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賽”是課堂技能教學的拓展環(huán)節(jié),通過展示表演和對抗比賽等形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技戰(zhàn)術能力。
展示多用于體操、武術及單項運動的分解動作等的教學中,它不但能提高學生鑒賞動作技術的水平,而且能通過評價查找到自身動作技術的不足,進而規(guī)范動作技能。如,在前滾翻的教學中,當學生基本掌握動作技術后,及時地組織各小組推薦完成較好的學生進行展示,之后大家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每個人進行評分。通過觀察及評價,讓學生從思維上建立標準的動作模式,同時他們也會反思自己的動作技術,并找到動作不標準的原因,如翻滾不圓滑是因為低頭團體不緊、蹬地不充分、支撐無力等。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學生們就會揚長避短,從而規(guī)范、鞏固動作技能。
在球類、接力等教學中,教師通常運用對抗和競爭的比賽形式來檢驗學生的技能實踐能力。如,在籃球運球三步上籃的教學中,利用1VS1的對抗練習來檢驗學生對技能的運用能力。通過比賽,學生會自主總結突破失敗或成功的原因,體驗上籃正確的時機、與對手的空間、高低手的選擇等,使自己的實戰(zhàn)能力得以快速提高。
2種比賽形式都有利于運動技能的提升,但不能混淆使用,否則會適得其反。如,在前滾翻的教學中,運用前滾翻比快來進行拓展,不但達不到規(guī)范動作的目的,反而會因為過度追求速度而導致動作變形。因此,教學比賽要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合理運用展示與比賽。
課堂“常賽”不僅能強健學生的體格,而且能教會他們正確調控自己的情緒,積極應對挫折和失敗,并主動同他人交流合作。因此,在課堂比賽中要實施有效策略,面向全體學生,全方位地培養(yǎng)其健康行為,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比賽帶給他們的實惠。
學生的運動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出于自卑等心理,比賽中部分學生經常作為看客出現(xiàn)。如果在比賽中多設置角色,讓他們自主選擇,會大大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如,在足球比賽中,場上安排前鋒、中場、后衛(wèi)、守門員及主裁、邊裁等角色;場下安排教練員、替補隊員及第四裁判等角色。先讓學生自主選擇角色參與,各司其職,然后進行輪換,使學生體驗足球比賽中每個角色的任務和價值,同時選擇出更適合自己的角色。
如果比賽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就達不到預期的學練效果,只有勢均力敵的比賽,才能有機會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體驗。如,在接力比賽中,按照“快慢搭配”實力相近的形式分組,比賽中才會上演激烈刺激的場面,實力較強的學生會主動擔當,隊友們也會盡力而為,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取比賽勝利的體驗,同時體會到成功需要團結拼搏、頑強進取的精神。
在展示過程中,應按照體能分組的形式,以不同的標準來評價各組的展示,不能把成績不佳的學生遺忘在角落里。如,在跳山羊的教學中,通常先按體能分組進行學練,然后推薦體能較好的學生展示。這樣一來,難免會出現(xiàn)部分學生躍躍欲試,部分學生望而卻步的現(xiàn)象。因此,展示環(huán)節(jié)更應該按體能分組,讓體能較差的學生按低標準進行展示,使他們同樣能體驗到完成動作的成就感,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并激勵其他同學積極參與。
課堂“常賽”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品質的最佳時機,主要以評價引導的形式來實現(xiàn)。
在比賽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感人的瞬間,體育教師要抓住時機,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如,在接力比賽中,某學生摔倒了,但他不顧傷痛堅持完成比賽。比賽結束后,教師應及時對這名學生表現(xiàn)出的集體榮譽感給予肯定評價,并積極弘揚類似的體育精神。
課堂比賽不能以輸贏論英雄,而是要通過比賽來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品德。如,在武術對練的比賽中,學生出現(xiàn)故意擊打對手違禁部位的犯規(guī)時,教師應及時叫停比賽,并對其犯規(guī)行為進行評價引導,讓學生懂得賽場上要遵守規(guī)則,同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遵紀守法、遵守公德。
課堂比賽與展示的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以客觀、有效的評價策略來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比賽的輸贏,懂得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體驗積極進取、團結拼搏的精神,同時將良好的體育品德遷移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