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希 林范武
摘要:《雪國》是日本文學界的“泰斗級”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是以“生態(tài)”為視角,綜合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對翻譯進行整體性研究的翻譯理論。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譯文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程度越高,翻譯的效果越好。我國知名翻譯家高慧勤在對《雪國》進行翻譯時,沒有拘泥于原文,而是進行了較為成功的適應性轉換。文章以這部翻譯作品中的部分內容為例,嘗試從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視角對其進行賞析。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雪國》;譯本;高慧勤;賞析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4-0055-03
《雪國》作為川端康成的眾多文學作品之一,是一部非常能夠代表川端康成寫作風格的作品,它極致地表現(xiàn)了日本的傳統(tǒng)美學觀念,又融合了西方文學的現(xiàn)代意識和技巧?!堆﹪芬匀毡緜鹘y(tǒng)文學中特有的悲涼美為根基,展現(xiàn)出一種朦朧且感性的美。這部作品從人物的刻畫,到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將從屬于人類心靈的美盡情展現(xiàn)了出來。1968年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川端康成的作品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而他的代表作之一———《雪國》被各國競相翻譯成本國語言的譯本。這樣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譯本翻譯質量直接影響著目的語受眾對原作的評價。所以,一部好的譯本更值得讀者鑒賞。本文將選取我國知名翻譯家高慧勤女士所翻譯的《雪國》譯本中的部分內容,嘗試從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視角對其進行賞析。
我國學者胡庚申提出“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概念后,此概念引起國內翻譯學界的注目。之后,通過他所著的《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等多部論文及專著的推動,我國翻譯學界逐漸形成“生態(tài)翻譯學”這一翻譯理論。所謂“生態(tài)翻譯學”,即從生態(tài)的視角對翻譯進行多維度、整體性觀察的研究。該理論認為,自然生態(tài)和翻譯生態(tài)是存在相似性的,因此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學說也適用于翻譯這一活動;翻譯即適應和選擇,強調在翻譯過程中的“譯者中心”和“以譯者為主導”;主張“事后追懲”機制,鼓勵對譯文的事后批評,對譯文進行適應性選擇和淘汰;鼓勵譯者以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前提和依據(jù),對譯文實施多維度的適應和選擇,讓譯文能夠“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以此得到最佳譯文。生態(tài)翻譯學具有獨特的翻譯視角,也具有獨特的翻譯方法和策略。這種獨特的翻譯方法可以簡單概括為“三維”的轉換,“三維”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這三個維度,翻譯人員在翻譯時可以在這三個維度上對譯文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因此,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來看,對譯文進行賞析時,可以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這三個維度上進行分析,進而判斷譯文是否實現(xiàn)了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多維度適應。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為國內外翻譯領域帶來了新穎的視角,并持續(xù)吸引著眾多國內外翻譯研究者的關注。從中國知網(wǎng)檢索有關生態(tài)翻譯學的論文可以發(fā)現(xiàn),近年來,運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進行翻譯研究的論文數(shù)量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這其中,不少都是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進行翻譯批評、譯文分析、譯本對比研究的論文。這證明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在國內翻譯研究領域的知名度在不斷提升,并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可和接受。生態(tài)翻譯學發(fā)展?jié)摿薮螅淅碚撝档梅g研究者、翻譯專業(yè)學生及翻譯愛好者學習和運用。
以下將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的“三維轉換”翻譯方法,以《雪國》的高慧勤譯本中的部分內容為例,分別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出發(fā),進行賞析。
1.語言維
譯文的語言維轉換指的是在語言形式方面對譯文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包括語體風格的切換、詞匯使用的調整、句式結構的重構等。語言學習者記憶外語詞匯的意思時,往往只記住其同義轉化過來的母語詞匯,但直接轉換的母語詞匯與其原來的外語詞匯在含義上所指的范圍、感情色彩都可能有些許差別。這就導致譯者在翻譯時,容易習慣性地直接套用所記憶的同義轉換過來的母語詞匯,導致譯文不夠貼合原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語義及情感,甚至出現(xiàn)偏差。因此,譯者只有在充分理解原文語義及前后語境的情況下,才能準確、適當?shù)貙ψg文語言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才能使譯文語言更貼近原文的語義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例(1):もうそんな寒さかと島村は外を眺めると、鉄道の官舎らしいバラックが山裾に寒寒と散らばっているだけで、雪の色はそこまで行かぬうちに闇に呑まれていた。譯文:島村眺望窗外,心想:竟這么冷了么?只見疏疏落落的幾間木板房,像是鐵路員工的宿舍,瑟縮在山腳下。不等火車開到那里,雪色就給黑暗吞沒了。例(1)是原作中描寫島村乘坐火車去往雪國的路途中,車窗外的一段景象。這里川端康成用“寒寒”來形容山腳下零星分散的木板房。日語中的“寒寒”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看起來寒冷的樣子,另一個是寒酸的樣子。文中明顯是第一個意思,但對于這個看似簡單的副詞,高慧勤翻譯時并沒有簡單直譯,而是將其翻譯為“瑟縮”。漢語“瑟縮”形容人蜷縮起來的動作,也可形容風雨聲。這一譯法充分展示出高慧勤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學底蘊,她通過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寒冷的感覺。
例(2):「くやしい、ああっ、くやしい?!工?、ごろごろ転がり出て、うしろ向き坐った。譯文:“真窩心!啊,太窩心了!”一骨碌出了被窩,背對島村坐著。例(2)在原文中是引用了駒子的原話,描述了駒子撒嬌的樣子。島村因駒子的單純而感嘆她是個好孩子,駒子不斷追問自己哪里好,而島村難以言述,駒子便有些不甘和羞恥。日語的“くやしい”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經歷了失敗或羞恥而無法忘記,另一個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后悔。文中明顯是第一個意思。高慧勤在翻譯這一詞語時,并沒有直接套用常用的“不甘心”“后悔”,而是考慮到詞語在語境中的詞義、故事背景與人物設定,把握住人物的語言風格,使用了更貼合駒子身份的口語“窩心”來翻譯?!案C心”是方言,其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受到委屈、侮辱或污蔑,不能表白而心中苦悶”,另一個是“滿意”。“窩心”的使用,準確表現(xiàn)出駒子想要表達的羞恥與不滿的感情,同時讓駒子的語言風格顯得樸實又接地氣,能夠讓中國讀者深切感受到生活在北國溫泉村莊的駒子的樸實。另外,對于例(2)最后的“うしろ向き坐った”,譯者也沒有直譯為“朝著后面坐下”,而是在充分理解故事情節(jié)后,將其譯為“背對島村坐著”,生動展現(xiàn)出駒子對島村斗氣、撒嬌的樣子。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通過對語體風格的把握、對詞匯使用的篩選及對句式的適當轉換,實現(xiàn)了譯文在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2.文化維
譯文的文化維轉換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使譯文更切合目的語的文化特征,又要注重文化“原汁原味”的傳遞,盡量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讓譯文讀者對作品產生先入為主的誤解。
例(3):毛より細い麻糸は天然の雪の濕気がないとあつかいにくく、陰冷の季節(jié)がよいのだそうで、寒中に織った麻糸が暑中に著て肌に涼しいのは陰陽の自然だという言い方を昔の人はしている。譯文:麻紗比毛發(fā)還細,如果不借助天然冰雪來回潮一下,便更難處理,據(jù)說在陰冷季節(jié)最為合適。古人說,數(shù)九寒天織的布,三伏天穿著最為涼爽,此乃陰陽和合,自然之道。此句在原文中描寫了雪國特產麻紗的特性。日語的“寒中”和“暑中”都是陰歷中表示節(jié)氣的詞語?!昂小敝感『跏贾链蠛K末之間的時期,或指嚴寒之際?!笆钪小敝赶募狙谉嶂H,或指夏季結束前的最后十八天。而同樣使用陰歷的中國也有對此節(jié)氣的專門叫法,譯者在翻譯這兩個日語節(jié)氣語時,考慮到譯文受眾的文化因素,便將其翻譯為符合中國讀者習慣的叫法“數(shù)九寒天”及“三伏天”。
在上述例子中,譯者充分適應了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將日語中描述節(jié)氣的專有詞匯轉換為中文中描述節(jié)氣的專有詞匯,使譯文語言在符合原文詞匯語義的基礎上,在文化維度上實現(xiàn)了適應性轉換,在不失去原文“原汁原味”的同時還能使譯文讀者跨越文化障礙并準確理解原文意思。
3.交際維
譯文的交際維轉換要求譯者挖掘出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交際意圖,并以其為核心對譯文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文本是交際意圖的載體,只要能達到與原文相同的交際效果,文本的表現(xiàn)形式就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
例(4):「そうですか。」と、葉子はそっと橫に向いて、「駒ちゃんはいいんですけれども、可哀相なんですから、よくしてあげて下さい?!棺g文:“是么?”葉子悄悄扭過臉去說,“駒姐姐人很好,就是太可憐了,請你好好待她吧?!?/p>
例(5):「駒ちゃんという子は、年が若いけれど、この頃達者になりましたねえ?!棺g文:“有個叫阿駒的姑娘,年紀不大,近來彈得很見功夫?!?/p>
例(4)和例(5)都出現(xiàn)了他人對駒子的稱呼“駒ちゃん”。譯者面對不同語境或不同交際意圖下對同一個人物的不同稱呼時,相應地做出了轉換。例(4)在原文中是葉子對島村說的話。葉子與駒子同為溫泉村的女性服務人員,且為同輩,又是朋友,葉子的年齡比駒子小些,她稱呼駒子為“駒ちゃん”顯示出兩人關系親密。譯者考慮到此處葉子的交際意圖,將這個稱呼翻譯為“駒姐姐”,既能展現(xiàn)出她們的親密關系和年齡關系,又符合葉子當時的交際意圖。例(5)在原文中是按摩的盲女對島村說的話,是盲女以陌生人的角度向身為外地人的島村介紹本地人們熟知的人物,這里的“駒ちゃん”是盲女引用了溫泉村當?shù)卮蠖鄶?shù)人對駒子的昵稱,也是她對駒子這個年紀不大的孩子的稱呼。譯者將其翻譯為“阿駒”,與中國一些地方人們對熟人的昵稱相似,能夠表現(xiàn)出盲女向島村介紹駒子時引用當?shù)厝私蟹ǖ慕浑H語境。
可見,譯者在翻譯時,充分考慮到了原文的交際意圖,對同一個人的稱謂的翻譯并沒有生硬地與原文對應,而是根據(jù)人物的身份、語境對其進行適當?shù)恼{整,使譯文能夠更加完整地展現(xiàn)出原文的交際意圖,讓讀者能夠充分體會到更加接近原文的交際語境,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總之,高慧勤在翻譯《雪國》這部名作時,并沒有拘泥于原文詞匯,而是在充分理解兩國文化及語言差異的前提下,根據(jù)人物身份、故事情節(jié)、文化習慣、交際語境等對譯文的用詞進行精心篩選和適當調整,實現(xiàn)了生態(tài)翻譯學所提倡的“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上的多維度適應性選擇”。這不僅為高慧勤的《雪國》譯本在我國的熱銷打下基礎,也為推動《雪國》這部名作在我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還為翻譯學界提供了優(yōu)秀的學習及參考素材。
參考文獻:
[1]川端康成.雪國[M].高慧勤.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3]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02).
[4]劉云虹.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譯學新著———《翻譯適應選擇論》評析[J].中國翻譯,2004(06).
[5]馬升慧.生態(tài)翻譯學的奠基之作———評介《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J].校園英語,2015(27).
[6]馬新文.生態(tài)翻譯學觀照下的日語新聞翻譯探析[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6.
[7]葉局上.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三體》日譯本中的稱謂翻譯研究[J].語言文字,2020(09).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Appreci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Snow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Take Gao Huiqins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Zhu Jiexi, Lin Fanwu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1, China)
Abstract: Snow Country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Yasunari Kawabata, a "leading" writer in Japanese literary circles.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is a translation theory that takes "ecology" as the perspective and integrates three dimensions: language dimension, culture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on dimension to study translation as a whole.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holds that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adaptive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nslation, the better the effect of translation. Gao Huiqin, a well-known translator in China, did not stick to the original text when translating Snow Country, but made a more successful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Taking part of the translated work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reciat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Key words: ecologicaltranslatology; SnowCountry; translation; GaoHuiqin;appre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