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艷彪(廣東省江門培英高級中學,江門 529000)
積極心理學是當前心理學發(fā)展的重要潮流,它對心理輔導、心理咨詢與治療、家庭教育、組織管理等各領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2020~2021 學年度,我所在市區(qū)的中小學心理教師教研活動的主題就和積極心理學有關。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和知識,更好地參與市區(qū)心理教研活動的討論,我一口氣買了十多本與積極心理學有關的書籍來閱讀。在這些書籍中,既有抽象理論介紹方面的,也有具體實踐運用方面的。簡單地瀏覽了這些書籍的簡介和目錄后,我被美國作家賈尼絲·卡普蘭寫的暢銷書《感恩日記》所吸引。這本書給我的吸引點在哪里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實踐性強。賈尼絲是用自己的生命實踐來寫這本書的,她以自己為實踐體驗對象,通過立下一年時間撰寫感恩日記的目標,每月計劃和實踐一個感恩主題,通過感恩丈夫、感恩孩子、感恩朋友、感恩工作、感恩自己擁有的一切,讓自己的幸福感明顯增強。第二,可讀性強。賈尼絲的寫作方式非常親切,讀這本書的過程感覺像是在聆聽一位好朋友在跟我聊天,非常輕松。第三,科學性強。由于賈尼絲的本職工作是記者,所以利用職業(yè)的優(yōu)勢,以執(zhí)行感恩主題項目為契機,閱讀了大量關于感恩的重要書籍和文獻資料,并實地采訪和咨詢了不少感恩研究方面的專家、大咖,她將這些非常自然地融入書中,增強了這本書的科學性。
俗話說得好,重要的話至少要說三遍,我想,重要的好書也要至少讀三遍。通過閱讀三遍賈尼絲的《感恩日記》,我摘錄了書中一些精華的句子,把它做成日簽分享在朋友圈。同時,我為了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這本書中的精華,以及如何將書中的精華用于指導當下對中小學生的感恩教育,我花了不少心思專門將自己的所讀、所思、所感用文字記錄為如下四個關鍵點。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關系和感恩的國家,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懂得感恩父母、老師、朋友,感恩每一位幫助我們的人,所以在我的直覺中,對感恩概念有一種樸素認識,就是認為感恩是他人對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我對他人表達感激之情。認真讀完《感恩日記》,我才發(fā)現(xiàn)我對感恩概念的理解過于狹隘。其實,真正的感恩擁有更加廣泛的對象,它不僅包括人,也包括自然;不僅要感恩好的事情,也要感恩不好的事情。雖然書中賈尼絲并沒有給感恩一個標準的學術定義,但是她在不同章節(jié)的敘述中,零散地流露出對真正的感恩內(nèi)涵特征的理解,對此我有意識地進行了歸納整理。
在本書第一章,賈尼絲說:“感恩不同于快樂,感恩能讓人們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共鳴……感恩不依賴于任何具體的事件,所以它是持久的,而且不會被突如其來的變化或逆境影響?!蔽蚁?,真正的感恩是一種基于特質(zhì)的相對穩(wěn)定的持久的反應,它是一種由內(nèi)心深處流露出來的深刻的感情,而不是像快樂更多是基于外在情境引發(fā)的一種相對短暫的反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真正的感恩包含了快樂的成分,但是比快樂更加深刻。
在本書的第一章,賈尼絲還特別提到,“感恩需要我們積極地投入情感……而不是被動地‘完成它’?!睋Q言之,感恩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主動表達,而不是被動的義務。所以賈尼絲在第三章明確提出,我們要區(qū)分“主動的感恩”和“被動的義務”之間的區(qū)別,“主動的感恩”讓我們有“快樂的感覺”,而“被動的義務”讓我們有“欠債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常常要求孩子,或者教師要求學生要懂得感恩,這種感恩就是義務,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道德綁架,不屬于真正的感恩。
在本書的第四章,賈尼絲說:“最好的感恩需要我們用心,而不是用腦去體會?!痹谒磥恚牟粫ビ嬎愫捅容^,但是大腦會。比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兩種情境,第一個情境是,有一位朋友順路送你去機場;第二個情境是,一個朋友放下手頭的事情專門送你去機場。如果用腦去計算和比較的話,由于后一個朋友付出的代價更大,所以更值得感恩;但是如果用心感受的話,不管是哪一位朋友送你,都應該心懷同等的感恩之心。關于感恩來自內(nèi)心還是頭腦,第九章還舉了另一個真實的例子:賈尼絲的朋友琳達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挫折事件,包括房子被燒毀,健康出現(xiàn)了問題等,她想通過寫感恩日記扭轉(zhuǎn)厄運。但起初這種感恩來自頭腦,而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用琳達的話說,她是在“咬牙切齒地感恩”,實際上并不是真的感恩,因此她最初這種寫感恩日記的方式并沒有什么效果。后來,琳達在一次做報告中,偶然地選定她的一位朋友表達感恩,這時她的感恩是發(fā)自心底的,她才體驗到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才真正理解了感恩的真實內(nèi)涵。接下來她的感恩練習真正起了作用,她的生命狀態(tài)也慢慢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積極的變化。
這不禁讓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人把感恩這個詞掛在嘴邊,但是表里不一,他們只是把感恩作為一種獲取好感和利益的策略,這不是真正的感恩。比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撰文描繪那些“精致利己主義”的學生,他們在課上會坐在第一排與教師積極互動,在課下主動稱贊和感恩老師的課講得好,但是積極互動、主動稱贊和感恩的最終目的卻是讓老師替他寫到美國留學的推薦信。寫完之后,這個學生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老師的周圍了。
在第二章,賈尼絲在書中記錄了一件事情,那是多年以前一次旅行,那時她正懷著第一個孩子。當她和丈夫開車兜風的時候,出現(xiàn)了車禍,值得慶幸的是,她和丈夫雖然不同程度地受傷,但是最后都搶救過來了。這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jīng)歷,讓賈尼絲深深地感悟到一句話:“感恩此刻,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意外什么時候發(fā)生。”這不禁讓我想到讀過的一篇關于中學生感恩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500 名中學生中100%的學生認為感恩就是“等我長大后回報他們 ”。按照賈尼絲對感恩的理解,這些學生的心態(tài)就不是真正的感恩。
在書中,我從賈尼絲直接的感恩體驗和間接的拜訪交流專家所得中了解到,真正的感恩具有如下至少四個方面的神奇力量。
我們每個人活著的重要意義就是追求幸福生活,如何才能獲得幸福生活呢?賈尼絲給了我們一個簡單的答案——真正的感恩。真正的感恩是我們尋找幸福生活的營養(yǎng)劑,這是有大量實證研究作為支撐的。比如書中第一章提到《社會與臨床心理學雜志》的一篇元分析文章發(fā)現(xiàn),在研究過的所有個性特點中,感恩與心理健康、快樂擁有最緊密的聯(lián)系。另外,賈尼絲還多次拜訪積極心理學家塞里格曼博士,塞里格曼博士明確指出,在他們研究過的所有積極特質(zhì)中,最懂得感恩的人幸福感最高。更為關鍵的是,賈尼絲一年的感恩練習更真實具體地證明了這點,通過感恩日記,賈尼絲捕捉美好和幸福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賈尼絲并不是通過感恩練習增加了幸福事件的數(shù)量,而是轉(zhuǎn)換了看待事情的視角,并逐步形成一種積極的習慣,比以前留意到更多身邊的幸福。
幸福的生活需要我們有健康的身體作為保障,真正的感恩對于我們獲得健康的身體也具有重要作用。書中明確指出,“真正的感恩是清除消極反應的解毒劑?!毖芯空甙l(fā)現(xiàn),寫感恩日記可以降低血壓,改善睡眠狀況。賈尼絲發(fā)現(xiàn),感恩練習幫助她解決了自己的偏頭痛問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她帶著這個問題訪問了著名醫(yī)療顧問馬克·利波尼斯醫(yī)生,后者的解釋是,“感恩會降低壓力水平,更小的壓力意味著更少的炎癥,更少的炎癥意味著你不會那么容易生病?!币尭卸髡嬲蔀榍宄麡O反應的解毒劑,書中還特別提到,如果我們只是一兩次感恩,是不會產(chǎn)生持久或顯著的效果的,這需要我們多次感恩,把感恩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建立感恩的神經(jīng)連接。
影響我們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朋友關系、上下級關系等。真正的感恩有利于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在書中,賈尼絲從最親密的關系對象——丈夫開始進行感恩練習。她最初的練習比較刻意,比如刻意地忍住自己抱怨丈夫的習慣反應,表達感恩之情,丈夫開始也覺得有點奇怪,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的感恩之情慢慢變得越來越自然地流淌,丈夫也真切地感受到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恩之情,他們的夫妻關系變得越來越好。之后賈尼絲將感恩練習繼續(xù)轉(zhuǎn)向自己另外的親密對象——兩個兒子身上,同樣也發(fā)生了神奇的效果。她從真實體驗中感受到,“感恩之心會在家庭成員間傳遞。”后來,賈尼絲進一步將感恩的對象延伸到朋友甚至陌生人,她的生活發(fā)生了很多積極的變化,主觀幸福感明顯提升。
除了人際關系,影響我們幸福感的一個因素是成就感,成就感從哪里來?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我們的工作。真正的感恩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催化劑。在第七章,賈尼絲提到羅伯特·埃蒙斯博士的研究。埃蒙斯博士隨機找來幾名被試,先讓他們在紙上寫下想在未來10 周完成的6 件事,然后布置他們每周寫一篇感恩日記。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感恩小組的任務完成度比非感恩小組高20%,而且感恩小組的成員似乎行動起來更有干勁。埃蒙斯博士由此認為,“心懷感恩的人更可能愿意主動行動,而非被動等待,也因此更可能成功地實現(xiàn)目標。”
賈尼絲提到,真正的感恩需要擁有以上四個神奇的力量,它讓我們生活更幸福,身體更健康,跟他人的關系更和諧,工作更有勁頭,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卻不愿意用感恩這種非常簡單的方式獲益。賈尼絲在書中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感恩斷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行不一。她還引用一組來自美國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說明這一現(xiàn)象,“94%的美國人知道應該感恩,但是只有不到50%的被調(diào)查者會定期表達感恩?!边@種“感恩斷層”現(xiàn)象在18 至24 歲的年輕人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其實,在當前中國的中小學生群體中,也有類似的“感恩斷層現(xiàn)象”,因此不少專家呼吁開展真正的感恩教育。
如何開展真正的感恩教育呢?通過閱讀《感恩日記》這本書,我覺得需要抓住至少以下四個關鍵的要點。
在本書的多處地方,賈尼絲提到寫“感恩日記”的方法,即“每天晚上(或一周數(shù)次)寫下三件感恩的事情”,可以提升人們的幸福感,降低抑郁風險,提高睡眠質(zhì)量。這是經(jīng)過大量實證研究證實的方法,也得到了賈尼絲的親自實踐驗證。書中第十章還特別提到,許多研究表明,身處大自然,我們可以激發(fā)感恩之心,因為“和大自然在一起時,我們的身體會進入一種舒緩的節(jié)奏,讓我們和某種高于自己的存在建立聯(lián)結(jié),并感恩自己是這個神奇世界的一部分。”本書中賈尼絲提到的所有感恩練習的方法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也不是勵志的心靈雞湯,更不是空洞的道德說教,而是來自大量的科學實證研究的結(jié)果。
因此,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對青少年開展真正的感恩教育,首先要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當前很多中小學校都開展了所謂的“感恩教育”,但并沒有遵循以科學的研究和方法指導為依據(jù)。比如常見的做法是,邀請一些所謂的專家在音樂背景的渲染下發(fā)表一些煽情的演講,讓學生淚流滿面,甚至失聲痛哭,由此產(chǎn)生對父母的內(nèi)疚感。這時專家讓學生和父母擁抱在一起,或者學生給父母洗腳、下跪,表達對父母的感恩,這種做法并沒有科學的依據(jù),對培養(yǎng)青少年的感恩之心沒有多少正面作用,甚至還會引發(fā)不少學生對感恩教育的反感。
賈尼絲在第十三章提到紐約市92 街某機構執(zhí)行長亨利說的一句話,他說:“感恩不僅是一種美好的感覺,最好的感恩是一種行動?!倍液嗬€打了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把感恩比喻為每個人需要鍛煉的一塊肌肉,在日常生活中越鍛煉就會變得越強。其實,賈尼絲踐行了一年的感恩計劃,就是亨利這個形象比喻的最好證明,這也是我最欽佩賈尼絲的地方。她親自把自己作為實踐的對象,鍛煉她的“感恩肌肉”,使得她捕捉美好和幸福的能力明顯增強。她的感恩行動得到了積極的反饋,這些積極的反饋也激發(fā)了她堅持下去的信心,也讓她不斷深化自己的感恩實踐,同時也影響了她身邊的人加入感恩實踐的行列。
因此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想開展有效的感恩教育,就要做好學生的示范和榜樣,像賈尼絲一樣,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努力踐行感恩的理念和方法,真實地感受到感恩帶來的神奇效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用生命影響學生,讓他們懂得感恩,而不是只是講大道理,要求學生學會感恩,這種入腦而不入心的教育方式,實踐證明收效甚微。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在本書的第三章中,賈尼絲提到,感恩要體現(xiàn)在行動之中。她分享了自己兒子馬特的一件事情,馬特曾經(jīng)有一次在紐約南街海港博物館做志愿者,任務是幫助修復鍛鐵打造的大帆船。兒子的任務是一點點刮掉船體上的銹跡,重復的機械勞動讓馬特疲憊不堪,全身也搞得臟兮兮的。當他做完一天的志愿工作,坐地鐵回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地鐵上的乘客稍作遲疑的表情。這樣的志愿工作體驗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幸運,感恩目前擁有的幸福生活。
無獨有偶,我的一位同事也跟我分享了她帶兒子做志愿者的事情。由于她的兒子生活平順,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這一切在他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的意識,她主動和孩子一起參加環(huán)保撿垃圾、做遵守交通規(guī)則勸導員的活動。通過這些體驗活動,她發(fā)現(xiàn)兒子更加理解環(huán)衛(wèi)工人和交通勸導員的辛苦,也更加感恩自己所擁有的幸福生活。因此,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的需要,設置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體驗中學習感恩,承擔責任。
在第十二章,賈尼絲講述了暢銷小說家簡·格林的故事。當她被確診患了黑色素瘤之后不久,她的心情本該很糟糕,可是簡非常幸運的是她身邊有一位這樣的朋友,每天都會給簡發(fā)送感恩清單短信,讓她感動不已。更讓簡感到震撼的是,當時那位朋友的生活正亂作一團:和妻子離婚、工作被炒。朋友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依然心存感恩之心,讓她備受鼓舞,決定以朋友為榜樣,感恩地生活每一天。
因此,在開展感恩教育中,我們也要充分利用感恩榜樣的力量,給學生提供外部動力。在樹立感恩榜樣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樹立那些離學生生活很遙遠的榜樣,這樣他們會覺得距離感太強,而應該樹立學生身邊的感恩榜樣。如通過“感恩之星”的評選活動,營造感恩的班級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