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陸 王夢瑩 毛盼 張俊梅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老年醫(yī)學科一病區(qū),鄭州 450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老年醫(yī)學科常見的慢性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群。該疾病會導致患者持續(xù)運動能力下降,制約體力活動的開展,病情具有進行性加重的特點,老年人群身體機能下降,突發(fā)性強、生活質量會受到嚴重影響〔1-4〕。目前臨床針對該疾病藥物繁多,但治療效果不完全取決于藥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理措施和方法〔5〕。認知干預護理是一種基于心理學理論的新型護理模式,該方法通過對患者的思維和認知進行干預,從而改變患者的行為方式,進一步改變錯誤認知,改正不良行為。目前,認知干預護理已在臨床實踐中得以廣泛運用〔6〕。概念重建是個體對某種概念的認知狀態(tài)從一種轉換到另外一種的動態(tài)過程,即基于經(jīng)驗的感覺概念(原概念)在科學教育和知識引導下轉化重組,動態(tài)轉換為更嚴謹?shù)目茖W概念(新概念)的全過程〔7〕。本次研究以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6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概念重建理論的認知護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治療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6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病史資料齊全;③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8〕;④依從性符合要求;⑤配合度高;⑥已知曉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⑦情緒狀況焦慮:焦慮自評量表(SAS)≥50分、抑郁自評量表(SDS)≥53分。排除標準為:①知悉研究詳情,拒絕參與研究;②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患者;③合并嚴重的肝、腎、肺疾病者;④合并癌癥、急性感染病者;⑤合并心源性休克,或致命性心律失常。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30例。對照組男68例,女62例;年齡61~83歲,平均(73.45±3.76)歲;病程0.9~5.1年,平均(2.9±0.4)年。實驗組男66例,女64例,年齡60~84歲,平均(72.32±4.18)歲;病程1.1~4.9年,平均(2.8±0.3)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對照組 患者實施常規(guī)心力衰竭標準護理流程,主要包括提醒并告知患者需要保證睡眠的質量和時間,進行足夠的基礎健康宣教、合理的飲食指導和注意事項提醒、用藥規(guī)范指導以及可能遇到的不良反應。
1.2.2實驗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概念重建理論的認知護理:(1)準備階段(小組成立和人員培訓):成立概念重建護理小組(組長1名,由病區(qū)護士長擔任,組員4名,均為通過國家心理咨詢師考試認證的資深護士)。全體成員需接受統(tǒng)一的專業(yè)培訓,主要進行心理學、行為學、概念重建理論等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每位成員需充分理解基于概念重建理論的認知行為護理的內(nèi)涵,充分掌握護理干預方法和具體措施,需要做到對護理流程、實施細則、結果評估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2)在常規(guī)心力衰竭護理基礎上實施基于概念重建理論的認知護理:根據(jù)認知干預護理的臨床實踐和概念重建理論的應用分為概念輸入、概念深化、概念重組和概念鞏固5個階段進行護理工作〔9〕。①階段一:概念輸入。認知護理第一周:該階段主要工作包括信息收集、溝通互動、知識講解、鼓勵指導。通過與患者溝通,對患者的個人健康信息、既往病史、生活習慣、受教育水平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和深入了解,保持醫(yī)患關系的良好狀態(tài);對患者當前的病情狀況進行專業(yè)把控,對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進行深入了解,鼓勵患者主動提問,全方位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以全面了解患者對疾病認知狀態(tài)以及錯誤觀念;耐心為患者講解正確的疾病認知,指出患者認知中存在的誤區(qū),指出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從科學的角度為患者進行解析和宣教。充分采用贊美、肯定、同理心等方法,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給予足夠的情感支持和積極的心理建設。加強治療依從性宣教,闡明正確認知、良好情緒、生活習慣對疾病的益處。②階段二:概念深化。認知護理第二、三周進行。該階段主要包括進行強化認知、重復宣教加強理解、強化心理支持。與患者溝通交流,共同分析過往認知過程中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認知深度不足以及錯誤理解,進一步通過科學理論給患者進行講解,幫助其充分理解疾病誘因、臨床癥狀、疾病類型、常用治療手段以及并發(fā)癥狀、可能的用藥不良反應等;通過不斷重復講解和溝通來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幫助其建立正確的認知理念;給予其關心,保證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提供足夠的心理支持。③階段三:概念重組。認知護理第四周進行。該階段主要包括錯誤認知原因分析、個性化護理方案設計、執(zhí)行計劃的監(jiān)督和指導。針對每一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深入分析,解析其錯誤認知的原因,針對性地進行解析;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包括飲食方案、生活習慣建議、運動方案、情緒疏導等方面,飲食方案需考慮患者的既往病史、個人喜好和病情需要;生活習慣需考慮患者個人經(jīng)歷、親屬支持力度以及病情實況;運動方案需根據(jù)患者身體狀況和個人喜好以及實際運動能力選取合適的項目;情緒疏導可通過患者自述和家屬溝通了解及方案制定。制定監(jiān)督計劃監(jiān)督患者執(zhí)行計劃。④階段四:概念鞏固。認知護理第五周進行。該階段主要包括患者追蹤、隨訪鞏固和情緒鼓勵。對患者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隨訪,定期了解患者的最新認知狀態(tài)和行為實際,提醒其堅持正確的認知和理解,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及時指正;保證至少3 w 1次的隨訪頻率,充分做到監(jiān)督及時和提醒到位,充分肯定患者做出的努力和轉變,肯定患者取得的成就,鼓勵其堅持下去,及時提供心理建設幫助。
1.3.1疾病認知水平 由護理小組自行調(diào)研設計制定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相關問卷調(diào)查表,并請科室專家進行核對修正,從疾病誘因、臨床癥狀、疾病類型、治療手段、并發(fā)癥狀、患者注意事項等多個方面進行測試,根據(jù)問題類型和重要性的不同分配不同的分值,總分15分,得分越高,則認知評分越高。
1.3.2情緒狀態(tài)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兩組負性情緒。SDS包括20個反映抑郁主觀感受的條目,得分越高表明抑郁越嚴重。通常認為53分以上表明輕度抑郁及以上,分數(shù)越高抑郁情況越嚴重〔10〕。SAS包括乏力、焦慮等20個反映主觀焦慮感受的條目,通常認為50分及以上表示患者存在焦慮,分數(shù)越高,焦慮程度越高〔11〕。
1.3.3心功能 觀察6 min步行距離和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兩項心功能指標。通常認為6 min步行550 m以下作為心力衰竭的判別標準。通常使用心臟彩超來觀察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
護理前,兩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疾病認知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且實驗組疾病認知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疾病認知評分對比(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0.05),且實驗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認知評分對比(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和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均有提升,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也有提升(P>0.05)。實驗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6 min步行距離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功能對比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多發(fā)于老年人群的心血管內(nèi)科疾病,其可以引發(fā)呼吸困難、運動能力下降、乏力等一系列生理反應,嚴重影響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死亡率較高,對疾病嚴重者生命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由于患者普遍年紀較大,過往經(jīng)驗中往往伴隨著對疾病的認知不足和認知錯誤,形成了思維定式。錯誤的認知不僅會導致錯誤的心理狀態(tài),還容易導致錯誤的生活行為,影響其治療配合和依從性〔12〕。長期的錯誤認知往往還容易導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13〕。因此,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建立科學認知、改善情緒狀態(tài)是認知護理的關鍵要點。概念重建是一種概念轉變的動態(tài)過程,可以引起患者思想理念的轉換,從而影響其認知和行為〔14〕。本次研究通過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基于概念重建理論的認知護理,通過概念輸入、概念深化、概念重組及概念鞏固四個階段的護理,對患者的認知不足進行及時的補充和講解,對認知錯誤進行及時的糾正和科學闡述,采用科學理論知識,建立個性化護理方案并監(jiān)督執(zhí)行,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建立科學精確的疾病認知,改變錯誤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科學的生活作息習慣,加快身體康復。
本次研究表明,護理前兩組患者疾病認知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均有提升,但實驗組護理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在概念重建理論的認知護理模式下,通過對患者進行深入了解和評估,不斷重復理論指導和錯誤糾正,全程進行詳細的問題解答和精神鼓勵,多數(shù)患者均可以很快重建認知,并且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來面對疾病,從而改正錯誤行為和認知,對后續(xù)治療有積極的作用。
本次研究表明,護理前兩組患者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SDS、SAS評分均下降,但實驗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在概念重建理論的認知護理模式下,護理小組通過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對患者個人習慣進行全面評估,充分了解患者的全方位信息,在護理過程中,實施理論指導和精神鼓勵,結合聆聽、贊美等心理學方法,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協(xié)助患者建立康復信念。
本次研究表明,護理前兩組患者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新功能評分均提升,但實驗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在概念重建理論的認知護理模式下,護理小組通過個性化評估每個患者的實際情況,設計制定個性化護理恢復計劃,飲食計劃充分考慮患者既往病史和個人喜好,運動計劃周密考慮患者實際身體狀況和愛好方式,并且在護理中進行監(jiān)督執(zhí)行和錯誤更正,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隨訪。
綜上所述,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實踐中運用基于概念重建理論的認知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水平。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