié)前兩天,奶奶總是很忙。除了將糯米泡在大桶里,還要將曬在屋檐下的粽葉取下,浸泡后,放在一口大鍋里煮。每當(dāng)那時,一股清香便彌漫在整個屋子里。
端午節(jié)前一天,奶奶起個大早。她先用清水將粽葉清洗一遍,并剪去粽葉一端兩個月牙狀的蒂,然后將它們整齊地碼放在桶里。接著,奶奶從大桶里撈出糯米,放在一個有著牡丹花圖案的新面盆里。包甜餡用的蜜棗、葡萄干和紅豆,包咸餡用的香腸和臘肉,都盛放在青花瓷碗里。
開始包粽子了。只見奶奶先將三片青色的粽葉卷成一個錐體,再舀起兩勺糯米,倒入其中,接著從青花瓷碗里舀了一勺甜餡,再添上大半勺糯米。奶奶倒入的糯米正好與那錐體口相平。隨后,奶奶用粽葉封住錐體口,最后用細繩將粽子捆上,這樣一個可愛的棱角清晰的粽子就誕生了。
真是一氣呵成??!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粽葉包粽子??晌野聂兆?,還沒等我拿細繩捆扎,餡就全散了。于是奶奶慢慢給我演示了一番,我在一旁認(rèn)真地操作,終于,我包的第一個粽子“問世”了。
晚上,奶奶把包好的粽子碼在一口大鍋里。先用大火煮上半個小時,再用文火燜煮一會兒,一小時后,一瓷盆熱氣騰騰的粽子擺上了飯桌。揭開墨綠色的粽葉,那包著臘肉的粽子油光可鑒,那包著蜜棗的粽子是純白的。吃著奶奶用愛包的粽子,我的心里暖暖的。這一整天,我都沉浸在節(jié)日的氛圍中,仿佛自己也被氤氳在整個村莊中的愛的香味包裹著。
其實端午節(jié)活動很多,比如賽龍舟啦,插艾葉啦,不過對我來說,還是喜歡包粽子。
開頭點出了寫作對象,要注意與下面段落的銜接。
要注意語意的連貫,“奶奶的擔(dān)心”與“扔葦葉到苜蓿地”之間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未交代清楚。
這里要注意分句間的順序??梢韵葘戻B叫聲,再寫蝴蝶和蜜蜂,接下來順勢寫“我”的感受,這樣的順序安排更符合邏輯。
這里可以圍繞“端午節(jié)這天奶奶總是忙碌的”這一話題集中描寫,將奶奶包粽子的準(zhǔn)備程序調(diào)整為一段,再使用過渡詞語使語言更加連貫、文脈更加清晰。
可著筆墨于“我”學(xué)包粽子這一過程,恰當(dāng)使用關(guān)聯(lián)詞,交代清楚自己包粽子的過程,突出“我”此時愉悅的心情。
可通過比較,突出“我”對端午節(jié)與眾不同的感情,同時也能照應(yīng)開頭。
綜合點評
整體來看,小作者能將奶奶包粽子及自己學(xué)包粽子的過程娓娓道來,在寫作過程中講究銜接過渡,注意事件的時間順序安排。如果敘事更集中些,文脈則會更加貫通。
升格指津
1.為了使文章的敘事脈絡(luò)更加清晰,可圍繞端午節(jié)前、端午節(jié)時這兩個時段集中敘述包粽子一事。
2.情感要保持一致。
3.銜接過渡時,要根據(jù)場景和需要選擇合適的提示語或過渡句,恰當(dāng)使用關(guān)聯(lián)詞,使文章語言更連貫。
佳? 作? 出? 爐
端午節(jié)
記憶里最清晰的便是端午節(jié)與奶奶一起包粽子的過程。
粽葉是在小河邊采摘的。清晨,河邊的霧氣剛剛散去,奶奶便提著一個小竹籃,領(lǐng)著我,踏上了通往河邊的土路。我哼著新學(xué)的小調(diào),蹦蹦跳跳地來到小河邊。葦葉青青,在河邊搖曳。我們探著身子,盡量采摘又大又肥的葦葉。奶奶擔(dān)心我滑進河里,便故意支開我——將捆成一小捆的葦葉扔到河岸上的苜蓿地里,讓我在盛開小小紫花的苜蓿地里撿拾著、奔跑著。蘆葦叢里不時傳來清脆的鳥叫聲,跌跌撞撞的大蝴蝶和胖胖的蜜蜂也被我驚得不知所措。置身這樣的場景,我真是愜意極了!
包粽子的糯米是自家地里產(chǎn)的。奶奶每年都會種半畝地糯稻。家里吃不了,就給左鄰右舍送點。
端午節(jié)這天,奶奶總是很忙。一大早,奶奶就開始忙碌。她先用清水將粽葉清洗一遍,并剪去粽葉一端兩個月牙狀的蒂,然后將它們整齊地碼放在桶里。接著,奶奶架起一口大鍋,將粽葉放入鍋中。不一會兒,粽葉的清香便彌漫整個屋子。煮粽葉的間隙,奶奶把提前浸泡好的糯米從水里撈出來,放在一個有著牡丹花圖案的新面盆里。包甜餡用的蜜棗、葡萄干和紅豆,包咸餡用的香腸和臘肉,都盛放在青花瓷碗里。
開始包粽子了。只見奶奶先將三片青色的粽葉卷成一個錐體,再舀起兩勺糯米,倒入其中,接著從青花瓷碗里舀了一勺甜餡,再添上大半勺糯米。真是神了!奶奶倒入的糯米正好與那錐體口相平。隨后,奶奶用粽葉封住錐體口,最后用細繩將粽子捆上,這樣一個可愛的棱角清晰的粽子就誕生了。
真是一氣呵成?。∥乙财炔患按啬闷痿杖~包粽子。可在奶奶手里聽話的粽葉,到了我這里,卻不聽使喚了,還沒等我拿細繩捆扎,餡就全散了。出師不利,我有點泄氣。奶奶看出了我的情緒,笑著對我說:“別著急,你看你的手那么小,拿不下三片粽葉呢。你先用兩片粽葉包包看!”奶奶邊說邊給我做示范。我心領(lǐng)神會,照著奶奶的分解動作一步步做。卷葉,加米,加餡,再加米,封口,捆綁,我包的第一個粽子終于“問世”了。雖然它看起來很笨拙,在那一堆漂亮的粽子中顯得格格不入,但我心里還是樂開了花。
晚上,奶奶把包好的粽子碼在一口大鍋里。先用大火煮上半個小時,再用文火燜煮一會兒,一小時后,一瓷盆熱氣騰騰的粽子擺上了飯桌。揭開墨綠色的粽葉,那包著臘肉的粽子油光可鑒,那包著蜜棗的粽子是純白的。吃著奶奶用愛包的粽子,我的心里暖暖的。這一整天,我都沉浸在節(jié)日的氛圍中,仿佛自己也被氤氳在整個村莊中的愛的香味包裹著。
寫到這里,我突然期待起明年的端午節(jié)了。
修改后,語意變得連貫?!皳焓爸闭諔?yīng)了前面奶奶“扔葦葉”的動作。
這里調(diào)整了分句間的順序,更符合邏輯。
這里運用“先”“然后”“接著”“不一會兒”這些表示先后順序的過渡詞語,準(zhǔn)確地介紹了奶奶包粽子前的準(zhǔn)備工作,使得文章語言更加連貫,思路更加清晰。
巧用提示語,寫出了“我”的驚喜之情。
此處具體描寫了“我”學(xué)包粽子的過程,恰當(dāng)使用了關(guān)聯(lián)詞,表明句子間的關(guān)系,使文章語言更加連貫,也突出表現(xiàn)了“我”此時愉悅的心情。
跳出回憶,自然收束全文。
綜合點評
修改后的文章,注意了語言的連貫性,較好地運用了單元訓(xùn)練點中“語言要連貫”的五大技法。比如,小作者注意了形式上的連貫,將開頭和結(jié)尾都做了刪減,使得敘述主體更加明確;結(jié)構(gòu)上完成了巧妙呼應(yīng),做到了渾然一體;段、句間的過渡自然,不生硬。期待小作者在未來能夠更留心生活,打磨文字,從容泛舟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