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 皓
提問是教師與幼兒之間最有效的互動方式,有效的提問可以發(fā)散幼兒的思維,使幼兒更加愿意探索與學習,并主動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更好的發(fā)展?;诖?,筆者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以中班組“運動會”系列活動中的提問為例,探討師幼互動中教師的提問技巧和優(yōu)化方法,以期增強師幼互動的效果,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提問關系到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效的提問能幫助幼兒理解所學知識,啟發(fā)幼兒思考,促進幼兒的發(fā)展。當前,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的提問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的教師為了提高答案的準確性,設計的多是封閉式的提問,簡單呆板,缺乏挑戰(zhàn)性,難以發(fā)揮提問的作用,無法使幼兒進行深入的思考,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有的教師設計的提問較為零散隨意,沒有邏輯性與層次性,無法啟發(fā)幼兒的思維,導致幼兒無法進行深入的探究。有的教師一味根據幼兒的興趣提問,容易出現偏離教學目標的現象,導致活動沒有指向性。還有的教師習慣根據自己預設好的提問與回應開展教學,較少支持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活動缺乏趣味性,導致幼兒的參與意愿不強。
提問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多花一些時間觀察幼兒,傾聽幼兒的想法,適時提問,以此啟發(fā)幼兒的思考,并通過優(yōu)化提問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適時發(fā)問,并鼓勵幼兒大膽發(fā)言,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開放性的提問能使幼兒積極思考,有助于豐富幼兒的知識與經驗,教師可以根據活動中特定的情境或背景,設計開放性的提問,讓幼兒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思考。例如,在“運動項目我來定”活動中,教師針對接力跑游戲情境與幼兒展開互動,向幼兒提出問題:“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材料適合做接力棒?”在問題的引導下,幼兒說出了“紙棒、紙芯筒、樹枝、吸管、萬花筒”等材料。接著,教師讓幼兒收集這些材料,并提出系列問題引導幼兒自主討論,如“這些材料適合做接力棒嗎?為什么?”“你覺得這些材料在接力跑時會出現什么問題?”“哪種材料最適合做接力棒?”等,啟發(fā)幼兒對材料的思考。
在探討接力棒材料的過程中,教師開放性的提問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形成了良好的師幼互動局面。整個過程是教師與幼兒共同思考、共同質疑、共同確定的過程。幼兒通過觀察實物提出想法,通過試驗大膽猜測與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發(fā)現問題,在真實的情境中滲透科學和數學的思維,并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思考與探索,尋找最合適的材料。在此過程中,幼兒對材料有了深入的探索,也進行了主動學習,增強了自身的探究能力。
一日活動皆課程,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努力捕捉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生活中有教育價值的點,并抓住時機積極引導幼兒,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教師還要拓寬思路,接納幼兒的想法并設計引導性的提問,以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例如,在班牌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中,教師借助精心設計的提問引導幼兒,促使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有效推動了幼兒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在創(chuàng)作前,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出“你們準備在班牌上采用一些什么材料?”“你們打算用這些材料做什么?”“除了這些,你們還準備在班牌上做些什么?”等問題。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出“你是怎樣利用這些木片做出親親一家人的?”“你要用秸稈做什么?”等問題。在創(chuàng)作結束后,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出“你最喜歡這個作品的哪一部分,為什么?”“這個班牌你用了哪些材料?”“你對這個班牌有什么樣的感受?”等問題。
在此次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性的提問,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親自動手、動腦的機會。班牌創(chuàng)作前的問題調動了幼兒參與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嘗試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和裝飾班牌。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教師圍繞操作材料展開了引導式的提問,給幼兒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開展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增強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在作品完成后,教師關注幼兒的藝術表現,并根據作品和創(chuàng)作過程提出具體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完整和系統(tǒng)的學習,既增強了活動的效果,又提升了幼兒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能力。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經驗、思維發(fā)展水平和興趣,結合教學活動的目標,提出一些能激發(fā)幼兒興趣、促使幼兒主動思考的問題,以推動幼兒往更高水平發(fā)展。同時,教師還要思考提問的類型和表達方式,并根據幼兒的個體發(fā)展需求和相應的活動目標選擇最為合適的問題。
例如,在投票選擇“我最喜歡的運動”時,教師根據預設的目標,進行了詳略得當的提問,推動活動的不斷深入。在提出游泳這個項目時,教師提出了許多問題,引發(fā)了幼兒深入的思考和激烈討論。有的問題只需快速簡潔地回答,如“你喜歡游泳嗎?”,有的問題則需要幼兒深入地思考,如“為什么不喜歡游泳,說說你的理由”,有的問題需要幼兒講述其思考過程,如“你覺得游泳項目能開展嗎,為什么?”,有的問題需要幼兒認真思考并講述自己的想法,如“如果真的開展游泳活動,你們準備怎么玩?”。在討論結束后,教師提出了“沒有泳池怎么辦?”的問題,幼兒經過思考提議搭建游泳池。教師繼續(xù)向幼兒提出:“你們回想一下,戶外建構區(qū)的哪些材料適合搭建泳池?”這個問題,并讓幼兒思考“搭什么形狀的泳池效果更好?”“怎樣調整才能讓賽道更有挑戰(zhàn)性或更有趣?”等問題,促使幼兒充分遷移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在新舊材料之間建立連接。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驅動力,只有對活動感興趣,幼兒才會主動參與并積極探索。因此,教師應尊重幼兒的興趣,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予幼兒探索材料的機會,并設計一些深入的提問,以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和探究欲,從而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例如,在確定運動項目場地時,幼兒對如何擺放各類運動器材產生了興趣,他們根據操場的地圖思考這些運動器材的擺放位置。教師則適時向幼兒提問:“想一想這些運動器材放在操場的哪里比較合適,為什么?”在短暫的思考后,幼兒表示很多運動器材都要放跑道上。教師繼續(xù)問幼兒:“為什么你覺得這個項目要在跑道上進行?可以放在操場中間嗎?為什么?”教師通過這個問題啟發(fā)幼兒思考,促使幼兒遷移自己的已有經驗,找到真正可行的方案。在問題的引導下,幼兒積極思考,并嘗試將部分運動器材擺放到操場中間,最終成功確定各項運動的具體位置。
在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跟隨幼兒的想法,設計了深入的提問,使幼兒通過協(xié)商、辯論、驗證假設等過程,學習如何在地圖上做標記,并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位置擺放運動器材。在此過程中,幼兒學會了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體驗到了思辨的樂趣,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
有效的師幼互動是增強幼兒教育效果的關鍵,而教師的提問與回應影響著師幼互動的質量,是開展有效師幼互動的前提。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幼兒、了解幼兒,做到適時提問與及時回應,以增強教學活動的效果。
傾聽是教師了解幼兒想法的重要途徑,通過傾聽幼兒的表達,教師可以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需求和興趣。因此,在師幼互動中,教師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了解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對幼兒的表達表示尊重和欣賞,與幼兒之間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增強師幼互動的有效性,以更好地了解幼兒,從而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通過觀察幼兒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行為表現,教師可以獲得很多信息。在進行師幼互動時,教師要學會觀察,真正了解幼兒的興趣、需求、現有發(fā)展水平等,并不斷調整自身的指導與教育方式,以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促使幼兒積極探索、主動思考,從而幫助幼兒獲得成長與進步。
教師應尊重幼兒,建立良好的師幼互動關系,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溝通環(huán)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想法,以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幼兒進行自主探索與主動學習,從而增強教學活動的效果,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
在師幼互動中,提問的內容和方式對幼兒的思維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思考提問的藝術,多使用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促使幼兒深入思考,以增強教學活動的效果,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考慮幼兒的認知和語言發(fā)展水平,聯系幼兒當時感興趣的話題,以保證提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師幼互動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師幼互動過程中,教師應耐心傾聽幼兒的表達,了解幼兒的想法、興趣和需求,并做到及時回應,讓幼兒感受到尊重和關愛,以調動幼兒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幼兒主動學習,從而培養(yǎng)幼兒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