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煜
(貴州省臺江縣民族中學 貴州 臺江 556300)
高中階段作為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思政課來塑造健全人格,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讓青少年學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在這個過程中,德育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德育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素材與重要的時代價值。德育教育于高中思政學科教學,與高中思政教育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密切相關、相輔相成。
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為了適應主體認知、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認知習慣、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因此,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參與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交流、自覺合作、快樂成長,切實讓學生有所見、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說,為學生提供信息處理的體系化過程,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認知習慣。
2.1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的教學質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著重要影響,教師不僅擔任著傳授知識的責任,還擔任著育人的責任。由此可見,教師在政治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作為高中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一節(jié)高效的課堂教學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通過努力所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單,而是憑借學生根據此節(jié)課的學習后是否具備了較好的德行修養(yǎng),是否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科學文化知識更好地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中,從而將學生打造成品學兼優(yōu)、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接班人。
2.2 有利于學生進行評價的雙重展示。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過程也是評價相伴的過程,在應試教育中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學生寫了什么、說了什么,而很少關注做了什么。這樣學生學到的知識是冰冷的、無生命的,而通過政治學科教學中的良知滲透,學生可以感受到他們接受的知識是有溫度和有生命的,樂于展示自己對本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習得、遷移應用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雙重成績與進步。有生命的教育才能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生命的評價才能兼顧過程性和發(fā)展性,才能看到學生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真真實實、完完整整的人。
3.1 秉承傳統(tǒng)教學理念。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自身秉承的教學觀念直接決定了教學行為、教學結果。當前,新課程改革雖然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但多數(shù)政治教育依然束縛在滯后的教學理念中:首先,教師過分強調政治學科的理論知識,以“考試”為導向開展課堂教學,將教學重點都集中在基礎知識傳授中,忽視了學生在政治學習中其他能力和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其次,在滯后的教學理念下,教師依然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的探究是“浪費課堂”的做法,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體驗等,只追求是否講得多、講得好,絲毫沒有關注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最后,教學活動本身就是教學過程和結果的統(tǒng)一體,但在滯后的教學理念下,政治教師常常以成績作為衡量的標準,過分關注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完成,單向追求考試結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德育和能力的發(fā)展。
3.2 教學目標完成情況不佳。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評價體系仍然以應試教育的方式呈現(xiàn),這就使得部分教師墨守成規(guī),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把分數(shù)考高就行,忽略了對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學生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以講為主,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嚴重挫傷。個別教師僅憑多年的經驗維持教學,在知識儲備上有很大缺口,沒有進行相關新課程培訓,也沒有研究新課標和學生的實際學情,從而導致學生遇到科學創(chuàng)新題就一籌莫展。
3.3 課堂師生互動的對象失衡。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存在主觀主義傾向,會根據自身喜好與學生互動,常常造成課堂師生互動的失衡。在學生群體中,學生各有各的個性,最明顯的就是存在沉思型與沖動型的學生,當教師提問或者進行其他互動時,沖動型選手會搶先將答案脫口而出,進而會對沉思型同學造成干擾。久而久之,慢熱的沉思型選手會漸漸地減少甚至不與老師進行互動。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會存在教師只注重分數(shù)的現(xiàn)象,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往往只重視成績好的同學,甚至會忽視成績差的同學,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4.1 進行綜合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教學過程的靈魂和指揮,課堂教學活動應該圍繞它來展開。明確教學目標,可以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引導課堂教學向最大效果方向推進。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實踐與探究,學會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達到知識的升華、能力的提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端正。例如,《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綜合探究的問題是“正確對待金錢”,要求學生提高收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增強辨析能力與交流合作能力,在此基礎上認同正確的金錢觀,并在正確的金錢觀指導下提高自身的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等核心素養(yǎng)。因此,其探究情境的設計可從古今中外典型人物對金錢的不同看法開始,以生活為基礎,選擇本單元涉及的商品、貨幣、價格、消費等常見的經濟現(xiàn)象,讓學生探究“金錢魔力”,形成“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的正確金錢觀,鼓勵學生參加合法的經濟活動,增強法治意識,認同“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的價值觀。
4.2 結合學生特點制訂教學計劃,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理念。新時代要求培養(yǎng)全方位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高中政治教師要抓住教學的關鍵點,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制訂教學計劃,要將核心素養(yǎng)教育以及立德樹人教學理念融入到高中政治課堂,在提高學生政治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遵守社會規(guī)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將該人生道理應用到生活實際當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要增加學生的情感共鳴以及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明白集體的重要性。當前的高中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父母的過度關愛會使孩子逐漸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為了讓學生可以快速地融入到集體社會生活當中,教師要理性分析當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促使學生可以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4.3 用政治的眼光進行解讀,培養(yǎng)學生人文思想。在教學《市場配置資源》時,有些學生對市場配置資源的概念是模糊的,對專有名詞,如“經濟主體”“宏觀調控”“無形的手”等難以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專有名詞的概念,幫助學生理清關系。教師在正式教學中,可以從中國農業(yè)的發(fā)展著手,為學生提供在工業(yè)化、信息化和城鎮(zhèn)現(xiàn)代化中,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所面臨的自然資源短缺、農業(yè)耕地面積不足、自然災害頻發(fā)、農業(yè)生產人才緊缺等問題,讓學生意識到傳統(tǒng)的農業(yè)發(fā)展模式不能適應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因此,為了能讓農業(yè)適應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政府需要進行適當?shù)母深A。這樣,教師就能為學生清晰地解釋“宏觀調控”和“有形的手”的含義了。為了讓農業(yè)生產有高產出率、高效益,需要對傳統(tǒng)農業(yè)進行改變,讓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使傳統(tǒng)農業(yè)升級為現(xiàn)代化農業(yè)。通過農業(yè)的調整升級,學生不僅明白了農業(yè)的重要性,還掌握了資源配置的相關內容。
4.4 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知。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和體會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例子來開展教學,如見到長輩要打招呼或問候、要關愛弟弟妹妹、給老弱病殘和孕婦讓座,等等。并且,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前、課后對生活中的中華文化進行搜集,并分析這些文化的發(fā)展和價值體現(xiàn),感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重要作用。例如,有的學生對中醫(yī)、京劇、書法等國粹進行研究,還有的學生對節(jié)日習俗進行探索,等等。通過親自探究,學生能夠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提高對所學知識的認知水平。
4.5 引入社會生活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
4.5.1 每日時政報道。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撰稿,每天課前十分鐘讓學生進行時政報道,鍛煉學生的口才和組織能力,讓每個學生輪流進行,稿子要求少而精,十分鐘必須讀完,時政報告的稿子需提前準備,內容要與本節(jié)課密切相關,這就要求學生在選擇素材時,要認真篩選、恰到好處。
4.5.2 開展焦點訪談。利用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就某熱點問題進行追蹤報道,遇到觀點不一致時,正反雙方的學生都要進行辯論。例如,“法治與社會”就老人跌倒扶與不扶的問題,正反雙方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正方從道德方面闡述觀點,反方從法律角度維護個人權益。最后,教師進行點撥,扶與不扶這是道德問題,相信生活中還是好人多,所以我們要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扶起老人”。
4.6 營造和諧民主課堂氛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師生是否能夠產生積極良性的互動,對于一堂課是否能夠成功開展至關重要。智慧往往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睿智的火花,這種火花在和諧、民主、平等、友愛的氛圍中才能更好地孕育繁衍。在教學互動中,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交往,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尤其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要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對自滿或者自卑的同學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使其可以合理調配自身的非智力因素,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首先應合理設計好整堂課的流程,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適時的“釋惑解疑”;對于課中所學習到的知識與理論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與概括。
4.7 結合社會生活開展議題教學,培養(yǎng)政治核心素養(yǎng)。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具體的案件作為議題分析的論點,在引導學生實踐和判斷的過程中推動學生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比如,在教學“侵權責任和權利界限”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拋出這樣一個議題,組織學生開展實踐討論:“商人甲到A酒店住宿,住宿當晚遭乙打傷。警方事后經調查發(fā)現(xiàn),二者有經濟糾紛,并從酒店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乙曾在打傷甲前有短時間的尾隨甲的行為,但酒店安保人員并未盤查,那么從民事責任的角度考慮,乙需要承擔什么責任,依據是什么?酒店需要對甲擔負責任的性質和范圍是什么?為什么?”這個話題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接觸到的話題,對于學生來說理解難度并不大?;诖?,在開展議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圍繞這一生活議題,通過小組辯論的方式開展討論和研究。在議題式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學生將會對酒店的相關服務范圍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和了解,教師也可以借助議題式教學的開展適當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由此,學生能夠在相關知識延伸的基礎上,正確看待酒店在提供住宿服務過程中所蘊含的隱藏權利和義務,從而培養(yǎng)政治核心素養(yǎng)。
4.8 深挖教學內容,促進德育教育。在高中階段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要重視思政課教學,思政學科的鮮明階級性凸顯了其價值的引領作用,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則凸顯了德育教育的奠基作用。科學的理論可以武裝人,正確的輿論可以引導人,高尚的精神可以塑造人,優(yōu)秀的作品可以鼓舞人。德育教育在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將發(fā)揮持久的、積極的作用。在教學《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時,教師可以通過課前預習、課上與學生交流等方式來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本課的教學內容自始至終都在講述思想道德素質對一個人的學習和生活有著多么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以此為出發(fā)點,通過逆向思維方式來促進學生思考。教師通過教材中的每一個資料、每一段話的分析以及提問,讓學生可以對課本內容了解得更加深刻,同時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也會得到良好的發(fā)展,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課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有著更加直接、更加重要的意義,它在育人智、美心靈、塑人格、聚人心方面的地位無法替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是高中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是高中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念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加強對高中生進行素質教育,積極改變教育方式,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教學中,從而有效提高高中思政課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