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傳 黃紅武
(1.漳州市第二中學 福建漳州 363000)(2.福建省政協(xié)教科衛(wèi)體委員會 福建福州 350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重點任務:“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破五唯”為導向,以各級黨委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力量五類主體為抓手,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努力做到“四個進一步突出”——綠色評價、全面評價、綜合評價;進一步突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進一步突出發(fā)展性評價、增值性評價;進一步突出評價結果的運用。
教育評價是檢驗教學質量和實效的一種方式,也是教學實踐的出發(fā)點和“指揮棒”,初中道德與法治應深化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改革,展現(xiàn)鮮明的學科特色,以考評促教與學,發(fā)揮正確的教學導向作用。本文就2021年福建省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道德與法治第30題進行評析,探討“教”為“導”、“學”為“憑”、“考”為“評”,從而實現(xiàn)“教”“學”“評”的有機統(tǒng)一。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2021年4月29日通過并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為反食品浪費提供了法律規(guī)范。這意味著“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不再僅僅是倡導和號召。
(1)結合資料鏈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出臺反食品浪費法的必要性。(6分)
(2)運用依法履行義務的知識,聯(lián)系實際說明中學生應怎樣做到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6分)
參考答案:
(1)我國餐飲浪費問題突出,出臺反食品浪費法為反食品浪費提供法律依據(jù);糧食生產(chǎn)需要消耗水、土地等資源,而我國水、土地等資源相對不足,出臺反食品浪費法是貫徹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基本國策的要求;糧食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我國糧食供求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tài),出臺反食品浪費法符合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要求。
(2)法律要求做的必須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堅決不做。在生活中,我們要依法履行義務,做到適量點餐、光盤行動。
1.情境創(chuàng)設與思維拓展
在試題設計上,圍繞“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這個主題,建立材料選擇、情境設置和任務要求的邏輯聯(lián)系,將多種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題,綜合融通,極具創(chuàng)新性??荚嚽榫硠?chuàng)設首次采用三組圖文呈現(xiàn)形式,很好地引導了考生運用學科觀點在富有生活情境的圖文中甄別信息。該層級能力對學生思維方法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掌握扎實的歸納和演繹推理能力。歸納要求從材料(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總結;演繹意味著在生活和理論之間、在邏輯起點和邏輯終點之間通過邏輯推導架起橋梁?!皡栃泄?jié)約、反對浪費”著眼于評價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材料通過列舉“糧食浪費現(xiàn)狀”“糧食生產(chǎn)相關的水、土地資源制約因素”“我國糧食緊平衡”,讓考生分析“光盤”行動的必要性,從選擇日常生活話題為切入口,接地氣,直觀效果好;從“糧食、水、土地資源”等多維視角,引導考生在多重知識關系中確立觀點進行思辨,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2.價值引領與知行合一
本題多方取材,巧妙設題,依托學科特點,緊扣時代主題,讓考生在解題作答的過程中接受美德的熏陶、思想的洗禮、法治的滋養(yǎng)。本題引導考生啟迪智慧,深刻領會節(jié)約糧食關乎國家安全和民族發(fā)展大業(yè),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從而自覺將個人與國家、個人利益與民族大義融匯在一起,進一步思考自身在歷史機遇期的責任擔當以及有何可為、怎樣才能有所作為。
1.視角局限顯單一
本題最大的不足在于第二問設置上,受限于“運用依法履行義務的知識”,從而讓多樣化的答案局限于一個視角,沒能很好地挖掘試題材料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和德育價值,以至于在答案要點設置上責任擔當、獨立思考、家國情懷、命運與共等富含“立德樹人”韻味的思考無從拓展。從學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該題的教育評價價值沒能突破“五唯”影響,只怕是“顧此失彼”。
2.學習能力考察有欠缺
資料鏈接中的數(shù)據(jù)是關鍵信息,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可以從“城市餐飲業(yè)浪費率”“聚會浪費率”“學生扔掉盒飯”等方面提煉出“浪費”“量大”等詞語。試題以圖文形式,引發(fā)學生對糧食、水、土地資源等問題的思考,從而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該題引導考生思考節(jié)約糧食還關系到人們是否具有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能否做出正確選擇。要求學生認識到是“光盤”還是“浪費”,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結果,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和闡述。有43.36%的學生盡管有辯證地看待問題的意識,但未深入分析和闡述;有3.2%的學生用片面、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僅從單角度作答。資料鏈接中展示了兩個新的概念——“緊平衡狀態(tài)”和“新糧食安全觀”,通過解讀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約意識,使踐行“光盤行動”成為習慣,培養(yǎng)責任擔當意識,不負韶華與歷史使命。但這些在答案設置上都沒有得到體現(xiàn)。
“教”為“導”,“學”為“憑”,“考”為“評”,實現(xiàn)“教”“學”“評”有機統(tǒng)一。作為新教育評價重要組成部分,中考應著眼于“指揮”教學,為學生提供精準的供給側幫助與服務,而不是甄別與求全責備。關注學生的獨特性,以彰顯評價的張力。以考評促教與學,試題設問上應該強調邏輯思維意識,絲絲入扣、縝密內隱,飽含科學的推理機制。中考作為重要的教育評價方式,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特性,應允許有個性化、多維、合乎理性的答案,以彰顯評價的張力。
基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而命制的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具有時代性,優(yōu)點明顯,不足也在所難免,從“教”“學”“評”協(xié)同創(chuàng)新角度,我們認為在今后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不乏優(yōu)秀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觸類旁通”等,直到現(xiàn)在都具有借鑒意義?!兑捉?jīng)·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用在教師身上,可以要求其行為柔順、胸懷開闊、勢位適中、方法得當,善于運用“變易—圓融—包容”建立個性化、差異化的教育模式,以“應乎”學生的主體性學習。而學生則虛心接受師長適時的指教、幫助,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育心理學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具體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看待社會規(guī)范的態(tài)度形成、改變,建立道德規(guī)范,最后建立相應的行為模式的過程。第一個是積極的改變,即鞏固正確的態(tài)度;第二個是反向的改變,即錯誤態(tài)度經(jīng)過德育(這里指學科教育)轉變?yōu)檎_態(tài)度。立德樹人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把握大勢、區(qū)分對象、精準施策”。道德準則只有通過學生的自覺意識、認知和實踐取得認同,內化為自身的內在需要,才能外化為道德實踐。
首先,在教學中應區(qū)分基本概念,分析認知起點,明辨發(fā)展需求,基于課程標準為教學內容設置定向,剖析核心概念,適時改造、誘思、延伸教學活動;運用試題牽引,在強化訓練中提升學生知識的認知與運用能力,做到“實”“準”“適”。其次,巧引多材料,情境構建思辨課堂,整合知識體系,領悟思辨的魅力;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挖掘教材留白,實施有效的教學互動;緊扣教學實際,選擇有情感溫度、有關注熱度的問題,通過不同的形式夯實基礎知識,讓教學內容溢滿德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思想政治課而言,教的根本出發(fā)點在于立德樹人;考的目的在于指揮教學活動圍繞立德樹人,落實立德樹人成效評價;學成關鍵在于立德成才。一句話,“教”“學”“考”應協(xié)同于立德樹人。
教學中,應因勢利導,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翻轉教學、“云存儲”、“學習分析”、“數(shù)字挖掘”等探討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線上為主、線下補充拓展相互支持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能力決定著思想政治課堂的實效,而教師的主導性則表現(xiàn)在退居“幕后”,進行課前課后的個性化、差異化的學情分析與指導。學??梢远ㄆ陂_展“學術沙龍”“研學旅行”等活動,為學習水平高的學生創(chuàng)設表達自己獨特想法和創(chuàng)造力的平臺,深層次喚起其學習探究熱情,形成好學會學、參與社會、關愛自然、學以致用的內生動力。在時政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立足當下,對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情有所思考,涵養(yǎng)家國情懷,讓有限的課堂在立德樹人上彰顯無限張力。
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在讀懂圖文基礎上體悟含義、理解內涵,從部分到整體,從形式到內涵,感知材料,提取關鍵信息。遵循學科認知邏輯,有點有線、點線成面,步步為營、絲絲入扣、漸次推進、序列鋪陳??梢岳弥姓锌荚嚻脚_,引導學校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只盯著“學生學得怎么樣”,而要努力尋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著眼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以考評促教與學,“教”“學”“評”互動、共融、共生。思想政治學科深度學習在于通過系統(tǒng)指導、教考引領,學生時刻關照自身品行,讓修身養(yǎng)性、躬身自省、見賢思齊成為自覺行為,進而形成習慣。
總之,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生全面發(fā)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正能量、厚植家國情懷、為終身發(fā)展奠基的課程,必須做到“教”“學”“評”有機統(tǒng)一,結合時代要求,進一步守正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