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饒陽縣第二實驗小學 韓子翔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回歸本質,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兼而有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呼吁教師在關注語文學科工具性特征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人文性。語言運用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想要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寫作能力的提升,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采用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使得閱讀與寫作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從核心素養(yǎng)培育與提升出發(fā),設計科學的教學策略。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閱讀與寫作都屬于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然而這兩大板塊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是孤立存在的。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忽略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密切關系。如果說閱讀是輸入,那么寫作就是輸出。只強調輸入,而不注重輸出,那么輸入便失去了一半的意義。只注重輸出,而沒有輸入,那么將會因為缺少積累而無法輸出優(yōu)質的習作內容。因此,閱讀與寫作的教學不應是孤立存在、長期分離的,而應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寫作訓練,在寫作訓練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讓閱讀與寫作教學相互融合,彼此促進。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閱讀是絕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中的重點,很多教學內容都圍繞著課內閱讀展開。寫作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與語文課程的重點,卻長期處于被冷落的地位。在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中,寫作常常作為一個單元的“收尾”草草略過,教師就單元習作的題目對學生進行講解分析,卻并不深化,只是讓學生完成了習作任務,而沒有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閱讀與寫作如同人的兩條腿,同樣重要。如果重此輕彼,那么學生的語文學習就如同“瘸腿走路”,既走不遠,又走不快,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有悖于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寫作的內容往往是讓許多學生所頭疼的難題,面對著空白的格紙,學生搜腸刮肚也不知該從何下筆,寫出來的文章不是“胡編亂造”,就是“假大空”。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是一種創(chuàng)新,“閱讀”是手段,“寫作”是目的。學生可以通過大量閱讀與廣泛積累來豐富寫作素材,從閱讀中找到寫作的“答案”——明確可以寫什么,寫什么才能讓自己的文章更有意義,同時,閱讀量的提升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讓學生“胸有點墨”,在寫作時腦中有思路,筆下有內容。面對一篇作文題目,再也不會“無話可說”。
寫作水平的提升來自大量的積累,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可以涉獵各種各樣的文章,并且從中學習到名人名家的寫作技巧。例如:小學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寫物的作文,很多學生不知該如何下筆才能寫得好,因此寫出來的文章常??桃舛舭?,缺乏靈性。而通過閱讀名家名篇,學生能學習借鑒名家的寫作手法,豐富寫作技巧,從而提升寫作水平。以《爬山虎的腳》這篇文章為例,這篇文章中的“爬山虎”是生活之中最常見的植物,但是作者將其寫得妙趣橫生、活靈活現(xiàn),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學生能夠學習到將常見之物寫得生動具體的技巧。
好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優(yōu)秀的審美能力。只有學生學會欣賞文章中的美時,才能在寫作中創(chuàng)造美。而想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推動學生廣泛而深刻的閱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挖掘課內文章的文學價值與精神內核,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課外經(jīng)典文學著作,從名著中吸收營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操。長期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會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自覺閱讀、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自覺摒棄低俗文章的誘惑。
寫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寫作水平的提升離不開大量的閱讀,然而漫無目的的閱讀獲得的收益較低、效率不高。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注重日積月累,將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好詞好句積累在筆記本上,并且按時進行復習鞏固,分析好詞好句“好”在何處,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進行借鑒與模仿,讓閱讀效果在寫作中得到最大化的體現(xiàn)。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jīng)常會就一篇文章優(yōu)秀的開頭、結尾進行分析講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內閱讀的優(yōu)秀開頭、結尾進行仿寫,并且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以《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為例,作者在寫作這篇文章時,運用了大量的修辭,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示了雙龍洞的美好景色。作者在描寫“外洞”時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洞口比作橋洞,表現(xiàn)了洞口的形狀,把外洞比作大會堂,寫出了外洞的寬敞。我們可能沒辦法想象雙龍洞口的形狀與大小,但是通過這個形象的、貼近生活的比喻,我們便可以對此有生動形象的認識與了解。這個比喻的方式與內容很值得學生積累借鑒、模仿學習。當我們想要在文章中描繪一樣并不常見的事物時,我們可以將這一事物與生活經(jīng)驗相匹配,與讀者更容易想象的事物相聯(lián)系,使事物形象躍然紙上。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行為多是以興趣為主導的,因此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對于開展后續(xù)的教學工作而言,有著重要意義與深遠影響。如何點燃學生寫作的激情是許多教師共同面臨的難題,這時不如借助閱讀的力量,以閱讀的魅力幫助學生燃起寫作的熱情之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閱讀理解,開展寫作活動,讓學生在感受閱讀的同時,提升寫作的水平與技巧。
以《迢迢牽牛星》的教學為例,在學習這篇文章的過程中,詩篇背后的神話故事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時我并沒有就這一神話故事給學生進行具體說明,而是鼓勵學生自行查找、閱讀與之相關的文章和書籍,可以就這個故事寫一寫自己的讀后感,或者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改編。“牛郎織女”的故事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應當積極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寫作練習。這一神話故事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學生在寫作時會受到興趣的驅動,以我手寫我心,促進寫作質量的提升。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同樣可以給寫作提供方向。讓學生基于所學文章,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進一步提升以讀促寫教學法的有效性。續(xù)寫與仿寫是兩大二次創(chuàng)作的形式,學生基于一篇既定的文章,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從而進行習作訓練,能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擺脫傳統(tǒng)作文的桎梏,自由發(fā)揮,既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有助于讓學生拓展思路,收獲寫作的快樂。
以《將相和》這篇文章為例,在完成這篇文章的教學工作后,我鼓勵學生對這一內容進行續(xù)寫。在有些學生的筆下,廉頗與藺相如重歸于好、齊心合力為趙國的未來出謀劃策,而在另一些學生的筆下,這個故事充滿了跌宕起伏——藺相如又立了大功,竟然驕傲自滿起來,這一次竟是廉頗苦口婆心的提醒使得藺相如恍然大悟。學生的續(xù)寫妙趣橫生,故事充滿了趣味性。通過續(xù)寫,很多學生明白了“一波三折”對文章構建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在培育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通過以讀促寫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個勢在必行的大趨勢。作為語文教師,應看到當今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著讀寫長期分離、重閱讀輕寫作的問題,明確以讀促寫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