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鳳珠
摘要:文章從核心素養(yǎng)與信息類文本的關聯分析入手,通過分析2020年和2021年新高考I卷的命題特征,結合學生的答題現狀與高考命題趨勢,探究了信息類文本的有效備考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信息類文本 ?備考
一、核心素養(yǎng)與信息類文本考查要求的關聯
在分析核心素養(yǎng)與信息類文本考查要求的關聯之前,筆者先對“核心素養(yǎng)”和“信息類文本”這兩個概念做了一個界定。
“核心素養(yǎng)”一詞于2014年3月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一指導性文件中首次被提及,它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核心素養(yǎng)包括學生應具備的且能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念,而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主要體現在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兩個方面?!靶畔㈩愇谋尽庇?019年在《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科考試內容與改革實施路徑》一文中被提出,文中認為“閱讀能力由信息類閱讀、文學性閱讀和古代詩文閱讀三個方面的能力構成”。
信息類文本包括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這兩種形式,文本內容豐富,既涉及傳統文化,又兼顧前沿科技;體裁多樣,既有學術性論文、政治性論文,又有書評和時事評論。信息類文本一般以兩則或者三則的多文本形式出現,文本之間多以共同的話題進行關聯,主要考查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第一,整體感知文本大意,關注主要概念、觀點、方法,評價與評估主要信息;第二,評價觀點和材料,以及主要和次要信息的關系;第三,評估作者的寫作意圖、讀者意識和信息來源,以及評價文本的社會價值及其現實意義;第四,跨文本辨析,在不同文本之間建立聯系,分析和比較多個文本在內容、材料、觀點、表達方式和價值傾向等方面的異同,并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國民閱讀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信息類文本閱讀以多文本的形式呈現,恰好可以很好地模擬國民閱讀的現狀。但它的考題設計又指向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一方面,給予學生熟悉的閱讀環(huán)境;另一方面,有意識地規(guī)避了碎片化思維??梢姡畔㈩愇谋镜目疾橐笈c核心素養(yǎng)關聯密切。
二、高考命題的特點
分析2020年的新高考I卷(山東卷)和2021年的新高考I卷的信息類文本,我們可以發(fā)現其中的細微變化,同時揣摩命題趨勢,從而更好地把握備考方向。
首先,考題的文本內容和形式分析。2020年考的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基礎和前景》和《歷史地理學》,兩者均屬于學術論文,字數合計1811字;2021年考的是《詩論》和《讀<拉奧孔>》,兩者也屬于學術論文,字數合計1791字。在文本形式上,近兩年高考題的構篇模式均為“一長+一短”的形式??梢?,考題的文本內容豐富多樣,文本形式基本穩(wěn)定。
其次,命題形式和考點分析。這兩年的命題形式均為“3+2”的形式,即三道客觀題加兩道主觀題。其中第1、2題都是考查學生對文本的信息處理能力,重點考查學生的理解、辨析和判斷能力。而第3題的考查近兩年有所不同,2020年考的是“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不屬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疇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提取信息和遷移、運用信息的能力;2021年考的是“結合材料,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關系的能力。對主觀題的考查,近兩年都涉及了文體特征。不同的是,2020年在第5題考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占6分;2021年在第4題考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占4分。對比發(fā)現,2021年對寫作思路的考查更加全面、深入,但占分更少,這需要引起重視。2020年第4題考的是下定義,指向的是主要概念的信息處理能力,涉及考查不同文本之間建立聯系的能力;2021年第5題考查的是對文本觀點的辨析,以及觀點和材料之間關系的分析。由此可知,命題形式變化不大,考點的落實更加深入。
三、學生答題現狀分析
從答題情況來看,學生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抓核心概念的意識不強。比如,在回答2020年新高考I卷第5題時沒有抓住“歷史地理學”這個核心概念,以至于在后面的表述中把核心概念轉換成了“沿革地理”;又如,在回答2021年新高考I卷第4題時沒有抓住“論證思路”這個核心概念,錯答成行文脈絡,忽視了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這兩個答題角度,丟分嚴重。
第二,宏觀把握文本的能力不足。比如,在回答2021年新高考I卷第4題時,不少學生因為梳理不清楚兩則材料的整體行文思路,區(qū)分不清楚兩則材料在論證結構方面的差別,導致最后答題時張冠李戴。
第三,對關鍵詞句的理解不到位。比如,2020年新高考I卷第1題的B選項,其錯誤的地方有兩處,其中一處為“是因為古代的學者需要借助它來開展儒學和歷史研究”,這里的“它”指的是“沿革地理”,但我們比對材料一第四段“特別是與儒家經典和傳統正史的理解有關的地理名稱和地理知識,都被看成是治學的基本功”可知,古代學者開展儒學和歷史研究的對象并不是“沿革地理”,而是“與儒家經典和傳統正史的理解有關的地理名稱和地理知識”。
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歸因,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缺乏必備的學科知識,如對論述類文本的結構類型、論證方法等掌握不到位;第二,缺乏閱讀文本的方法,不會讀文本,抓不住主要信息,分不清主次信息;第三,缺少必備的思維能力,一旦涉及稍微復雜一點的思維能力就無從下手,而讀懂文本、用好思維是做好閱讀題的關鍵。因此,結合高考的命題特點與學生的答題現狀探究行之有效的備考策略顯得十分必要。
四、備考策略分析
(一)運用群文閱讀策略,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知識
在備考過程中,教師要一改傳統單篇閱讀的教學方法,借助群文閱讀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文本的必備知識。比如,對論述類文本來說,橫向論證和縱向論證是學生有疑惑的知識點,那么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閱讀2021年新高考I卷和廣州市2022屆高三年級階段訓練的兩則材料。它們都是橫向論證和縱向論證的典型,對幫助學生理解這兩種不同的論證結構很有幫助。總而言之,群文閱讀就是運用對比的思維,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更加直觀地掌握考試時需要用到的必備知識,這些必備知識的落實都可以借助群文閱讀來實現。相比單篇閱讀而言,群文閱讀有利于呈現不同知識的差別,讓學生的思維在比較閱讀中受到更大的沖擊,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二)一文多讀,教會學生不同文本的閱讀方法
學生回答行文脈絡類題目時出現思維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讀不懂文章,對文本的閱讀方法掌握不到位,尤其是文本涉及的話題比較生僻時,學生就會自亂陣腳。讀懂文章一方面可以緩解學生在考場上的緊張心理;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篩選、整合信息,節(jié)省答題時間,提高考試分數。一文多讀,是指對經典的文本,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地閱讀,通過多次閱讀內化文本。當然,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有一定的閱讀方法指引。
比如,對論述類文本的閱讀,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標題,通過標題找準文本的論述話題或者對象;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文本的中心觀點;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圈畫關鍵詞句宏觀把握文本,理解文本的脈絡和結構??傊?,一文多讀強調的是讓學生通過對同一文本的反復閱讀,掌握文本閱讀的方法。所以在挑選文本時,教師一定要注意鑒別所選文本的經典性,力求讓學生通過讀懂一篇文章來掌握一類文章的寫作思路,從而更好地掌握文本閱讀的方法。
(三)做好題目分類,指引學生找準答題思路和方向
高考命題的特點之一是“穩(wěn)”。高三教師一定要善于分析近年高考考題的特點,借助高考真題總結答題方法,指引學生找準各類題型的答題思路和方向。比如,分析2020年和2021年新高考I卷的客觀題可以發(fā)現,現在客觀題需要用到一定的邏輯思維。因此,在備考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總結常見的邏輯謬誤類型、探究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幫助學生理解推理的形式等,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比如,對比2020年新高考I卷第5題和2021年新高考I卷第4題可知,這兩道題目雖然都涉及文本寫作形式的考查,但設問方式的不同,導致兩道題目的答題方式不一樣。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出各種提問方式及答題思路的區(qū)別。
(四)分析命題趨勢,做好變式訓練
高考命題的另一個特點是“穩(wěn)中有變”。因此,高三教師除了要研究近年高考考題的特點以外,還要分析命題趨勢,針對性地開展變式題訓練,提高備考的有效性。比如,將近兩年新高考卷的考題和核心素養(yǎng)相關聯可以發(fā)現,2020年第4題的下定義題涉及對學生跨文本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在備考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高考題的變式題來訓練學生,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考點,提高考試素養(yǎng)。對下定義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跨文本篩選信息后,重新把它變成一道以語言表達形式出現的下定義題,讓學生明白掌握跨文本合并篩選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信息類文本以多文本的形式出現,而在新高考的第一年就涉及對學生跨文本信息之間建立聯系能力的考查。這種能力既是核心素養(yǎng)中“關鍵能力”的要求,又是學生將來獲取某種信息或者從事科學研究需要具備的。筆者認為,跨文本提取和整合運用信息的能力將會作為今后高考考查的一個趨勢,所以在備考過程中,教師要關注這類題目并做好變式訓練。
此外,情境測評題將會是今后高考命題的趨勢之一。2021年新高考I卷第3題和第5題都涉及情境設置。第3題設置的情境是:為萊辛“詩畫異質”的觀點尋找佐證;第5題設置的情境是:為“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尋找理論支撐。兩題的設置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情境具體,指向清晰,考查了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運用新知識的能力,也評估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與核心素養(yǎng)的指向不謀而合。因此,在今后的備考中,教師應關注情境測評題,做好情境測評題的變式訓練,同時指引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區(qū)分好文本情境和生活情境,養(yǎng)成依托文本、結合情境來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五、結語
總而言之,教學生讀懂文本是信息類文本的備考重點。一方面,學生要讀懂文本的形式,即行文脈絡、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等,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另一方面,學生要讀懂文本的內容,對文本內容的解讀要運用方法,結合考題,有所側重。因此,教師既要分析高考真題的命題特點,又要歸納各類題型的答題角度,指引學生找準備考的方向,精準發(fā)力,做好針對訓練。
參考文獻:
[1]陶月琴.試論信息類文本閱讀意識的養(yǎng)成[J].中學時代,2013(3).
(作者單位:廣州市增城區(qū)新塘中學)