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甘肅:華池縣喬河小學)
眾所周知,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走神”的情況,導致數(shù)學教學效果不佳。對此,小學數(shù)學教師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課堂教學時,根據(jù)教學環(huán)境、進度,創(chuàng)設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在抓住學生眼球的同時,適時地結合他們的反饋進行相應指導,切實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數(shù)學知識,提升情境教學的有效性。
在傳統(tǒng)小學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一味地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相應的知識,導致大部分學生產生嚴重的抵觸心理。對此,教師可引入情境教學法,并注重提升情境創(chuàng)設的趣味性,真正讓學生融入情境,解決情境中的問題,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
通過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融入課堂,并結合他們對問題的回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思維方式,給予相應的評價和指導,讓學生逐步掌握學習的規(guī)律,促進他們科學思維的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真正讓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讓他們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魅力,享受學習的樂趣,同時培養(yǎng)其學習意識。通過有效場景的創(chuàng)設,教師可以情境為契機,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解決相應的問題,使他們真正享受主動學習、思考的快樂。
在問題情境設置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為了情境設置而情境設置”的狀況,即并未真正構建情境與數(shù)學知識的連接,導致學生只是片面地受到相應情境的吸引,并未真正在情境問題的思考中理解,或是運用知識,造成整體情境教學的效果不理想。
一些教師在設置情境的過程中,忽視學生的認知基礎,導致在實際的情境設置中,既要向學生解釋情境又需吸引他們思考問題的興趣的尷尬狀況。為此,情境的設置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不能超出他們的認知水平,找準學生興趣點,使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數(shù)學情境,消除他們對數(shù)學問題的抵觸心理,并使學生更為積極地融入數(shù)學情境中,充分運用個人感知解決情境中的問題,促進小學數(shù)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小學數(shù)學授課過程中,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影響,在情境的設置過程中,只是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并不注重情境設置的曲折性,導致學生并未真正受到情境吸引,教學效果適得其反。為此,教師需結合學生的性格以及實際的授課內容,設置曲折的授課情境,擺脫傳統(tǒng)的固化教學思維,讓學生真正融入相應的情境中,在受到情境吸引、融入其中的同時,高效地學習數(shù)學知識。
在有效情境的設置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數(shù)學知識的實用性,構建知識應用的場景,讓學生真正融入知識應用的場景中,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解決生活問題,提高綜合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借鑒如下的步驟。
首先,設置生活化情境。在開課后,教師設置如下的情境:小明打算去醫(yī)院看生病的奶奶。已知他手中一共有10 元錢,從家到醫(yī)院坐一次公交車需要2 元。他想買6 元的水果。請問:小明手里的10 元錢可以滿足上述需求嗎?請計算一下。其次,互動交流,解決問題。在提出問題后,教師對學生說:“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小明,思考看奶奶的整個過程。首先,我們需要做什么?”學生甲說:“我們需要乘坐公交車,花費2元?!苯處熢诤诎迳蠈懴? 元,再次詢問學生:“之后,小明打算做什么?現(xiàn)在花了多少錢?”學生乙說:“之后是買水果,花費6 元錢。一共花費了8元錢?!苯處熣f:“在看完奶奶之后,他打算做什么?現(xiàn)在一共花了多少錢?”學生丙說:“小明需要坐車回家,需花費2 元車費。一共花費10元!”最后,介紹教學成果。教師設置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聯(lián)系個人的生活體驗,分析實際的問題,使他們真正找到生活問題與數(shù)學知識的連接點,促進學生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
在創(chuàng)設趣味性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從具體的實際中導入,另一方面可從實際的操作中引入,還可以從舊有的知識中引發(fā),真正喚醒學生的興趣,并讓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解決情境問題,在感受數(shù)學樂趣的同時,提升他們綜合問題解決能力。
以“3 的倍數(shù)”這部分知識為例,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情境,即設置相應的懸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并運用3 的倍數(shù)規(guī)律積極與他們互動,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學習的趣味。與此同時,教師列出相應的數(shù)字,讓學生對比和觀察,使他們真正掌握3 的倍數(shù)知識。教師用文字簡要介紹與學生的一段對話。在正式開課后,教師對學生說:“我可以在十秒內判斷一個數(shù)字是否可以被3 整除?!贝蟛糠謱W生露出懷疑的表情。教師說:“你們可以隨意說出一個數(shù)字?!标惾徽f:“32!”教師道:“不可被3 整除。”程道說:“27!”教師說:“可被3 整除。”安岳說:“46!”教師迅速回答:“不可被3 整除?!痹谂c學生的對話過程中,教師將可被3 整除的數(shù)字打上對鉤,不可被3 整除的打上斜杠,并鼓勵學生一一驗證。大部分學生驗證結束后,教師說:“你們想不想知道我迅速判斷數(shù)字能否被3 整除的方法?”學生大聲說:“想!”教師引導道:“你們可以觀察每個數(shù)字的各個位數(shù)之和是否可被3 整除。”在一陣沉默后,陳然說:“我發(fā)現(xiàn)了!只要各個位數(shù)之和可以被3 整除,該數(shù)字就可被3 整除?!苯處熞肴の痘榫常浞终{動學生的好奇心,并在與他們的互動中,使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
在數(shù)學概念教學中,部分教師采用一筆帶過的方式,忽視讓學生進行針對性問題的探究,導致實際的概念教學索然無味。小學數(shù)學在概念教學時,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概念知識的理解,提升情境教學的質量。
以“圓的概念”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圓的概念,教師引入實踐情境,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真正認識圓的定義。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圓的形成過程,即一動點圍繞一定點旋轉一周形成的軌跡。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圓的定義,教師讓學生證明如下的問題:如何證明圓的直徑相等?請通過具體的實踐證實。與此同時,教師設置如下實踐場景:一把尺子、一個圓規(guī)、一張A4紙、一根繩子。在此之后,教師讓學生運用上述工具進行論證,并觀察學生的實踐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教師匯總學生的實踐成果,并介紹。第一種解決方式:用筆畫出圓的三條半徑,并分別測量這三條半徑的距離。第二種解決方式,用繩子分別測出三條圓的直徑距離,得出“三條直徑在繩子上的標記相同”的結論。教師引入實踐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加深對概念的認知,提升數(shù)學教學水平。
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的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從更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作用,能讓他們更為全面地運用數(shù)學知識,提升他們綜合解決問題的水平。在具體的授課中,教師可從如下角度切入。
角度一,引入開放性問題情境。教師引入的開放性情境如下:固定一張A4紙需要四個釘子,固定四張A4紙需要多少個釘子?最少需要多少個釘子?角度二,引導啟發(fā),鼓勵實踐。教師為了讓學生的思考更具有針對性,引導說:“你們可聯(lián)想生活中的場景,思考固定一張紙需要幾個釘子?”角度三,鼓勵交流,展示成果。一位學生說:“一張A4 紙需要四個釘子,四張A4 紙需要十六個釘子?!苯處熣f:“假如沒有十六個釘子,能否完成此項任務?”另一位學生說:“可以。我們可以讓兩張紙相鄰的兩個角共用一個釘子?!痹诮處煹囊龑拢蟛糠謱W生推斷出最少用九個釘子可以完成此項任務的結論。教師構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思考相應的策略,真正使他們更為多元地解決問題,提升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shù)學教師可構建游戲性問題情境,讓學生融入此情境中,并在游戲的過程中,更為多元地解決游戲問題,讓他們在獲得快樂的同時,提升數(shù)學學習的能動性。與此同時,教師可增強游戲的競賽性,讓學生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更為高效地解決情境問題,提升情境教學的整體質量。
以《認識圖形》一課為例,在授課中,教師設置的游戲情境如下:引入小蝌蚪找媽媽場景,并讓學生扮演小蝌蚪。學生答對兩道圖形問題,可以增長三厘米。假如學生連續(xù)答對八道題,則代表他們的小蝌蚪可以變成小青蛙,獲得最后的勝利。在設置問題時,教師結合圖形設置相應的問題,并讓學生根據(jù)具體的問題猜測圖形的形狀。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提升整體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對游戲機制進行調整,比如,根據(jù)游戲結果設置游戲關卡等。教師介紹一位學生的答題狀況。小嬋看到的問題如下:這個圖形沒有頂點,圓滾滾的。她迅速說:“這個是圓?!苯處煒嫿ㄓ螒蛐缘膱鼍埃寣W生在解決游戲問題的同時,提升綜合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小學數(shù)學授課中,教師可引入探究性的問題場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推動學生自我認知的完善。
以《圓柱體積》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自行推導公式,設置如下的問題場景:用一把刀子,從圓柱上底面,保證刀子的尖端靠近圓心,刀子的另一側在圓柱的邊沿,向下切圓柱,并將切散的圓柱重新拼湊成一個近似長方體。在展示上述情境后,教師做出如下提示:請從圓的面積推導過程入手,分析圓柱體積的計算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jù)長方體體積公式,推測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就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意義。教師構建探究性問題情境,并使用多媒體進一步直觀展示這種情境,讓學生在觀看中思考、在思考中分析,使他們的探究能力獲得提升。
總而言之,教師借助問題情境方式進行教學時,一要分析學生,二要分析問題,三要合理設置情境。綜合上述因素真正構建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啟發(fā)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不斷積累解決問題、有效學習的經驗,從而建立對數(shù)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提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