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個體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簡稱為知、情、意,其中最基礎的是認知過程。學生的認知過程有著豐富的內容,本期重點討論學生的社會知覺過程及其規(guī)律。
社會知覺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1947年提出來的,指的是在社會情境中以人為對象的知覺,包括個人對個人的知覺,個人對群體的知覺,群體對群體的知覺。簡而言之,社會知覺就是對他人和社會群體的知覺。本期話題中,我們側重討論的是個人對個人的知覺。比如,在班主任眼里,這個學生怎么樣,那個學生怎么樣。
社會知覺又分如下幾種:一是對他人的知覺。在社會交往中,人們通過與別人的接觸,感知別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從而形成對別人的知覺。二是自我知覺。這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對自己的認識,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知覺,屬于自我意識的范疇。三是人際知覺。這主要是指人在生活中對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知覺。四是角色知覺。這是人對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及角色行為規(guī)范的知覺。一個完整的角色知覺過程包括角色認知、角色行為、角色期望和角色評價。
有人把社會知覺叫作社會認知。這是因為,社會知覺絕不限于單純地知覺人的外部特征,還總是試圖通過人的外部特征推斷其內部的心理活動,這其中就包括了記憶、判斷、推理和解釋等復雜的認知過程。
可見,社會知覺不僅要認知人的行為及行為成敗的外在表現(xiàn),還要分析推測人的行為及行為成敗的內在原因。就是說,社會知覺不僅是認識一個人“怎么樣”,還要推斷他“為什么”這樣,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歸因理論。
用通俗的話說,歸因就是尋找行為及結果的原因,就是給“為什么”找答案。用心理學的話說,歸因是對人的行為及行為成敗原因的認知過程,也就是根據(jù)人的外部行為來分析、解釋和推測人的行為及行為成敗的因果關系的過程。
心理學家提出了哪些歸因理論呢?
首先是海德的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在1958年提出來的。他把人的行為原因歸為兩種:一是環(huán)境因素,也就是外因,如獎懲、運氣、工作難易等;二是個人因素,也就是內因,如動機、情緒、態(tài)度、能力、努力等。比如,一名學生考試不及格,可能由于不聰明、不努力等個人原因,也可能由于課程太難、考試不合理等環(huán)境原因。海德關于外因與內因的理論,成為后來歸因研究的基礎。
其次是瓊斯和戴維斯的相應推斷理論。
瓊斯和戴維斯的理論主張,個體的行為總是與其內在的人格特征相對應的,這就是相應推斷。相應推斷受很多因素影響:一是非共同性效應。比如,一名學生去關窗戶,可能會推斷他是因為怕噪音,這是共同性效應,但是,他又加上一件衣服,這就是非共同性效應,據(jù)此就可以推斷他是感覺冷了。二是選擇自由性。比如,一名學生的行為如果不是自由選擇的,就很難對他的行為的原因做出對應推斷,也就不好弄清原因了。三是社會贊許性。比如,一名學生的行為越是被社會贊許,就越難對他的行為原因做出相應推斷。
再次是凱利的三維歸因理論。
凱利提出了歸因的一致性、一貫性和獨特性三個維度。一致性是指其他人在同樣情境中是否也會做出同樣的行為。一貫性是指這個人其他時候是否也會在同樣情景中做出同樣的行為。特異性是指這個人是否在其他情景中做出不同的行為。比如,一名學生今天的作業(yè)沒完成,為什么?歸因就要看三個方面:一看一致性,是大多數(shù)學生沒完成還是只有他沒完成;二看一慣性,是只有這次沒完成還是以前也沒完成;三看特異性,是只有這科作業(yè)沒完成還是其他科作業(yè)也沒完成。如果一致性低、一慣性高、特異性低,那就可以歸為內因,是這個學生自身的原因。如果一致性高、一慣性低、特異性高,那就可以歸為外因,是這次作業(yè)難。
最后重點介紹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的理論對班級管理更有啟發(fā)意義。韋納發(fā)展了海德的歸因理論,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穩(wěn)定歸因與不穩(wěn)定歸因、可控歸因與不可控歸因。同時,他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歸結為六個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好壞、身心狀態(tài)和外界環(huán)境。三個維度與六個因素的關系如下表。
歸因的三維度六因素
比如,一次英語考試,曉路考得很不好。班主任找他談話時,他說:“老師,我前段時間看星座書,說我這個星座的人最近幾周都會很倒霉,果然這次就考砸了?!彼芽荚嚳荚伊藲w因于運氣因素,這就屬于外部、不穩(wěn)定、不可控歸因。曉丹這次考試取得很大的進步,她興高采烈地告訴班主任:“我前段時間特別努力,這次總算有回報了。”她把考試進步歸因于努力因素,這就屬于內部、不穩(wěn)定、可控歸因。
不同維度的歸因,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內外維度上,如果學生把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就會感到自信,愿意繼續(xù)努力;歸因于外部因素,則會產生僥幸心理,不愿繼續(xù)努力。學生把失敗歸因于內部因素,就會感到自卑和羞愧;歸因于外部因素,則會感到氣惱,不愿繼續(xù)努力。
在穩(wěn)定維度上,如果學生把成功歸因于穩(wěn)定因素,就會感到自豪,愿意繼續(xù)努力;歸因于不穩(wěn)定因素,則會產生僥幸心理,不愿繼續(xù)努力。把失敗歸因于穩(wěn)定因素,就會感到無助和絕望;歸因于不穩(wěn)定因素,則會感到氣惱,不愿再努力。
在可控維度上,如果學生把成功歸因于可控因素,就會激發(fā)更大動力,更加努力爭取新的成功;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則不會產生多大的動力。學生把失敗歸因于可控因素,就會繼續(xù)努力;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則會感到無助和絕望,放棄努力。
在實際的歸因過程中,我們會出現(xiàn)哪些歸因偏差?
第一,基本歸因偏差,指在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我們往往無意地傾向于高估內在因素,如能力、努力程度、個性等因素的影響,而低估了外部因素的作用。比如,學生沒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老師很容易認為是學生個人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人們覺得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多從內因評價而忽略外因的影響;二是人們覺得人的因素比情境因素更重要,所以多從內部找原因而忽略外因。
第二,“行為者—觀察者”偏差,指行為者傾向于把成功歸因為個人,把失敗歸因于情境;而觀察者則會更多地把成功歸因于情境,把失敗歸因于個人。比如,一名學生考試考好了,這名學生會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考得不好,會歸因為題目太難,時間太緊,打分太嚴。究其原因,一是著眼點不同:行為者很難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直接的觀察,而外在的情境因素很容易觀察到,觀察者則能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行為者身上。二是信息來源不同:行為者更多了解自己的情況,觀察者則不是很了解。三是出發(fā)點不同:行為者更多是從具體情況出發(fā),旁觀者則往往從常規(guī)邏輯出發(fā)。
第三,自我服務偏差,也叫自利性歸因偏差,指人們常常把好的行為結果歸因于自身內在的因素,而把不好的行為結果歸因于外部情境的因素。比如,一名學生干部工作完成得好,往往會覺得主要是自己的功勞,工作沒完成好,則會怪同學不夠配合。究其原因,一是自己在活動中的作用和貢獻更容易被注意到;二是回憶自己的作用和貢獻比回憶別人的要容易;三是接收信息的差異可能導致認為自己的作用大;四是人們總想給人一個良好印象。
第四,其他歸因偏差。容貌、地位以及性別等也會導致歸因偏差。比如,對一個有一定社會地位且受公眾歡迎的人物的行為,人們傾向于做出好的歸因。再如,對一個非常漂亮且討人喜歡的女生的過失行為,我們也容易做出外部歸因。
歸因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歸因會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后續(xù)的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甚至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不同影響。因此,班級管理中我們必須恰當運用歸因理論,充分發(fā)揮歸因的積極作用。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方面,班主任要對學生行為合理歸因。
這個學生為什么這次考試考砸了?那個學生為什么那件事情辦好了?我們對學生的各種行為及結果,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這樣那樣的歸因。歸因不同,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就會不同,對學生的影響也就會不同。所以,班主任要力爭對學生行為進行合理歸因。
第一,班主任要堅持的歸因原則。
所謂合理歸因,并非合實際原因之理,而是合有利于學生發(fā)展之理。所以,班主任對學生行為成敗的歸因,要堅持“有多有少的原則”。
把學生的成功歸因為內部因素比歸因于外部因素多,學生會產生較強的情感反應,成功時感到滿意自豪,失敗時感到羞愧,就會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努力的動力。就內部歸因而言,把學生的成敗歸因于努力相比歸因于能力,學生會產生較強的情緒體驗,更愿意繼續(xù)努力。因此,對學生的成敗,要少能力歸因,多進行努力歸因。把學生失敗歸因于內部、穩(wěn)定、不可控因素,也就是把失敗歸因于能力低,消極影響最大,學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從而放棄努力,“破罐子破摔”。
與此相應,在班級管理中,我們應該讓能力強而不努力的學生受到最低評價,讓能力弱而努力的學生受到最高評價,讓付出同樣努力而能力弱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鼓勵,讓雖然失敗卻付出很多努力的學生也受到鼓勵。這就是說,我們要堅持動機與效果的統(tǒng)一論,改變單憑考核分數(shù)獎懲的做法,而要考慮導致結果的原因來獎懲。比如學習進步獎,就較好地考慮到了努力這個因素。
第二,班主任要避免的歸因偏差。
首先,班主任容易把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歸結于學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師方面的因素。比如,一位新老師任教班級的學生成績不好,他歸因于這個班學生能力偏低。調任到其他班后,學生學習成績又明顯下降,他又說是這個班的學生與他作對。班主任也會有這種傾向。調查發(fā)現(xiàn),班主任對學生的問題行為歸因時,也往往歸結于學生的原因,很少考慮自身的原因。這是要避免的第一種歸因偏差。
其次,班主任對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的歸因往往會有所不同。同樣是取得好成績,班主任對學優(yōu)生容易歸因為能力或個性等內部因素,對學困生卻往往歸因于任務簡單或運氣好等外部因素。相反,同樣是出現(xiàn)了問題,對學優(yōu)生往往歸于外部因素,對學困生卻歸因于內部因素。比如,一名學生成績一直不太好,經過努力一次考試大有進步,老師說他作弊,嚴重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這是要避免的第二種歸因偏差。
第二方面,訓練學生學會恰當歸因。
曉明最近很苦惱,期中考試數(shù)學才50分。他認為主要原因是考試的題目太難,考試那天沒有吃早餐也影響發(fā)揮。班主任該如何幫助他?這就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歸因訓練了。歸因訓練是指通過一定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恰當?shù)臍w因方法,消除歸因偏差,改變消極的歸因模式,建立積極的歸因模式,形成比較積極的歸因風格。那么,我們怎樣指導學生學會恰當歸因呢?
第一,指導學生歸因訓練的原則。
所謂恰當?shù)臍w因,是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歸因模式,而不是準確的歸因。積極的歸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準確的歸因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要引導的歸因未必是最準確的歸因,而是最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歸因。
一是堅持努力歸因引導的原則,就是引導學生對成敗進行努力方面的歸因,而不是能力方面的歸因。比如,一名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真實的原因是學習能力較低,如果要“準確”“真實”地歸因,只會使學生自暴自棄、放棄努力;如果引導學生認識到,之所以沒考好是因為努力不夠,學生就會保持自信,愿意繼續(xù)努力。
二是堅持可控歸因引導的原則,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可控歸因,而不是不可控歸因。比如,學生成功時,引導學生告訴自己這是因為“我很努力”“我準備很充分”,而不是“我運氣好”“題目簡單”,從而增強自信,更加努力;學生失敗時,則引導學生告訴自己這是因為“努力不夠”“準備不充分”,而不是“運氣不好”“題目難”,從而避免學生自卑,并且對下次行為的結果形成樂觀的預期。
第二,指導學生歸因訓練的步驟。
一是了解學生的歸因傾向。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談話來了解,也可以通過問卷來了解。了解了學生已有的歸因傾向,就可以增強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讓學生進行某種活動。比如,讓學生進行作業(yè)練習、單元考試,以及參與實踐活動。這樣,學生在活動中取得成敗體驗,訓練才能有的放矢。三是讓學生自己進行歸因?;顒又?,先讓學生自己對活動成敗進行歸因,把歸因用文字或表格表達出來,以便對照和調整。四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歸因。針對學生個人歸因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歸因訓練,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歸因。這是歸因訓練的重點。
第三,指導學生歸因訓練的方法。
一是強化引導法。這個方法是在學生對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歸因后,對學生的歸因結果給予反饋和指導。如果學生自己做出了比較積極的歸因,就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通過這種正強化,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的歸因風格。
二是觀察學習法。學生如果看到他人采取積極的歸因方式導致成功,就會認可同樣的歸因傾向;如果看到他人因消極歸因引起不良后果,就會避免同樣的歸因傾向。觀察學習法,就是讓受訓練的學生以跟自己情況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為榜樣,觀察榜樣在完成某一具體任務后怎樣積極歸因,從而學會積極歸因的方式。
三是團體討論法。這個方法是以團體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生以班主任為核心,圍繞特定的議題進行討論,比如能力與學業(yè)成功、努力與學業(yè)成功等,結合自己或他人的實例,共同分析成敗原因,導向積極歸因。
四是個別指導法。這個方法主要適用于消極歸因模式的學生,班主任可以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作業(yè)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給予針對性的反饋?;舆^程中,班主任針對學生的學業(yè)表現(xiàn),傾聽學生對成敗的原因解釋,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歸因。(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