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蕾
筆者認為,教學文言文大體要經(jīng)歷以下過程:正確解讀文本、選定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活動、實施教學過程。本文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從文本解讀眼中有“文”、內(nèi)容選定眼中有“度”、教學設計眼中有“法”、教學實施眼中有“人”四個方面呈現(xiàn)筆者真實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
文言文的閱讀,首先要理解古典漢語的遣詞造句風格。學習文言文,要在疏通文字的基礎上,通過欣賞精致的章法規(guī)則和精妙的語句,理解古人蘊含的情感,體會文言文之美。解讀文言文,要遵循文言文的體式特點,做到眼中有“文”。
學生學習文言文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不理解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差異。在文言文中,往往一個單字即能表達一個詞意,并有獨特的語法規(guī)范。就像學習古代詩歌一樣,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先經(jīng)過一個獨特的文本“解碼”過程。這就需要他們在學習中積累一些常用的實詞、虛詞,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語法規(guī)范。學習文言文,“文言”的學習是前提。在本課教學中,一些詞義、語法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誤解,如“嘗”“諸”“折”“競走”“信然”等幾個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相差甚遠,教學中需要作為重點予以講解。文言文中“之”用法多樣,是學習的難點,教學中需要和學生一起辨析?!按鹪弧彪m然簡單,但作為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句式,需要學生去認識和感受。學生要通過對這些文言字、詞、句的學習,建立起對文言文的基本感知。
學習文言文,要通過學習其遣詞造句的藝術、謀篇布局的章法,體會其所言之志、所載之道,從而提高理解水平、欣賞品位、審美情趣。諸兒為何“競走取之”?為何“唯”王戎“不動”?“人問之”會問些什么?王戎回答中一個“必”字有何作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品析文章內(nèi)容和思想,去理解、感受王戎的“自幼聰慧”、善于思考和推理的形象,從而感受“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總目標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比绾握J識?如何汲?。繉W習文言文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因為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
王榮生教授認為,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腳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如何通過本文的學習,落實文化的傳承與反思呢?筆者認為,一是通過學習字、詞、句等對傳統(tǒng)文化溯源和體認;二是感知王戎形象,對“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認知與認同,從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三是拓展學習“竹林七賢”知識,推薦閱讀《世說新語》,從而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一篇文言文可以教很多內(nèi)容,如何在40分鐘內(nèi)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這就要對內(nèi)容進行取舍、統(tǒng)整。教學內(nèi)容的選定,教師要錨定兩個“度”,一是編者意圖,二是學生學情。
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為什么不像初中生那樣集中在一個單元學習,而要分散學習呢?筆者認為,編者安排的意圖在于告訴我們,小學生學習文言文,重要的是體會其所表達的意思、情感。因而我們可以這樣選擇教學內(nèi)容:注釋中給出的“嘗”“競走”等詞語必須教;一些必要的、影響學生理解的而注釋中又沒有給出的詞如“諸”必須教;“折枝”“之”一類的詞語,在學生產(chǎn)生誤解時給予糾正就行。在此基礎上,學生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即可。關于本文所表達的意思、情感等,小到王戎異于“諸小兒”的舉動背后所體現(xiàn)的人物形象,大到從本文中體會古人智慧等,需要作為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這些重點內(nèi)容落實在單元主題和課后習題上就體現(xiàn)為“時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說說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要精準把握學生學情,不能以教師的經(jīng)驗揣度學生的經(jīng)驗。把握學情的方法有很多,落實到《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教學時,可以通過課前調查來了解學情;可以通過微信群等網(wǎng)絡工具搜集學生預習時存在的問題;也可以進行課前訪談,讓學生在沒有預習的基礎上讀讀課文、看看注釋,試著講講這個故事,說說對王戎的認識,等等。
教學設計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幾方面進行。
課后習題既是編者意圖的體現(xiàn),也提供了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比如朗讀、背誦、“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等等,這些方法符合文言文的體式特點,是教和學的基本方法。尤其是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認為,讀一點文言文,主要是誦讀,形成文言文的語感。個別字詞可以講一下。反復誦讀不僅有利于形成文言文的語感,也有利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規(guī)律。
好的教學設計,學科邏輯和學生心理邏輯一定是相符合的。比如朗讀,簡單機械的重復朗讀會讓學生厭煩。多層次的朗讀任務讓學生在自我挑戰(zhàn)中達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好節(jié)奏(韻味)的要求。帶讀、對讀、范讀等形式各異的朗讀,對學生體會文言之美、培養(yǎng)文言語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再如理解文意,文言文的學習要經(jīng)歷一個獨特的“解碼”過程,要將古代漢語的書面語變成學生習慣的現(xiàn)代漢語表達形式,這是學習文言文必要的一步。逐字解釋、連詞成句嗎?顯然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于是降低難度,要求借助注釋講故事就成為很好的選擇。對于那些不確定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提供合適的支架,比如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借助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講,學生能說通就行。再如體會王戎形象,理性的分析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偏于形象、直觀的特點。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復現(xiàn)當時場景,讓學生通過表演體會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和教學內(nèi)容契合。如教學誦讀中的停頓,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習慣先將文中的停頓標注出來再讓學生誦讀。筆者認為,在文言文的誦讀中,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讀好停頓就行。比如說本文的題目,學生可以讀成“王戎/不取道旁李”,也可以讀成“王戎不取/道旁李”。但如果讀成“王戎不/取道旁李”就錯了,教師就要及時指出并糾正。
教學設計中,教師還應將自己閱讀文言文的一般經(jīng)驗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傳遞給他們,體現(xiàn)在教學流程中。本節(jié)課設計的教學流程為“誦讀—理解大意—體會形象—講述故事”。這樣的教學流程和文言文閱讀理解的一般過程相一致,同時和教學目標也相一致,是教師閱讀經(jīng)驗的外顯,便于學生學習、運用。
教學活動絕不是呆板、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要以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收獲作為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標準,最終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
在文本解讀時,我們發(fā)現(xiàn)小學生對“之”的理解還有很大困難,教學設計并沒有把其作為教學內(nèi)容。課堂上教學時,學生常常會將“人問之”中的“之”理解為王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解:“之”在這里指王戎不動這件事。教學時,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要指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并及時解決。教學內(nèi)容應根據(jù)課堂生成情況進行調整,教師不應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只追求順利的教學過程。忽略了“人”的課堂,是沒有意義的課堂。
推薦閱讀《世說新語》,旨在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到課外,在更廣泛的閱讀中感受古典漢語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薦讀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選擇青少年版,或者有插圖、翻譯等閱讀支架的版本。
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內(nèi)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教學活動的展開要做到眼中有“文”、眼中有“度”、眼中有“法”、眼中有“人”。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過程中學好文言文,積淀文化素養(yǎng),提高文言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