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霏
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讀整本的書”之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再次指出要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總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相應地,統(tǒng)編本教材早已將“整本書閱讀”納入閱讀視野,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旨在倡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高表達能力,促進思維、心理品質和精神的成長。
多年來,倡導“整本書閱讀”帶來的益處一目了然。在多方努力下,閱讀氛圍也營造得別具特色。但筆者在一線教學中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盲點”,例如:基礎薄弱的低年級學生無法進行整本書閱讀,也提不起興趣;部分學生對閱讀沒有計劃;不少學生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時往往淺嘗輒止,沒翻幾頁就換下一本書了……
面對這些“盲點”,筆者在自己的班級里進行了“班本微閱讀”之“走近稻草人”系列整本書閱讀的嘗試,依托“微閱讀”資源,從細微處著手,為學生打開一扇閱讀的興趣之門,讓他們由此登堂入室,走進整本書的閱讀世界。
之所以被稱為“微閱讀”,除了文本本身短小之外,還因為學生可以利用不同的微小的時間段,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來閱讀整本書。有一句流行語說“生活要有儀式感”,那么同樣的,閱讀也要有“儀式感”。
“儀式感”的打開方式首先是固定閱讀時間,充分利用一天中碎片化的時間。比如晨讀10 分鐘,讓學生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書中的精彩語段。每天午飯后20 分鐘,師生共讀,采用默讀的方式各自享受這一份靜謐美好。每天睡前30 分鐘,繼續(xù)閱讀自己喜歡的內容,有疑問或感興趣的地方,可以進行親子互動。
其次是對班級圖書角的細化管理。比如換一個溫馨的名字、制訂一份借閱公約等,培養(yǎng)學生認真選擇、耐心閱讀的習慣。
“教師閱讀指導力”,簡單地說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教師的“優(yōu)秀吸引”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想讓學生走進一本書的世界,教師就必須先去了解書里的世界,然后站在兒童的角度尋找一個能與之形成積極認同的點,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而“微閱讀”就是這個點。例如,唐詩宋詞就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微閱讀”的文本,雖然學生第一次讀或許會讀不明白,但當他們在課堂上與教師同步閱讀、同步思考時,便能充分激發(fā)探索求知欲,從而陶醉于詩詞的魅力之中。
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的主題是“讀讀童話故事”。書中節(jié)選的是安徒生的《拇指姑娘》。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知道“拇指姑娘”,因為他們從小接觸的童話故事大部分都來自《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但對于中國的童話卻知之甚少,比如葉圣陶先生寫的《稻草人》。因此,筆者在選擇“班本微閱讀”的閱讀素材時,便將目光鎖定在了《稻草人》這本書上。
筆者利用每天的碎片時間和學生一起沉浸在靜靜的讀書氛圍中,用這種方式讓學生習得“默讀”這一讀書方法。在默讀中,筆者引導學生邊讀邊思,了解故事梗概,并給了學生一個思考題:你覺得故事中的稻草人是個怎樣的人?鼓勵學生邊讀書邊找出句子,隨即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說無聲的閱讀是一種積累,那么有聲的交流就是一種學習。筆者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有感情地去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一時間,教室里充盈著聲情并茂的朗讀聲。一個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盡心盡責的稻草人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越來越清晰。
統(tǒng)編版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創(chuàng)設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閱讀策略單元”。提出所謂“邊閱讀邊預測”,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文本前面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與生活經(jīng)驗,對文本后面的內容進行預測,并在結局中驗證自己預測的結果。
在閱讀《稻草人》時,筆者引導學生預測:在稻草人倒下之前,它還會看見什么?為了讓預測更合理,筆者指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前文隱蔽的線索,為預測提供依據(jù)。于是,學生根據(jù)“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稻草人看見了什么,心里怎么想,怎么做,最后結局是怎樣的……”這樣的順序,大膽預測,有的學生這樣猜: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小麻雀還沒來得及飛回巢中,便困在了稻田里,稻草人見了很心疼,便邀請小麻雀到自己的帽子下面躲雨。有的學生這樣猜:夜深人靜,田里的稻草人聽著小肉蟲咬嚼稻葉的聲音,正傷心地哭泣時,一陣“呱呱”的聲音傳來,原來是青蛙正在河邊的荷葉上唱歌,稻草人便邀請青蛙幫忙捉害蟲,為主人保住了稻田。
雖然受時代背景的影響,葉圣陶筆下的稻草人最終是“倒在田地中間”,但在今天的兒童的視角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稻草人是會收獲到美好的。
在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經(jīng)典作品的同時也將作品中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了讀者的腦海中。在運用默讀、有感情誦讀、瀏覽、預測等多種方式共讀《稻草人》之后,稻草人的形象也在學生頭腦中扎下了根。
一次,一位學生拿著書讀給筆者聽:“稻草人是農(nóng)人親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園里的細竹枝,他的肌肉、皮膚是隔年的黃稻草……”,他說:“我好想看一看,摸一摸真正的稻草人啊!”學生的這番話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是啊!現(xiàn)在不管是農(nóng)村還是城市,幾乎都見不到稻草人了。為了讓學生的愿望成真,筆者帶領學生收集材料:稻草、海綿、各色的花布,細竹竿……讓學生親自動手,將這些材料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稻草人。女孩子給稻草人扎個小辮,穿上花裙;男孩子給稻草人畫上威風凜凜的眉眼……
通過動手,學生們將自己讀到的、感受到的作品中的形象保存下來,這就是“指尖閱讀”。指尖閱讀飽含著學生無窮的智慧和童趣。指尖閱讀與書本閱讀相得益彰,更能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葉圣陶筆下那個年代的農(nóng)村,為了嚇走偷吃糧食的鳥兒,所以用稻草人擺放在那里,讓鳥兒以為有人在田里,就不敢再去偷吃糧食了。但是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都采用高科技種植技術,稻草人也失去了原來的的用途,更多的是作為裝飾。
在班級的植物角內,學生將稻草人與花草綠植一起制成一盆盆微景觀:有的稻草人兩兩牽手,甚是可愛;有的稻草人從花叢中露出笑臉,甚是調皮;有的稻草人在目視遠方,凝神靜思……
連環(huán)畫指的是在畫面上“開口”講話,是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預測稻草人”、“制作稻草人”之后,學生以連環(huán)畫的方式賦予稻草人鮮活的個性特征,創(chuàng)作了屬于自己的故事,并在班里開設“微畫展”進行作品展示。
新穎的素材往往能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題目是《這兒真美》,要求學生將平時看到的美麗景色用文字記錄下來。當課堂上討論寫哪個地方時,學生一致回答“我們的植物角”。深秋時節(jié),植物角中擺放著各色的菊花和綠植,他們與稻草人微景觀一起顯得那么生機勃勃,難怪學生要說“這兒真美”。
蔣梓悅同學這樣寫:稻草人有的戴一頂草帽,兩手平放,威風凜凜;有的扎著長長的辮子,像個可愛的鄰家姐姐。
袁翎茜同學這樣寫:同學們親手制作的稻草人栩栩如生:有的一本正經(jīng),守護著花草;有的正在和小動物們玩耍;還有的凝視遠方,似乎是在欣賞遠處的風景呢!
北師大教育管理學院院長鮑傳友教授認為:“學校文化就是學校里的人們過日子的方式?!蓖瑯拥?,班級文化就是班級里的人過日子的方式。用“微閱讀”的方式點亮學生的閱讀興趣,潛移默化地掌握閱讀方法,開展系列讀書活動。這就是“班本微閱讀”積累的“微文化”。
班本微閱讀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也被寫成了“微報道”,發(fā)布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上,讓這份“微文化”得到傳播。
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微閱讀”,將多種閱讀方法貫穿其中,引導學生將讀書與活動相結合,在細節(jié)處扎實落實,從而演繹出班本微閱讀的“微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